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這就是共産黨員

 

CCTV.com  2007年09月16日 15:19  來源:  

新華社記者李亞彪在陳淳先進事跡報道會上的講話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
    我叫李亞彪,是原新華社吉林分社記者,現在新華社浙江分社工作。
第一次接觸、認識陳淳,是2005年8月10日。當時,我在吉林省吉林市搞國企改革工作報道,陳淳正好分管這項工作。由於工作的緣故,我和陳淳在他那間窄窄的、略顯擁擠的辦公室裏進行了一次簡短的交談。他給我的印像是:待人熱情有禮,細緻週到,沒有一點架子;回答問題簡潔明了,思路清晰,見解獨到;雖然談興甚濃,但始終謙虛平和,沉穩深邃。這次採訪,儘管時間很短,但在我的心裏油然而生一種崇敬之情、敬佩之感。
    2006年冬天,正值吉林市國企改革、棚戶區改造進入攻堅階段,一些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逐步顯現,群眾上訪事件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如何做到既為黨和國家排憂,又為群眾解難?為了破題,我又一次來到吉林市採訪。在市委大院、社區街道聽到一些機關幹部、普通百姓談起這些問題時,都離不開一個人——陳淳,而且讚不絕口。我當時産生一種強烈的採訪衝動,一定要再見一見陳淳,全方位地了解一下他的工作生活情況。可不少人告訴我:採訪他的工作,陳淳可以講三天三夜;可如果談他本人,陳淳則連面都不讓見。
    一個黨員領導幹部對宣傳自己退避三舍、閉口不談,這反而激起了我更大的好奇。陳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領導幹部呢?他真的像大家説的那樣嗎?我一邊繼續側面了解陳淳,一邊想方設法與陳淳聯絡,爭取採訪他的機會。
在吉林市委機關一位幹部的幫助下,機會終於來了。我再次走入那間窄窄的、略顯擁擠的辦公室。我們沒有過多的寒噓,直接從國企改制、棚戶區改造中群眾上訪這個問題談起,開始避而不談陳淳本人。對於如何破解這些難題,陳淳如數家珍,而我也在採訪中一點點地了解了他的工作的同時,也感受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他説的每一句話,都是發向肺腑之言,既富有哲理,又充滿了一位共産黨人對人民群眾的感情。
我清楚地記得,同陳淳討論如何看待信訪問題時,他説:“信訪是改革中的正常現象,改革觸及個人利益,麻木不仁才不正常。黨員領導幹部沒有必要害怕甚至躲避起來,更何況不少信訪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並不是死棋呀!”陳淳始終把接待信訪當作加強同群眾聯絡、加深同群眾感情的橋梁和紐帶。他的辦公室就在二樓樓梯口,很容易找到。每天中午,陳淳常常利用這個時間接待上訪群眾,這已成為他工作生活中的一個習慣。採訪中,陳淳講的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黨員幹部不敢見群眾,那是天大的笑話。同群眾打交道,這是共産黨的天生本色呀!”
    我問陳淳,群眾在他心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他説,群眾是事業發展的動力和主體,是創造歷史的英雄,是做出犧牲最大的群體。拿吉林市來説,這幾年改革取得的成就,除了領導重視,關鍵還在於群眾支持。陳淳把改革比作新長征,長征不是一路旅遊,到處春光明媚,長征也是要拼搏,要攻堅克難,要有流血犧牲。他告訴我,當在基層看到有的職工沒有工作,生活困難,有的孩子上學交不起錢,一籌莫展時,他徹夜難眠,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如果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我們的改革能成功嗎?  
凡是採訪過陳淳的記者,都在他的辦公室裏經歷過這樣的場面:一批批夾雜著男男女女的喊聲、叫聲與哽咽聲的人群擠滿樓道。有人質問,有人哭訴,甚至有人謾罵。而陳淳卻是一邊忙著倒水讓座,一邊細心地聽他們訴説。等上訪群眾稍稍安靜後,他才開始仔細詢問,認真解答,直到群眾滿意為止。我曾很疑惑地問過陳淳:“你不是專職信訪幹部,真的不怕矛盾,不怕惹火燒身嗎?”
    陳淳毫不猶豫地説:“哪有怕的道理?做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克難致勝的法寶,也是每一位黨員幹部的重要職責和看家本領。更何況,信訪並不是只有矛盾,這裡面大有和諧文章可做呀!”
    我馬上問他:“和諧文章怎麼做?”
    陳淳十分自信地回答:“面對信訪,接待群眾要有火一般的熱心,聽取意見要有坐得住的耐心,幫助群眾要有像幫助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的真心,改正錯誤要有斬釘截鐵的決心。面對群眾,有了這些,就會消除對立,求得信任,贏得和諧。”
我疑惑:“就算結果是和諧的,你是一個領導幹部,在這個過程中能受得了委屈與誤解嗎?”
    聽到這話,陳淳笑了。他若有所思地對我講:“我常遇到情緒不好的群眾,常遇到挖苦與起鬨,也經歷過各種威脅和叫板。可我始終認為,老百姓上訪,是因為相信黨,相信政府,老百姓的悲哀不在於冤屈,真正的悲哀在於有冤無處申,有屈無處訴。如果老百姓真是走投無路,入地無門,那才是徹底的悲哀。只要我們的工作能換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我們挨點罵、受點委屈,又怎麼樣呢?”
看到我在思考,他又擲地有聲地説,一名合格的黨員幹部至少要能過四關:一是苦樂關,能不能吃苦;二是得失關,是否擔心利益受損失;三是生死關,在生與死之間如何抉擇;最難過的是委屈關,做群眾工作,有多大委屈都要學會忍。這些話讓我的心靈再次受到了震撼。群眾經常會喊出“有困難還得找黨、找政府啊!”陳淳為了這句話,自 己可以忍受一切委屈,拋棄一切私利!
    參加工作以來,我接觸過許多黨員幹部典型,陳淳既有與他們相同的特徵,又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是“官”,卻又不像官,普通百姓24小時可以撥打他的電話;他不是專職信訪幹部,卻把接待信訪當作分內工作,隨時隨地都可接待上訪群眾,而且無怨無悔。
    過去聆聽英雄的故事、公僕的讚歌,我常常會覺得那離自己很遙遠!可當看到群眾送給陳淳的一塊塊牌匾,聽到幹部群眾對陳淳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讚美,想到陳淳為群眾解決的一件件難事時,又不能不讓我感到距離是那樣的近。説句心裏話,如果我們的黨員幹部都能像陳淳那樣,時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實意為他們辦好事實事,我們的黨就會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採訪陳淳的記者,都想近距離接觸一下他的家人,了解一下他的家庭生活,可他始終避而不談,委婉謝絕採訪。受好奇心驅使,也是記者的職業本能,在另一次採訪中,我和幾位同事在市委機關車隊司機小方的幫助下,悄悄拐到了陳淳家,見到了陳淳的老伴。陳淳的老伴也是那樣熱情,一邊倒水,一邊拉著手招呼坐下。見到此景,我們輕鬆多了,於是就直截了當地問她:“你們家老陳回家後都忙些啥?”她説:“多數時間還是接電話,有時吃頓飯就能接三四個電話,深更半夜接電話也是家常便飯。”我們問她是怎麼想的。她笑笑説:“剛開始時也不怎麼理解,可後來習慣了。”她還説:“我們之間無話不談,但談論最多的還是工作,有時上街買菜,老陳也給我講信訪的事,他對上訪群眾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
    陳淳和妻子心心相印。從同學到插隊戰友,從戰友到夫妻,妻子永遠是最理解、最欣賞、最支持他的人。他清廉,妻子説錢財是身外之物,無所謂多也無所謂少;惟一的兒子結婚,他對妻子説,咱“三請三不請”,只請直系親屬、同學和老同事,不請領導、各部門頭頭和企業負責人,妻子點頭同意。陳淳的老伴直到退休仍是一名普通工人,從沒要求丈夫運用手中的權力給自己弄個好單位,她唯一的願望是當好這位“編外信訪幹部”的後勤部長。
    陳淳在市委副秘書長這個位置上一幹就是14年。我曾問他有沒有什麼想法。他淡淡一笑説:“我工作的動力不在名利,最大的追求和願望也不是陞官。組織上兩次讓我分管國企改制工作,三千多個企業的前途、三十多萬名職工的命運交到我手上,能説領導不器重嗎?再看看我以往獲得的榮譽,全市滿打滿算能有幾人?和一線打拼的幹部比,已經很幸運了。”他又情不自禁地説:“從走上領導崗位那天起,我有兩個轉變,一是由民變成‘官’,另一個則是由社會的主人變成公僕。在我的心裏,公僕的份量遠遠大於‘官’的份量。”
    採訪間隙,我在陳淳的書櫃中看到了這樣三本文字作品,一本叫《難忘的歲月》,扉頁上寫著像周恩來總理那樣工作和生活;一本叫《真理的追求》,扉頁上寫著做一個清醒的馬克思主義者;一本叫《心靈的流露》,扉頁上寫著做一個襟懷坦蕩的共産黨員。這幾個大厚本像書,又不是書,原來是陳淳自己日常所思所得匯集而成,沒有出版,而只是裝訂成書的樣子,其有一篇散文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我不願像水杉那樣見不得氣候寒冷,也不願像樟樹那樣容不得土地貧瘠,不願像果樹、茶樹那樣離不開人們千般照顧,更不願像楠木那樣脫離群眾。我渴望自己是一棵充滿生機的柳,無論黨把我植在荒山、峽谷、沙丘、河灘都能紮根,我期望自己能像柳樹一樣永遠和人民在一起,在人民群眾之中茁壯成長。”
    讀著這些充滿感情的文字,我仿佛置身於一座莊嚴、神聖的殿堂,接受精神的洗禮。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這既是對陳淳同志平凡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生動寫照,也是對一名優秀黨員幹部高尚品格的最好詮釋,更是我們每一位共産黨員畢生的理想追求!
    謝謝大家。

責編:劉亞姝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