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寧波慈善群體為何能感動中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8日 08:55 來源:

  寧波慈善群體為何能“感動中國”

  寧波全民行善現象調查

  [核心提示]

  回首剛剛過去的2006年,寧波慈善總會又走過了感慨萬千的一年,在2006年12月20日結束的寧波市、縣(區)兩級慈善機構“慈善一日捐”活動中,共募得善款2.13798億元,再次刷新了“一日捐”的最高紀錄。至此,全市慈善機構累計募集善款7.9億元。

  寧波,這座以商業傳統而著稱的城市,今天卻以愛心而聞名。前不久,2006年央視“感動中國”被推薦人物名單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寧波慈善群體”。100萬市民的參與,從來沒有一個城市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將自己的愛心無私地傾注在慈善事業上。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寧波人如此熱衷於慈善事業?又是什麼力量支持著寧波人如此堅持不懈地加入到愛心的隊伍中?這種全民性的有意識的集體行動,我們已經很難用偶然的個體“愛心”或“覺悟”來解釋了。

  現狀 “順其自然”已成群體現象

  雖然有冷空氣南下的消息,但寧波的慈善熱潮並沒有因寒風的侵襲而有所降溫。2006年12月26日上午9點40分,一位40歲左右的男子的到來又一次打破了寧波市慈善總會的寧靜。

  “把這筆錢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該男子拿出6疊人民幣,每疊一萬元。這個舉動讓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有點始料不及。

  “請問您的名字?方不方便留個聯絡方式?”

  “我姓徐,就叫我徐先生吧,其實我也是受人之托,沒什麼別的想法,純粹就是想做點好事,就別留聯絡方式了吧。”

  “怎麼會想到來捐款呢?”

  “其實我20多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想法,只不過那時候經濟條件不怎麼允許,這兩年生意特別好,就想做點好事,圓了自己的夢。”徐先生向工作人員要了一個慈善總會的銀行賬號,方便以後捐款。他説自己會堅持做這件事,不管多少,總是自己的一份心意。

  在寧波,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效倣“順其自然”,他們到慈善總會捐款的時候都這麼説:“寧波城裏不是有個捐款不留名的叫‘順其自然’嗎?那我們也叫這個吧。”“順其自然”在寧波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個慈善愛心的代名詞。在寧波,還有這樣的一個現象:一有突遭變故的困難群眾見諸報端,接著便會有人以“順其自然”(或者是“順其”、“雨順”、“順風”)等名字捐款救助。 “順其自然”的個人捐款行為點燃了整個城市對於慈善的熱情。寧波的慈善事業有如此發展,與一個感動了整座城市的普通名字不無聯絡。

  2006年11月13日,寧波市慈善總會收到了一筆從郵局匯過來的署名“順”的35萬元捐款,工作人員從熟悉的筆跡上再次認定,這個神秘的愛心使者還是“順其自然”,這是她連續第八年向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至此,“順其自然”已向寧波市慈善總會共捐款152萬元,包括颱風襲擊之後對3個省5個災區的捐款等,“順其自然”在慈善事業上已經默默地貢獻出了200多萬元的捐助。

  在“順其自然”之後,在2005年的募捐活動中,寧波市慈善總會鎮海慈善分會收到了一位中年男子的捐款108萬元,除了説“我想回報社會”、“我想為困難群眾做點好事”、“我想為下一代作出榜樣”,他始終沒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和職業。在2006年浙江省首屆慈善大會上,“我想”以158萬元的捐贈,成為我省目前個人隱名捐款者中額度最高的一位,而頒獎現場,主角卻一直沒有露面。

  在2006年向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的個人中,隱名捐款的有50余人,共計70余萬元。

  原因 “慈善一日捐”培育了愛心

  “一開始是單位號召職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捐一點錢,完全以自願為前提。其實,我本來也想做點好事,捐點錢或衣服之類的,只是數量不多,也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單位裏剛好有這樣一個活動,就方便了一點。”在寧波海關工作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單位參加“慈善一日捐”的活動已有好幾年了,大家的積極性也一年高過一年,“很多人一開始是人家捐,自己也不好意思不捐,但是在單位裏一些積極分子的帶動影響下,長此以往,他們就從被動變成了主動,每到10月,大家就開始惦記起捐錢的日子。”劉先生認為,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是有愛心的,但這種愛心需要被啟發和感染,而且還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在一種特定的氛圍下,被慢慢地點燃,培養並成型。

  寧波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慈善一日捐”活動從1999年開展以來已經是第八個年頭了,活動時間一般固定在每年最後兩個月,初衷是為了普及慈善教育,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為市民提供一個獻愛心,捐善款的機會。“一日捐”只是一個形象化的口號,主要內容是指一個單位捐出一些利潤或節約的一筆開支,一個市民在一年中捐出一日的收入或節省的支出。其募集到的捐款將全部用於助困、助醫、助孤、賑災等,用來幫助社會上最困難、最不幸、最值得同情的人,而且善款的使用渠道都會公佈。“順其自然”就是在這個活動中涌現的典型。當這種習慣形成後,寧波人已經不滿足“一日捐”的短短兩個月,而是把愛心分撒在一年中的每一天。

  “捐一萬元是愛心,捐一元也是愛心,畢竟每個人的經濟能力是不一樣的,但眾人參與的結果讓募捐有了一個極其可觀的數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我們終於體會到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意義。”寧波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接待募捐者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日捐”活動更深層次的意義:凈化人的靈魂。

  動機 參與慈善“得到心靈的愉悅”

  這是一個六十齣頭的老爺爺,1.83米的個頭,精神矍鑠,卻戴了口罩,惟獨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給人深刻印象。除了得知他是一位老師外,其餘信息他都沒有透露,他捐錢的目的很明確:助學。

  “您為什麼會想到來捐款?”

  “其實,很多人做好事的目的都跟自己的人生經歷相關,像我們這年紀的人,吃過很多苦頭,有打過仗的,有下過鄉的,知道生活來之不易,因此,對錢看得特別輕,吃得飽穿得暖就好了,沒有其他特別要求,而我們更看中的是情,是恩,以前自己在困難的時候受到過別人的幫助,現在自己有條件了也想回報一下,這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一種想法。”

  人生經歷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熱心慈善事業的民營企業家,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貧寒出身,從小吃過很多苦。在自己發家致富後,看到弱勢群體的生活遭遇,會激發他的同情心和對以往生活狀態的回憶,在憶苦思甜之後,就會想幫助他們,而在寧波,恰恰有很多這樣的民營企業家。

  “其實,在付出、奉獻的同時,對自己來説也是有回報的,譬如心靈上的愉悅和安慰。”

  行善可以實現道德的增值

  2006年,來自寧波民間慈善者的腳步聲,讓這座城市充滿了溫馨。

  浙江省慈善總會秘書長李剛在分析寧波人的捐款熱情時説,寧波這幾年來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也是寧波慈善熱潮涌動的一個重要原因。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社會文化、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市民的綜合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慈善在寧波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慈善已經成了這座城市文明的重要標誌,是一張城市文明的名片。

  有人則認為,很多寧波人有港澳和海外親友,而在那些地方,慈善事業比較發達,有全民慈善的良好風氣,寧波人很可能是受了他們的影響。也有人認為,寧波相信行善可以積德,能讓自己乃至自己的後輩在生活中少受苦。寧波當地還有一種説法,就是錢只有先拿出去才能賺回來,也就是説要收穫必須要付出。但無論是哪種民間版本,“寧波慈善群體”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城市的最亮之光:在尚存差距的階段,慈善給整個寧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和諧。

  “愛心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愛心能在流轉中實現精神力量的延展和道德資本的增值。”寧波市慈善總會會長項秉炎指出,慈善是人道主義的標誌,是人類良知的折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物質救助對那些弱勢群體來説畢竟是有限的,但那一抹落進他們心靈的陽光,一定會給他們持久的力量。他高興地發現,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加入到慈善的隊伍當中,他們自己並不富裕,但卻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

責編:曉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