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78歲老太懷孕”?媒體對假新聞如此曖昧

——從“78歲老太懷孕”報道看新聞異化現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6日 11:22 來源:

  2006年三八婦女節前夕,境外某媒體和國內某網站同時刊登了一條爆炸性新聞:湖南78歲老太第9次懷孕。一時間,這一離奇的“新聞”被眾多媒體競相轉載、追蹤報道,並受到廣大受眾的關注。

  從境外媒體的報道來看,通篇都在營構一種真實可靠的語境:首先是標題言之鑿鑿??《湖南78歲老婦第九次懷孕》;再看導語,一開頭就是“可喜可賀!湖南省漣源市一名78歲的老婦朱玉梅第9次懷孕了”。該報道還配了大幅照片,文字説明為:“同齡78歲的謝老伯高興地摸著老婆懷孕的肚子”。不僅如此,這篇報道還透露:老婦人有妊娠反應,“已懷孕”這一“事實”,已經當地醫院婦産科“初步確診”,同時也獲得了其子女的認可,“當地計生委”已經在考慮“此次懷孕是否違反計劃生育法”云云。

  而國內某網站的報道《漣源78歲老太出現懷孕反應,自信是老來得子》,雖然在標題上不那麼肯定,但報道中同樣在極力營構真實可靠的語境。它交代了老太“懷孕”的症狀、“懷孕”的原因(與丈夫年前曾經同過房)、當事人的經驗(已有過8次懷孕生育的歷史)判斷等等。不僅如此,這則報道特別強調了一個重要元素,即神的意志:“這是菩薩賜與我的兒子啊!應該是個皇帝命!”這樣,報道從唯物論與唯心論兩個方面都認證了“事實”的可能性與可靠性。

  78歲的老太太真的懷孕了嗎?在各大媒體競相轉載、追蹤報道的同時,不少受眾提出了質疑。比如,新浪網友在相關新聞留言説:

  我不是醫生,我都知道這老太得的是病。這新聞也太假了……

  現在的診斷技術二個月就能明確診斷,老太太五個月了還説是可能性極大,明擺著是作秀。

  這明擺著是假新聞,這個記者純粹在瞎起鬨,看來新聞領域真的需要進一步打假。

  還有一位網友留言説:

  暈暈暈。(78歲老太懷孕)到底是誰幹的呢!?我在網上搜搜一下,把我嚇得一大滾??老太太懷孕,要麼是香港著名的《報》幹的,要麼是《商報》幹的!《商報》語氣鑿鑿地説道:據周老太的兒媳介紹,婆婆一直很胖,在20年前就絕經了。可是從去年10月份起,婆婆就出現了噁心、嘔吐等症狀,慢慢地原本幹扁的乳房也挺了起來,還常常流出奶水。從行文來看,《商報》的記者、編輯和老總們特別特別特別希望這78老太懷孕。但又不好意思明説,所以小心翼翼地借用了78老太鄰居和兒媳的聲音。

  而《報》一開始就笑瞇瞇地問:這老太是不是違反計劃生育法啊?然後,還興奮地配了張圖,並語氣確鑿地配上文字:同齡七十八歲的謝老伯高興地摸著老婆懷孕的肚子。

  哈哈,老太太還接受了香港《報》的“探訪”,並希望“把孩子生下來”。老太太的子女還希望“申報健力士記錄??最年長孕婦”!

  之所以大段引用網友的評説,是想表明,這明顯有悖常識的“新聞”,普通讀者都可以看出真假,而媒體何以還言之鑿鑿,津津樂道呢?

  是媒體與記者的弱智或無知嗎?我們的媒體還不至於低能到這般程度。是媒體為考驗讀者的智力故意為之?看來也不像。

  看來,“78老婦懷孕”考驗的不是記者的知識或能力,而是其良知與職業道德。違背職業道德正是假新聞産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假新聞其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囿于記者認識水平、採訪能力,被假象迷惑所致;一種則是記者與“事實”合謀的産物,明知其假,卻故意要以假為真。像這“78老婦懷孕”,記者如果想辨別真假並不難,一可憑常識,二可問專家,三可作檢查。方便得很!3月8日,湖南《瀟湘晨報》刊發了《78歲懷孕?假的!醫生:肚子鼓脹只是脂肪堆積》,報道説:“記者邀請長沙市婦幼保健院VIP國際婦産中心主任丁虹來到周玉梅家一探究竟,經過查證,所謂懷孕原來是滋補品作怪,周的肚子鼓脹只是脂肪堆積所致。”識偽全不費功夫!

  媒體對假新聞採取的曖昧態度,讓我們進一步看到了新聞的異化。新聞的産生源於社會的需要。新聞擴大了我們的知情面,為我們提供了耳目所不能及的事實信息。但是,當新聞行業被當作一種産業後,新聞的這一基本功能開始走向異化:新聞逐漸由滿足受眾需要,變成了滿足媒體、記者的需要。沒有新聞,媒體就沒有生存下去的理由;採訪不到新聞,記者就要失業;沒有“轟動”的新聞,就吸引不了眼球,而沒有足夠的眼球就不會有廣告,不會有效益。因此,為吸引讀者,有的人不惜以種種手法製造出“新聞”來。這樣,人們所創造的新聞業反過來奴役人本身,不僅讓人們得不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而且還讓虛假無聊的信息充斥各種媒介。

  黃色新聞,是新聞異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邁克爾埃默裏等在《美國新聞史》中批評説:“黃色新聞從最壞處説,是一種沒有靈魂的新式新聞思潮。黃色新聞記者在標榜關心‘人民’的同時,卻用駭人聽聞、華而不實、刺激人心和滿不在乎的那種新聞阻塞普通人所依賴的新聞渠道,把人生的重大問題變成了廉價的鬧劇,把新聞變成最適合報童大聲叫賣的東西。最糟糕的是,黃色新聞不僅起不到有效的領導作用,反而為犯罪、性和暴力開脫。”不客氣地説,上述煞有介事報道78歲老太懷孕的報道,正是運用了黃色新聞的思路和手法。

  當前,新聞的異化還表現在某些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上。媒體報道突發性事件,其本意應是替受眾監視環境安全,而在許多媒體和記者看來,卻變成為了得到突發事件報道而渴望天下大亂。一位去某都市報實習的學生初到媒體,其總監即告之:“關注民生、奇聞趣事、突發事故,最好是車禍、鬧市打架、跳樓、跳橋、火災等等”。學生感慨道:“我今天才體驗到記者惟恐天下不亂這句話原來是真理”。也因為此,不少記者一聽到突發災難,第一反應竟然是欣喜若狂。

  認識到了新聞異化現象,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常人都能辨別其假的“78歲老太懷孕”的“新聞”,媒體和記者不僅不加質疑,反而力圖營構一種真實性的語境大肆渲染呢?很簡單,媒體不去揭穿這“皇帝的新衣”,無非是看中了這假新聞太有“轟動效應”了。

  一些學者認為,新聞媒體努力以聳人聽聞的“新聞”去滿足受眾需求,是一種新聞悖論。也就是説,是新聞業與生俱來不可避免的負面現象,它與正當的報道構成了新聞業這一硬幣的兩面。筆者不這樣認為。

  我們知道,環境污染也是隨著工業發展出現的一種異化現象,但恐怕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認為工業污染無可避免,不可防治了。環保人士認為,治理環境污染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讓企業為污染環境付出的代價,遠遠高於其獲得的收益。但目前,一些企業寧肯污染環境受處罰,也不願投資購買治污設備,原因即在於處罰力度不夠。假新聞等新聞異化現象屢禁不止,也是如此。在一些媒體從業者心目中,製造一條假新聞所受到的懲罰,要遠遠小于媒體因此而獲得的轟動效應及經濟效益。但是,如果一條假新聞能導致一個媒體的倒閉,那麼,強烈的“飯碗意識”就會讓媒體變得格外謹慎。

  來源:世界媒體實驗室

責編:王麗華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