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有些流言長得為什麼那麼像真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09日 21:37 來源:

  來源:光明網 鄧海建

  鐵道部今日稱火車票中加收鐵路建設費純屬謠傳。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今日表示,有關鐵道部醞釀在火車票中加收鐵路建設費,火車票將要漲價的消息純屬空穴來風,鐵道部從來沒有提出過這方面的議題,更談不上正在醞釀這樣的方案。(11月5日人民網北京消息)

  不知道這算不算“意外”的驚喜,反正我是歡欣鼓舞的:鐵道部原來是不準備收“鐵路建設費”的。事實證明,昨日的所謂收費是則假新聞,可以列入流言的行列,我注意到今日的報紙起碼有幾家對“鐵路建設費”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評論,譬如《青年時報》的“鐵路建設費是個什麼費”等。編輯也好、評論者或者閱讀者也罷,誰都不是孫悟空,但是在成千上萬的新聞版本中我們為何對這則“流言”情有獨鍾呢?我以為在“鐵路建設費”假新聞這個契機上要思考的應該是另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命題:為什麼有些流言長得那麼像真相?

  關於流言,莎士比亞曾為之打過一個比喻,説:“流言是一支憑著推測、猜疑和臆度吹響的笛子。”流言之所以是過街老鼠,顯然在於其悖逆真實的負效應。任何一個社會都無法消滅謠言,儘管我們一相情願地説“謠言止于智”,但所有人都“智”的前提近乎空想。回到新聞事件中來,如果報紙説“明日世界大戰”或者“彗星撞地球”了,被消解的可能性就很大,但偏偏説“鐵道建設費要收”了就那麼像真話?這背後無非“情”與“理”二字。所謂“情”,就是鐵路收費的事實語境,在“年年春運年年漲、越漲越不要聽政”、“火車票強制保險55年灰色收入達上百億元”等情境中,儘管我們也深知鐵路運輸帶有公共服務性質、建設費主要應該是國字頭的財政撥付,但還是忍不住在不規範收費的慣性中傾向於鐵道部的“想收就收”;二是“理”,關於“收費”的道理,老百姓還是“深明大義”的,在銀行經常給我們上“國際慣例課”、公共信息經常給我們上“聲訊販賣課”的背景下,不需要鐵道部出面,我們自己就能給自己找到一堆“鐵路建設費”徵收有益的道理。

  被鐵道部發言人斥為“毫無依據、不負責任”的流言,長得如此接近真相,或者可以邏輯地推論一下:那就是——也許在現有鐵路體制框架內,“毫無依據”且“不負責任”的制度設計已經讓我們習以為常了。社會學家説得比較客觀:流言是公眾應付社會生活的一種應激狀態,是公眾解決疑難問題的不得已形式。換句話説,有些流言是可以被視為公眾在特殊的社會狀況下表達意見或情緒的“寓言”。對待流言,僅僅依賴主流社會價值制度體系維護者的赤膊上陣是蒼白的,關鍵是要給“流言”一個制度化的出口:誠實正義的信息供給渠道(背後拷問的是鐵道等壟斷部門與公眾的信息關係)、公眾某種恐慌心理的有效疏導(老百姓擔心鐵道部門漲價的隱憂何以消弭)……形而上的問題不解決,形而下的流言就會變臉繼續。

  天底下“流言”的下場無非有三:一般是當其被“澄清”後,虛構的假想成為笑話流傳;也可能隱身為集體記憶的因子,蟄伏于公眾意識中伺機捲土重來;最理想的是經由科學路徑促成立法或社會政策的反思與考量。觀照那些“長得很像真相”的流言,不妨展開闔理的想象和理性的批判。

責編:王麗華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