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歷史悠久的“孔子文化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2日 15:48 來源: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和基礎。它不但在中國歷史上、中國思想史上影響了兩千多年,它更超出中國,波及我國周邊的鄰國,在東亞、東南亞影響尤其廣泛,形成一個人們習稱的“孔子文化圈”。現將有關國家中,孔子與儒家思想傳播與推廣的情況簡介於後。

 

一、朝鮮半島

 

早在商朝末年,即公元前十一世紀,就有箕子去朝鮮之説。公元三世紀,即三國時期,又有衛滿去朝鮮的記載。他們所帶去的中國文化中,有許多儒學的內容。公元前一世紀中葉,朝鮮半島分為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四世紀末期三國鼎立的局勢形成後,孔子思想便在朝鮮傳播開來,到了唐朝,三個國家分別向中國派遣大量留學生,到長安學習中國文化。崔致遠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四世紀末,李成桂推翻了王氏高麗朝鮮,建立了李朝以後,正面臨著重新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問題,而孔子及儒家大一統的思想,正適合李朝統治的要求。因而朝廷正式宣佈儒學為李朝的正統思想。確定以儒教立國,尊崇孔子。李朝太祖遷都漢城後,在漢城建孔廟,並沿襲《周禮》“成均”一詞,名成均館。還下令各府、郡、縣分別設立鄉校,講習儒學,又派出大量留學生到中國留學。這一段時間成為儒學在朝鮮半島發展的鼎盛時期。

設在漢朝(今名首爾)的成均館就是國立大學。巍峨的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四配、十二哲的木主(牌位),兩旁還有中國的程顥、程頤等大儒及朝鮮的名儒十八賢的木主。他們認為將聖人的形象塑成各種形象,是對聖人的褻瀆,因此各殿內無一塑像,意為“聖賢在我心中”,這樣更體現對聖賢的尊重。大成殿前矗立兩株柏樹,東株分成三個杈,寓“三綱”;西株分五個杈,寓“五常”。兩兩相對,已千年之久。成均館的大門從不隨意開放,能進入成均館者必須是有學問的人或虔城的儒學信奉者。進入後應嚴肅靜穆,甚至登上臺階時,也要亦步亦趨,走直線,拐直角,以示對孔子的尊敬。每逢中國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時,在這裡舉行盛大的祭孔典禮(全國各個鄉校也同時祭孔)。殿後院內的明倫堂,是培養生員的地方,迄今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漢城的幾個大門也都以儒學命名。如東大門名興仁之門,南大門名崇禮門。在當年的故宮(景福宮)中的一些禮儀、制度,也依儒家之制。

慶州是古新羅國的舊都,這裡文物很多,僅國家級文物就達302件,其中很多與儒家有關。這裡的孔廟以前也叫成均館,新羅亡後才改為慶州鄉校。其規模與中國過去的書院相同。明倫堂內高懸儒家的“三綱”、“五倫”的信條、《白鹿洞書院院規》及箴言等。

朝鮮半島的孔廟名為鄉校的,約有234處之多。半島最南端釜山市的東萊鄉校是較大的一個。其門前也有“大小官員至此下馬”碑。正門名攀化樓,取如對天之高的孔子學説努力高攀、接受教化之意。其後有明倫堂、大成殿、歷代官員的教化碑等。當地儒學團體如儒林會館、儒道會、大成學團、女子儒道會以及在經濟上支持鄉校活動的“鄉校財團”等都在此鄉校內。

朝鮮半島在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大儒,當時及後世分別給他們建立了一些書院。如為李朝中宗時大儒李彥迪(晦齋)在慶州建的玉山書院,為大儒李?(退溪)在安東建的陶山書院等。韓國許多地方有退溪學研究會,後世學者為研究李退溪怎樣在朝鮮繼承和弘揚儒家思想,出版過許多刊物和著作。甚至韓國貨幣上也印著李退溪的頭像,至於以太極和八卦組成的韓國國旗,更是盡人皆知了。

元朝末年,朝廷以魯衛王大長公主嫁給高麗國王王顓。王顓原為質于元朝,當他啟程回國就王位時,偕孔子五十四代孫孔昭同行。孔昭到了高麗後,便當上了宰相,被封為昌原伯;死後葬于昌原。其後世子孫繁衍生息,已有數萬之眾。他們居住的地方,有的叫孔子谷,有的叫丘山,有的叫闕里,均寄託著對其先祖孔子的懷念之意。

韓國人對孔子十分尊敬,許多儒學的基本倫理在韓國保持的很好。二戰後,西方宗教勢力大肆入侵,他們便以孔教的名義進行抵制。儒家勤奮敬業的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心,都保持的很好。許多愛國志士英勇抗日,更多的人在飽嘗外國侵略及內戰之苦後,對內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對外實現睦鄰友好,通過改革和不斷努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而不同”的多元化及文化觀,更促進了韓國向現代化的過程。

 

二、日本

 

日本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孔子與儒家思想對其影響很大。

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不久,泛海西渡的徐福就將儒學帶到日本。今日本和歌山市內仍有大量徐福的遺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3年),王仁從朝鮮到日本,向日本的鬼道稚郎子進獻《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先是日本貴族學習,後來推廣到全國。隨著儒家思想和道德規範的傳播,日本大化革新前聖德太子制定的《憲法》十七條中,包括許多儒家思想和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公元513年,日本開始講習“五經”。唐代大量日本留學生,將中國一些政治、法律制度、文化帶到日本。鑒真和尚東渡帶去的中國文化中,也有不少儒家思想的內容。公元701年,即日本文武天皇大定元年,日本開始祀孔。在日本大學或國學裏講授儒家的《詩》、《書》、《易》、《禮》,而《論語》及《孝經》則為必讀之書。十六世紀的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正面臨著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和穩定社會的任務,中國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及一些倫理道德觀念,給統治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十八世紀的明治維新,雖然重在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但意識形態上卻仍然是經過改造後的儒學。在此前後,到處建孔廟,尊孔子,倡讀經,舉行祀孔活動。在日本各地,學中國儒家的書早已成為風氣,尊孔讀經早已由貴族到平民,由京都到全國了。

位於關東平原櫪木縣的足利市,有座日本最古老的足利學校(孔廟)。它最初由小野篁建於平安時代的天長九年(813年),後來不斷發展、擴大,但一直保持中國明代的風格。寬文八年(1661年)建學校大門,名“入德門”,內有杏壇門、大成殿等。殿內的彩色孔子脫胎座像,被視作日本的國寶。只有在每年祭孔時才允許人們瞻仰。

東京上野的神田河畔有一座“聖橋”,學孔子故鄉昌平之名為“昌平橋”,橋下一條街叫“昌平坂”。其旁就是日本著名的湯島聖堂。它最初在寬永九年(1632年)由德川幕府的儒臣林羅山所建,後幾經擴大,成今日規模。1936年舉行大修竣工典禮時,曾邀請中國的孔、顏後裔參加。大成殿內供奉孔子像和十哲,係倣宋制而設,古意盎然。聖堂內有從孔子故鄉移植來的楷樹及大型銅鑄孔子造像。堂內的斯文會,是日本最大也是最早的尊孔組織之一。在這裡經常舉行祭孔活動。1985年參加祭孔的人數達千人以上。

位於佐賀縣的多久聖廟,是1708年當地邑主多久茂文所建,它是當時日本宣傳儒學的中心。聖廟內的東原庠舍(一稱鶴山書院)是用儒學教育當地學子及當地百姓學習儒學的地方。至今仍不停地組織學習《論語》等儒家書籍,播放祭孔錄相,對當地人進行儒學教育。大成殿內有銅質精鑄的孔子帝王裝束像及四配像,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殿前石階上刻“孔子係譜”,從一代孔子到七十七代孔子嫡裔,記載完備,説明當地人不僅學習孔子的學問,也敬重孔氏詩禮傳家的好家風。

位於岡山縣備前市的閒谷孔廟,規模宏大。這裡山清水秀,由當地藩主池田政創于1670年,是日本最大的一所學習儒家思想的庶民學校。初稱昌平黌,後來成為國學。大成殿內銅鑄孔子帝王裝束像,也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殿前兩株楷樹,深秋時節,樹上綠葉一株變紅,一株變黃,人稱“學問樹”。莘莘學子遠道來此瞻仰聖容,參觀古楷,採集幾片樹葉回去,希望能考試得中,心想事成。由此又可見孔子思想在人們心目中地位之高。

以上是日本人引以為自豪的四大孔廟,真正以孔子命名的孔子廟在長琦。它是日本最華麗的一組崇孔建築。長琦是旅日華僑的發祥地,十七世紀這裡就建過四大唐寺,1893年又在孔廟後部建中國歷史博物館。孔子廟大門內迎面大書“仁、義、禮、智、信”五個大字,大成門內凡幅對聯均由中國名家書寫,大成殿內孔子像端莊嚴肅,殿外侍立的七十二賢,均為漢白玉質,由中國北京工藝美術廠精工雕刻後運來,人物各異,栩栩如生。大成殿後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將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國的傳統文化按序陳列,精緻豐富,到此如回到中國,難怪人們把這裡稱作“日本國中的中國”。

日本的孔廟雖名稱不同,但卻遍及其本國、九州、四國、北海道各地。如北部福島縣的會津若松日新館(孔廟),明治維新時毀於戰火,1986年重修,規模宏大,廟學合一,旁有溫泉,經常遊人如織。南端熊本縣泗水町的孔子公園中,有來自中國最大的石雕孔子像。福岡縣跨海有個能古島,島上的孔子廟,也經常有人前去瞻仰。在神戶,有個“成人教學研修所”。其“而立堂”、“不惑軒”、“天命齋”、“耳順洞”中,各有不同年齡的人前去學習《論語》及儒家思想。

把孔子思想用於實際,是日本最大的特點。他們把儒家的忠、孝發展成一些理念的行動。更把孔子及儒家思想用於發展經濟及企業管理。當今澀澤榮一“論語加算盤”的理論就是代表。他們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論語”)和現代科學技術(“算盤”)結合一起,發展生産。著名的松下、住友等企業的企業口號、企業精神都用儒家思想。企業家用儒家“禮”的思想完善制度,用儒家“仁”的思想調整勞資關係。其他如講求誠信,尋求和諧等等,都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三、越南

 

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毗鄰而居,自古以來和中國的關係就很密切。自公元三世紀的秦朝,就在越南的北部置象郡。秦末漢初,趙佗割據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漢文帝時以禮相待,當時與中國內地關係至為密切。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傳播,大約分幾個階段:在越南的吳朝、丁朝和黎朝,相當於我國秦漢至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約當公元前三世紀至1009年,為時一千多年,是中國儒學傳入的時期。第二階段是儒學發展時期,由越南的李朝、陳朝、胡朝至後黎之前,相當於我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至明宣宗宣德二年,即公元1009年至1427年,為時四百多年。第三階段是儒學發展的鼎盛時期,由後黎朝至阮朝中期,相當於我國明朝宣德年間至清光緒十年,即公元1428年至1840年中法戰爭。亦為時四百年。黎太祖(利)順天元年(1428年)採納儒臣的建議,在京城河內設國子監,置祭酒、直講學士、教授,諸路、縣設學校,置教職。黎太宗時,優禮國子監生,開始科舉考試,對考中者給予各種優待。黎聖宗時置五經博士,頒五經官板于國子監。除此之外,又重視在社會上用儒學對百姓進行教化,翻刻儒家經典,在全國逐漸形成一個學儒學的高潮,此時也出現了一些對儒學學習有成的大儒。

越南首都河內有座很大的孔廟,這座國家級的孔廟是該國尊孔崇儒的象徵。大成門、奎文閣、大成殿中的多幅對聯,都充滿了尊孔崇儒的氣氛,其大成殿內前後二殿,前殿正中有清康熙皇帝像,正在御筆親書“萬世師表”四個大字。後殿則供孔子與四配塑像。與各國所不同者,孔子及四配所穿袍服及所戴冠冕皆明代裝束,體現在我國明朝時,越南儒學達到鼎盛階段的事實。越南孔廟又稱國子監,這裡是國家的太學,是用儒學經典教授生員的最高學府。奎文閣後院兩旁林瑯滿目的碑林,記載著大量歷代中試人的名錄。

越南還有許多孔廟,如北部的諒山、中部的順化、南部的西貢(胡志明市)等。北部海陽省錦樣縣有座茅田孔廟,戰爭中遭摧毀。戰後不久,百姓自發捐資建成,人們在這裡舉行祭孔活動,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南部偏僻的邊和縣也有孔廟、文津渡,許多關帝廟、海神娘娘廟中也供奉孔子。南部大城市胡志明市有孔子路、孔子大道。由民間集資樹立的孔子雕像,居於大道正中。在越南各地還有為歷代大儒修的紀念祠廟,如阮秉謙祠等。

在越南,漢字被稱作“儒字”。凡祭祀祖先、祭告神靈時必用儒字。帶儒字的紙不能包東西,更不能扔到地上。甚至他們把相信儒學説作崇奉“良教”,因為儒家思想能叫人變好。

河內有座“漢喃研究所”,是專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學)的機構。這裡有大量儒學的線裝書,被視作國寶。研究所利用這些漢文書的第一手資料,培養出一些精通儒學的研究生。再現出中越友誼和儒家思想在越南廣泛地傳播的史實。

四、馬來西亞

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西亞、35%華人中,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很多。早在一百年前,馬來西亞的華人就成立了尊孔中學。許多華人經商致富後,辦起一些華人學校,對青少年教習中國話、中國字。辦華文刊物、報紙,使下一代不斷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忘祖籍。遍佈全國十三州的尊孔崇儒組織,有中華學術會堂,馬來西亞孔學會等。第二次世界儒商大會在吉隆坡舉行時,更掀起一個學習孔子、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新高潮。許多華人組建成一些家族式、地域性的組織。如孔子門弟子顏回子孫組成的顏氏家族會,就遍佈吉隆坡、馬六甲、檳城、彭亨、雪蘭莪等地。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的一座古城。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時到過這裡,至今仍有鄭和廟和幾眼鄭和井。當地人對鄭和的敬奉,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奉,也體現出歷史悠久的中馬友誼。

 

五、新加坡

 

新加坡本來是馬來西亞的十四個州之一,位於馬來西亞最高端。自從1965年獨立以後,對中華傳統文化逐漸重視起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加坡政府規定每年有道德禮貌周、敬老周,以體現全民性、持久地弘揚儒家思想。1983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立了“東亞哲學研究所”,重點研究中國儒學。教育部特聘國內外儒學專家編輯了一套《儒家倫理》課本、圖像、光盤等,規定中學三、四年級學習。在全國掀起一陣儒學熱。更主要的是儒家思想促進了經濟發展,新加坡成為利用儒學服務於現代經濟的典型。

依照儒家孝、義的精神,新加坡華人、華僑組織了近二百個以家族或地域為中心的家族會、同鄉會。如潮州同鄉會、永春同鄉會、顏氏公會、李氏公會等。每逢中國的傳統年節,他們都用中國式的民俗舉行盛于的慶祝活動。華人、華僑辦起大量學習華文的學校,在歐美文化為主體的社會中,堅守中國文化這塊陣地,不忘自身是龍的傳人,永遠信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新加坡有許多供奉“三聖”的廟宇。“三聖”即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孔子廟孔子位於中間,兩旁是老子、佛祖,老君廟中間供老子,兩旁供孔子、佛祖;佛寺正中供佛祖,孔子、老子亦在兩旁。南洋孔教總會設在新加坡,有時也組織南洋各國進行一些崇孔活動。

 

六、其他東南亞國家

 

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泰國、老撾、柬埔寨、印尼、菲律賓等國中,孔子與儒家思想均有很大影響。如泰國雖是一個佛教國家,但在四分之一的華人中,仍大部信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在這些國家中,有一些專門修習華文的華僑中學、道德中學,有充滿華人氣氛的華人街,有一些華人的家族、地域組織。在印尼、菲律賓等國中,華語不是官方語言,華文不是官方文字,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太方便,但宗教信仰自由,他們便以“孔教”的形式出現,達到不忘祖籍、故國,延續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 注:前五個國家,筆者均到過一、二次,其他國家亦有一些聯絡,故文章中除歷史資料外,亦有一些現實資料。(作者:駱承烈

責編:何偉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