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蘇閘村位於衡水市區東郊,毗鄰石德鐵路和衡德公路,現有人口1 5 4 1人, 4 2 3戶,耕地4 8 8 3畝。該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種植村,近幾年來,在上級部門的幫助扶持下,該村充分發動群眾,依靠先進科技文化知識,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特別是文明生態村創建和“三下鄉、三紮根”活動的廣泛開展,使該村由過去的“臟亂差”村、落後村、貧困村,成為了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具有較大發展後勁的先進村。該村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技興農試點村;省級文明村、省創建文明生態村工作先進村、省級宣傳文化示範村、省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先進單位、市經濟發展百強村、市級文明村、市紅旗黨支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以文明生態村創建為載體,強力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省委提出的文明生態村創建為載體,堅持“六化”(硬化、綠化、文化、亮化、凈化、美化)進村,“一場”(文體休閒廣場)出特的創建思路,高標準,嚴要求,在經濟發展,村莊建設,生活生産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一是聘請中國農大人文學院的有關專家、學者,對村莊建設重新進行了全面規劃,製作符合村莊發展實際的“三圖一書”,使村莊建設有據可依。
二是採取多種措施發動群眾,利用廣播、板報、宣傳畫等方式,使群眾充分認識到創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創建工作確確實實是一項民心工程,並組織幹部群眾代表到外地參觀學習,實地參觀創建工作給村莊帶來的變化,親身感受創建工作帶來的好處,激發群眾的創建熱情,群眾積極踴躍投入創建中,使創建活動熱火朝天。
三是對村容村貌進行了徹底整治。僅用半年多的時間,靠出義務王動,用土方4萬立方米,填埋了村中心長年困擾村民的一個污水坑,建成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集休閒廣場和綜合樓。並硬化街道3500米,所有衚同全部硬化,鋪設彩色便道磚800平方米,鋪設排水管道400米,主要街道種植江南槐、垂柳等觀賞樹木3000棵,新安裝路燈36盞,建沼氣池103個,解決了全村家禽亂跑、糞便亂倒、柴草亂入的問題,促進了無公害蔬菜的發展和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為了保持創建成果,該村建立起長效衛生機制,實行了村幹部包片制度、衛生流動牌制度和門前三包制度, 區域明確,責任到戶,並將其寫入村規民約,設立了十個定點垃圾池,專人定時清理。他們嚴格按村莊規劃進行建設,對亂搭亂建實行重罰並強行拆除。
四是村集體經濟得到了長遠發展。隨著創建工作的深入,也促進了該村經濟的發展,蔬菜、速生林發展迅速,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全村大小幾十家集體、個體私營企業年利稅4 0 0多萬元。並先後投資對村辦骨幹企業一一北蘇膠輪廠實施2 0 0 0平方米的改擴建工程,新引進一個農産品深加工項目,總投資3100萬元, 佔地面積46畝,共建車間6個,宿辦樓一棟,現已全部投入使用。引進一個投資5 0 0多萬元的東方加油站建設項目,華奧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綜合服務區等項目也在建設中。
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創建文明生態村過程中,從群眾的需求出發,該村又整合服務資源,將村綜合辦公樓建設成為了集休閒廣場、文化活動室、村民議事室、社會保障室、科技培訓室、法律服務室等活動場所于一體的村民中心,全天候對村民開放,為村民提供了學習知識、掌握技術、了解信息、開展活動、參政議政和平等交流、互相學習的場所,對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共同富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深入開展“三下鄉”活動,培育新型農民
自1996年開始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給北蘇閘村帶來了巨大的可喜變化,’有力促進了全村三個文明建設。
科技興農方面:隨著農民科技素質的不斷提高,蔬菜種植模式由傳統的粗放種植轉為高科技含量的集約精細種植,該村的特菜銷售佔衡水市區餐飲市場的90%,單棚年效益由過去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10000多元,溫室大棚也由最初的2個增加到現在的446個,成為該村主導産業。同時,涌現出像河北省“五四星火&&人”何殿華、全國勞動模範魏新菊等一批青年科技骨幹和致富典型。通過上級組織贈書、村集體購書和村民自願捐書,使村圖書室的藏書達10000余冊,僅農業科技類圖書就達3900多冊,村民學科技用科技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文化興農方面:在上級宣傳文化部門的幫助扶持下,挖掘整理出了本村有300多年傳統的“安樂秧歌”,組建了百人秧歌隊,年年在市、區組織的文貿會比賽中拿頭名;有文化骨幹戶8家,經常自編自演文娛節目主動組織村民開展活動;村廣播站專人負責,每天廣播一次,傳授種養技術、衛生知識,宣傳致富典型、新風模範,對村規民約、公民道德等內容還進行集中廣播,每天達3次。新建了一座集文化活動室、衛生室、圖書室、檔案室、展覽室等於一體的綜合樓;修建了佔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閒廣場;有線電視進村入屍,極大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過去農閒蹲墻根兒、酗酒、賭博等落後文化被閱讀、健身、休閒的文明健康文化所替代。幾年來,全村無一人習練“法論功”,無一起刑事案件,無一例違反計生政策,成為省級“文明村”。
衛生紮根方面:在上級有、關部門幫助下,該村的衛生診所有最初的一家發展到現在的4家;實現了村民就近方便就醫,同時,隨著衛生知識的快速普及,群眾的健康觀念發生了大的轉變,全村從無到有新建沼氣池103個,街道全部硬化綠化,新培育苗木1 0萬多株1200多畝。各戶環境衛生都主動保持。
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村民素質
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北蘇閘村始終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他們以過硬的精神文明建設,高水平的思想道德建設和良好的村風民風,作為全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該村注重從農戶這一社會基本單元入手,通過創建“十星級”文明農戶這一有效載體,有力地促進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活動中,北蘇閘村通過個人認星,群眾評星,支部挂星,將全村各戶星級情況張榜公佈,接受大家的監督,並實行動態管理,針對各戶的表現情況隨時摘星和挂星;有效地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營造了尊老愛幼、學用科技、勤勞致富、遵紀守法的濃厚氛圍;使之成
為村民的自覺行動。他們以十星中的“養教星”為重點,針對個別戶存在的“啃老”、“養老”問題;在全村大力倡導“百善為先”,冬季農閒時節,他們以廣播喇叭為主要工具,實行村理論聯絡實際輪流上場,自已寫稿,向群眾宣講美德,樹正氣、盡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並對本村正反面典型進行報道,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改善了全村社會風氣。他們通過上光榮榜,敲鑼打鼓挂星,獎勵等到方式對滿星文明戶進行表彰,在全村營造了一個人人爭當滿星戶,小康路上爭先鋒的良好氛圍。為了記錄北蘇閘的發展歷程,弘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廉潔自律的精神,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設了我市第一個村史展室—一“叫北蘇閘村史” 室。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