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河北省衡水市基本情況介紹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16:10 來源:
衡水市地處華北平原的黑龍港流域,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與山東德州毗鄰,省內與邢臺、石家莊、保定、滄州接壤,轄2市8縣1區,118個鄉鎮、辦事處,4994個行政村。全市總面積8815平方公里,總人口415萬。?
衡水歷史悠久。西漢初年即在現轄區內開始設立縣邑治所。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至西漢末年,先後設置29個縣邑,現轄縣市區多為此時建置。現衡水市政府所在地桃城區,漢時稱桃縣,隋朝開皇16年(公元596年)置衡水縣,名取漳河橫流之義。之後1400多年間,政局雖多有變遷,但衡水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衡水處於齊魯文化與燕趙文化的結合部,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唐代著名經學家孔穎達,唐代詩人高適等一大批傑出人物。衡水又是革命老區,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臺城特別支部(1923年8月成立)和河北省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安平縣委(1924年8月組建)就誕生在我市。抗戰時期,徐向前、宋任窮、陳再道、王任重、劉志堅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浴血奮戰,劉建章、崔月梨、崔乃夫等一批衡水籍領導同志曾在這裡工作過。?
衡水專區始建於1949年,1952年撤銷。1962年國家為集中扶貧,將原屬石家莊、滄州專區的11個貧困縣劃歸在一起,復設衡水專區,1970年改稱衡水地區。1996年7月撤地建市,是河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1962年建專時,衡水全區工農業總産值僅為2.2億元,財政收入2204萬元,農民人均分配收入34元。到1978年,區內生産總值達到8.76億元,財政收入1.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衡水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實現更快更好發展這一主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努力打造後發優勢,強力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增長速度始終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到2005年,全市生産總值實現518億元,年均增長12.8%,人均列全省第五位;全部財政收入在消化歷史虛收4.5億元的情況下完成31.2億元,年均增長15.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累計達到1460億元,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947元和3530元。衡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衡水地處環渤海、環京津開放地帶和京九經濟增長帶上,既是沿海開放區的腹地,又是內陸對外開放的前沿,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北依首都北京和重要商埠天津,南接邢臺、邯鄲鋼鐵煤炭基地,西臨省會石家莊,東靠山東德州、濟南。在周圍400公里區域內,分佈著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石家莊、濟南、太原、鄭州四個省會城市以及幾十個大中城市,是一個發展工業加工、輻射內銷和出口外銷的最佳區域。衡水交通、通訊十分發達。鐵路方面:北起北京南達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穿越衡水全境,衡水是北京南下的第一大站,這條鐵路與東西向的石家莊至德州的石德鐵路在此交匯,衡水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此外,衡水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北京上海方向的京滬鐵路和北京廣州方向的京廣鐵路,這幾條鐵路如同加拿大的橫跨北美大陸的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幹線鐵路。公路方面:307國道、106國道、石黃高速公路、衡德高速公路交匯于衡水,加之即將修建的大廣高速公路,衡水已成為河北省第二大公路交通樞紐。空運海運方面:衡水距四大空港北京280公里、天津270公里、石家莊120公里、濟南150公里,兩大海港天津港270公里、黃驊港180公里。便利的交通和獨特的區位優勢使衡水成為華北平原承東啟西、交匯南北、呼應沿海、承接京津的重要交通、通訊樞紐和新興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型集散地,被經濟學家公認為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字交叉處”。?
二是農村發展生機盎然。土地和農副産品資源豐富,全市擁有耕地870萬畝,人均2.13畝,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糧、棉、油人均佔有量均居全省第一,是全國、全省的糧食生産基地、棉花生産基地和京津重要的農副産品加工供應基地。瘦肉型豬、肉(奶)牛、蔬菜(食用菌)和果品林木四大農業特色産業初具規模,全市農業産業化經營率達到47%。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達到134家,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5家。安平斯格豬是全國人代會、黨代會指定特供産品,京安集團和華林板業有限公司被農業部等八部委列入全國500家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饒陽喜奧胡蘿蔔汁,深受消費者喜愛。饒陽、武強是北京、天津等城市無公害蔬菜的供應基地。深州蜜桃、阜城鴨梨、冀州天鷹椒等7個縣市的8個特色産品被命名為“河北農業特色之鄉”。同時,我市還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和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有用材林、特用經濟林400萬畝。我市還把勞務輸出作為一個大的産業和品牌來抓,堅持統籌城鄉就業再就業和勞務輸出工作,統籌城鄉勞動力資源,統籌城鄉勞動力市場,全市常年在外務工人員突破40萬人,離土離村在市域內就業人員達到41萬,每年純收入最少可達28.8億元。勞務經濟已成為衡水市農民增收的一大優勢産業。?
三是工業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首先,民營經濟蓬勃發展。衡水的民營經濟興起于60年代末,發展水平始終居全省前列,在全市經濟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近幾年來,我市堅持“鼓勵、規範、引導、服務“的方針,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放手、放膽發展,推動工業經濟上臺階、上規模、上水平。重點抓好“四個一批”,即優化政策環境催生一批,擴大招商引資引進一批,加快産權制度改革轉換一批,實施骨幹帶動壯大提高一批。2005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上繳稅金佔工商稅收比重分別達到85%和82%。省級以上鄉鎮企業集團佔全省的1/5,春風實業集團、京華焊管集團入圍全省十強鄉鎮企業。其中,春風集團列河北省鄉鎮企業百強之首,綜合實力在全國最大經營規模鄉鎮企業中居第9位。京華集團年産焊管120萬噸,産量居亞洲第一,年銷售收入達到60億元。第二,特色産業漸入佳境。我市按照“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産業化、産業經濟規模化”的思路,努力提高産業支撐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在原有絲網、玻璃鋼、橡塑製品、工藝美術等十大特色産業的基礎上,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集中打造和培育金屬製品、醫藥化工、汽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導産業,目前六大主導産業實現銷售收入佔全部工業的比重達到65%,涌現出中國絲網産銷基地、中國工程橡膠基地、玻璃鋼生産基地、工藝美術之鄉、鐵塔之鄉等一批在國內外享譽盛名的特色産品生産加工製造基地。安平絲網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85%,佔全國出口量的80%以上;桃城工程橡膠佔全國市場份額的40%以上;棗強玻璃鋼是國內三大玻璃鋼生産基地之一,大營皮毛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天下裘都”;景縣的橡塑製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40%,通訊器材達到35%,是全國最大的液壓膠管生産基地和通訊塔生産基地;冀州採暖鑄造業佔全國市場的1/8並批量出口;武強西洋樂器全國出口量第一。另外,衡水工藝製品豐富多樣,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年畫藝術之鄉、中國內畫藝術之鄉,侯店毛筆、內畫鼻煙壺、宮廷金魚被譽為“衡水三絕”,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目前,全市已呈現出一縣一業、一縣兩業、多縣一業的發展格局。?
四是改革開放深入開展。衡水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深化改革來突破制約發展的體制障礙,開放型經濟日趨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全市1890家國有集體企業,完成改制1686家,改制面達到89.2%。猛牛集團、老白幹集團、冀衡集團等市直五大企業集團改制邁出實質性步伐。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我市充分發揮“兩環一線”的區位交通優勢,依託京九綜合開發試驗市,堅持政策驅動、主體主動、環境促動,深入實施“開放興市”戰略。十五期間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8億美元,引進省外資金151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2.3%和18.1%。外貿出口總額累計完成27.4億美元,是“九五”的8.36倍。衡水已經成為河北省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同時,作為欠發達地區,衡水市始終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項目、合力抓環境”的方針,把增投入、上項目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戰略舉措來抓,堅持走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提高的路子,強力推進投資和項目建設,經濟發展實力和後勁明顯提升。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3319個,完成投資446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0個。衡水電廠二期、安平絲網大世界、冀州華林板業林板一體化、京華集團大口徑焊管、景縣藍天板業、BOPP雙向拉膜一期工程、華德板業等一批重大産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産,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為優化發展環境,我市堅持以信息化為支撐,把信息化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機結合,同步推進,建立了“一線式”、“一網式”和“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全市42個執法和有審批權限的部門在中心設立窗口、集中辦公,簡化了審批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為各類經濟組織、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了快速、高效、優質、順暢的服務。兩年多來,中紀委、國信辦等7個中直機關和8省14市先後來衡水市視察、參觀。新華社、經濟日報等20家國家級媒體對我市信息化建設的經驗進行報道。?
五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衡水把推進城市化作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以打造北方濱湖生態園林城為目標,按照“堅持以人為本,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互促進、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同步改善、經濟和社會統籌推進”的思路,圍繞優化佈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堅持綠化、美化、亮化三化並舉,衛生城、文明城、園林城、環保城四城同創,推進中心城市快速發展,不斷加快城市化進程。目前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206平方公里,是建市前的2.2倍;城市化水平由1997年的15.9%提高到35%。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8平方公里發展到4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由不足20萬增加到40萬,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面貌大為改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實現了由縣城向新興中等城市的新跨越。?
六是三個文明亮點紛呈。衡水在大力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積極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三個文明協調並進。 首先,把文明生態村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按照“六化(硬化、綠化、凈化、亮化、美化、文化)進村、“兩化”出特(抓綠化提“神”,抓文化鑄“魂”)、“三措”促動(抓資金籌集解決瓶頸問題;抓家庭激活主體;抓“一池三改”提高生活質量)的工作思路,堅持用環境改造人、用陣地教育人、用典型引導人、用文化提升人、用活動帶動人、用思想凝聚人,有效地推動了文明生態村建設。村村通工程完成1038公里,通路村達到4364個,佔全市行政村87.4%。第一批500個創建村全部達標,村莊街道硬化1120公里,植樹960萬株,新建沼氣池3.5萬個,完成改廁5.6萬戶,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得到加強,一批經濟發展、環境良好、人際和諧、文明向上的新農村脫穎而出。其次,從社會基層單元抓起,紮實開展“五創”活動。即創建勞動關係和諧企業、文明和諧社區、文明和諧家庭、文明和諧單位活動。“五創”活動開展以來,全市社會風氣明顯進步,社會秩序進一步好轉,城鄉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全省“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創建活動現場會在衡水召開,推廣了衡水的做法。第三,深入持久地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三紮根”活動。堅持把深化主題、推動工作創新作為“三下鄉”的著力點,把圍繞中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作為“三下鄉”的立足點,把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作為“三下鄉”的根本點,把完善機制、實現工作的制度化經常化作為“三下鄉”的關鍵點,為農民群眾辦了大量好事實事,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三下鄉”活動開展以來,累計開展各種形式的集中下鄉活動2500多次,推廣先進適用技術960多項,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由32%提高到56%,對民營特色經濟的貢獻率由30%提高到52%;重點建設了500多個文化示範村,培育了1萬多個文化中心戶;培養農村醫療人員6800多名。“三下鄉”、“三紮根”活動受到了中宣部和中央文明辦的充分肯定。去年11月,中宣部等14部委在我市召開了全國“三下鄉”活動十週年工作座談會,我市在會上介紹了經驗,與會代表實地進行了參觀,並給予了高度評價。第四,我市的基礎教育蜚聲全國。不僅衡水中學等名校引無數學子嚮往,就是一些民辦中小學也格外引人注目,大批外地生源慕名涌入衡水。據統計,2005年,全省文理科各前100名中,衡水佔近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文理科各前500名中,衡水有261名,佔全省二分之一強,位居全省第一;全省高考成績600分以上的考生中,衡水有802名,佔24%,位居全省第一。衡水高考成績,連續九年全省第一。“獨木不成林”,除衡水中學外,衡水的武邑中學、鄭口中學、冀州中學、深州中學的高考成績也不同一般,他們共同打造了衡水教育這個品牌。現在隨著大批外地生源涌入衡水,一批民辦中小學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秉衡水教育之堅韌、紮實、改革的風氣,由教育引發的相關産業正在勃勃興起。而變衡水“人”的優勢為衡水發展優勢,也將是衡水發展可依靠和利用的資源之一。?
總之,今天的衡水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百業俱興、生機盎然的景象。?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著眼于衡水更快更好發展,我市制定了《中共衡水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衡水市委關於構建“和諧衡水”若干重要問題的指導意見》,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深化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更加注重三個文明協調推進,更加注重和諧社會建設,更加注重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構建活力衡水、文明衡水、和諧衡水,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資料提供:衡水市委宣傳部)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