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特産:壽山石雕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18:28 來源:
| |
| |
産于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故名。質純者色白。微含其他成份者五彩。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呈珍珠光澤、凝脂光澤、玻璃光澤。絕大部分有滑膩感。有少數昌化石,較多巴林石,極個別青田石與壽山石相似(壽山石色澤極艷,而昌化石類似者色必沉,凍石多有細白點;壽山石質地細膩,光澤柔潤,巴林石光澤晶瑩;極個別青田石與壽山芙蓉石類似,但青田石堅致,芙蓉質感柔糯。總之壽山石最大特徵是色澤濃艷,質純細,感覺膩、糯、柔)。
壽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共60多種。田坑石簡稱“田石”,産于壽山溪旁水田古砂層中,外形殊異,靠深挖田土收集而來,最為稀罕。水坑石産于坑頭佔山麓,位於壽山鄉東南3里處,因礦脈很陡,易生成晶凍類珍品。有坑頭洞、水晶洞等著名礦洞,順其延伸至溪澗。故多透明狀,光澤好,質細膩。係壽山石之最佳者。山坑石産壽山、月洋兩鄉。礦布10多平方公里,産品極多,質地差異較大,變化也複雜。另外,壽山石在福建東部沿海的寧德、莆田、晉江、龍溪等地亦有新礦,但多類山坑。
壽山石中最名貴者為田黃。形成它價格昂貴之原因,一是歷史上傳説明太祖、清乾隆均曾與田黃結緣,因而身價倍增。加上黃色向為王者專用,而田黃又特別晶亮黃貴。二是“意頭好”,所謂“福壽田”也向為王者所追求,象徵福壽雙全之意,易計人喜。三主要是田黃産于壽山溪旁水田古砂層中,外形特殊,獨石,分散,無脈可尋,十分稀有難得。田黃化學成份雖于普通壽山石同,但它在分化、跌落、衝運致電溪邊田中後,又在田裏受含有若干化學成份的水的長期浸泡滋潤,故特別瑩潤,又顏色外濃而向內漸淡,內隱有蘿蔔紋,表有黃或灰黑色老皮,偶有紅色格紋。故有“無紋、無皮、無格不成田”之謂。田黃出産部位有四畈:上畈亦稱溪畈,離壽山石礦近,其石淡黃色透明,像水晶凍。沿下來有中畈,其石色濃而嫩,質優,為標準田黃。下畈,石色如桐油,脂光強,碓下畈靠近碓下,石色黑暗,質硬而粗。中畈田石則通體透明,色如鮮蛋黃者,稱田黃凍,價連城(其價值為黃金數倍)。此外,有白色裏層,而內純黃色稱銀裹金,反之稱金裹銀,亦甚珍貴。白田為白色,蘿蔔紋明顯,時有紅筋和格紋,産于上、中畈。紅田呈紅色,色如橘皮紅田,均極珍罕。其餘大部分如烏鴉皮、黑田及粗質地之田黃,均價值不高。總之,掌握格、皮、紋之外,石質總要晶瑩,溫潤、細膩,色艷而均勻者為好。
壽山石雕的歷史
民間相傳壽山石始於兩漢,未有足證,現存的福建省博物館,由福州閩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嶺石"臥豬"(圓雕)刻工簡樸,形態逼真,證明遠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壽山石雕就已問世。唐代,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發展 ,據傳當時僧侶利用壽山石刻製佛象、香爐、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為 禮品饋贈香客。宋朝,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 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地區出土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異,生動多姿的各式人物禽獸,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入成熟階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製印章,壽山石章以潔凈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倣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 以風行和發展,"萬朵雲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現代著名金石家錢君陶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
由於石章鈕飾的出現,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刀具,握刀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著木柄長刀具雕刻,刀 向多顯直線,對於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説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了高浮雕技法、皺法雅潔,實有畫意,從此,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徵稅範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緻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製並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蘇,七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派融匯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與西方藝術之長,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異,出現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發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銀嵌等新技法。壽山石珍品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恬靜而生動,抒情而優雅,精美而珍貴,收藏家競相爭購,壽山石為人們帶來了高雅的藝術享受。
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雕,作為文化現象,至少已經有1500年曆史了。從福州出土的南朝隨葬品——“壽山石豬”文物可以證明,自15世紀的南北朝起,就有了壽山石文化。但明確無誤地稱為壽山石文化的,則只是近20年來的事。壽山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都極為寬廣,其本上是一種以晶瑩、彩麗、高潔、通靈的壽山石為核心,敷衍向與其有密切聯絡的各個領域,諸如文化、精神、道德等領域的結合與昇華。它涉及的範圍很大,諸凡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都對它有深刻的影響,或者又反過來由其上述文化錦上添花,使兩者相得益彰。從現在可以看到,壽山石與書畫、篆刻結緣而有印章學、篆刻學;壽山石與地質、物理、化學結合而出現“田黃學”與文學結合而産生壽山石文學、壽山石詩詞和音樂,等等。還有傳統文化中的釋、道、儒以及民俗對壽山石文化的影響,與可以包含其中。因此,是否可以這樣認定:壽山石文化是一種歷史悠久、內容廣泛,圍繞著壽山石而發展的特殊文化。它經歷了萌芽、成長、成熟的漫長歷史過程,而于近代發展成為五彩繽紛、艷麗奪目、揚譽海內外的一種中華文明。
壽山石雕三看
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説。收藏鑒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樸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淩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淩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樸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