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黃久生:無私照顧680多戶孤寡家庭11年

CCTV.com  2007年12月13日 14:01  來源:大河網  

    黃久生

    36年前,在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晏崗村,有個6歲痛失母親的男孩,卻用孱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拉扯著比自己小兩歲的妹妹,洗衣做飯,下地幹活兒,挑糞掙錢上學…對門大娘端來的一碗飯菜,隔壁大嬸送來的半瓶煤油,好心老奶奶給兄妹倆納的棉鞋……這一切,在這個苦難孩子的記憶中刻骨銘心——“每一件恩情也不敢忘記,這是做人的基線啊”……

    終於長到17歲了,於是,這個孩子出外打拼,省吃簡用,曆盡艱辛,卻用漸次積讚起的一些錢,不斷地回報給他情牽夢係、依然貧苦的那些鄉親們。同時,為改變家鄉面貌,“這個孩子”還把家鄉的青年人都帶出去打拼。

    1997年,他帶領400多老鄉參與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鄭捲煙廠聯合廠房(技術二期)主體工程施工,該工程榮獲了1999年度國家最高建築質量獎——魯班獎,繼而該隊伍博得了“河南建築業的鐵鳥”雅稱。他的拼搏精神和典範事跡也讓他成為2007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只是他作為優秀農民工所獲得的榮譽,然而和這項榮譽不相干的,還有一件鮮為人知的“特大感動”:

    每當逢年過節,有680多戶鰥寡孤獨家庭,每戶都會收到米麵、年節貨物,有時還有幾百元的現金。為此,他已經花費了上百萬元。1996年至今,11個年頭了。在這11個年頭裏,那些受照顧的老人們,每每提起這個“苦命娃”的名字時,都會感激落淚,不能自己。“俺不知哪輩子積了德,老了老了,半路撿來個兒子。唉——苦命的柱兒啊”……

    老人們所説柱兒學名黃久生,信陽市潢川縣雙柳樹鎮晏崗村的一位42歲的農民工,一位合格的共産黨員,一個680戶鰥寡孤獨家庭共同的兒子。此事經東方今報、大河網等媒體報道後很快被新浪網、新華網、人民網、搜狐網、騰訊網等一百多家網站轉載,引起網友強烈反響。網友稱其國人榜樣,中國優秀農民工代言人。

    同時引起了全國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社每日電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神州夜航”、中央電視臺新聞晨報(頭條)、晚間新聞、新聞社區和生活等四檔欄目、湖南衛視、山東衛視、河南電視臺、福建新聞廣播、河南日報、北京晚報、南方日報、新京報、烏魯木齊晚報、福州晚報等數百家媒體全都重磅出擊,相繼推出了黃久生感人事跡的報道。目前,不少媒體仍在繼續關注和報道此事。其獲得的榮譽有:2002年榮獲鄭州市第二屆“十佳”外來務工青年。2005年被評為河南省“實現中原崛起有突出貢獻新聞人物”稱號。2006年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黃久生

    艱苦創業為業界爭輝

    慈心濟世為民眾解苦

    慈心濟世為民眾解苦

    黃久生,男,中共黨員,1965年出生於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今年42歲的黃久生,在中國的建築行業已拼搏了24個春秋。24年的風雨歷程,24年的艱苦創業,黃久生灑下了一路的辛勤和汗水,收穫了一路的歡歌與笑語,從一名提灰搬磚推車打雜的小工,逐漸成長為建築界技術過硬、善打勝仗的行家裏手。他帶領農民工兄弟實施的工程,有兩項奪得了國家最高建築獎— —魯班獎,還創出了30余項省市優良工程。他被中國建築第七工程局第一建築公司聘為工程師、項目部經理。2006年5月1日,光榮地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5月1日,獲得了勞動者的最高榮譽—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黃久生,在苦苦創業的同時,還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為社會承擔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義務供養著家鄉的680多戶鰥寡孤獨家庭,以自己博大的愛救濟著社會上生活困頓的人們,2006年,他光榮地獲得“河南省敬老之星”、“全國敬老之星”稱號。

    童年的辛酸,他萌生了創業與感恩的心

    黃久生有一個辛酸的童年。6歲時,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30多歲的母親因病撒手西去,撇下他和年僅4歲的妹妹、剛剛兩歲的弟弟。

    這個家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頓,衣食住行,油鹽醬醋,3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弄得這個家措手不及。不得已,黃久生兩歲的弟弟被送人;不得已,黃久生的父親走鄉串戶,為人補鍋補盆,維持生計。就這樣,這個家只剩下黃久生和他年僅4歲的妹妹。

    本該在母親懷抱裏撒嬌、在母愛的滋潤下無憂無慮成長的黃久生,要操持起這個家。這對於一個6歲的孩子,是何等的艱難啊!

    每天天不亮,黃久生就要早早起床,打掃院落,安頓妹妹,到村邊的水井打水。由於力氣小,他還提不動滿滿一桶水,便常常得到叔叔伯伯們的幫助。就是這一小小的幫助,黃久生萌生了一種感恩的心。

    由於不會做大米幹飯,一日三餐黃久生只能一頓生一頓糊地給妹妹做大米稀飯;由於不會種菜,黃久生只能和妹妹一起把鹽化成水當菜吃。一位鄰居大娘看到兄妹倆生活如此淒苦,心疼啊!常常把自己種的菜拔一些,送給他們;有時,甚至把菜炒熟了,給他們盛上一碗,送到家裏。

    天冷了,鄉親們有的送來了一件棉襖,有的送來了一條棉褲,有的送來了一雙鞋子,有的送來了一頂帽子。在鄉親們的關懷下,黃久生兄妹倆有了抗禦風寒的衣服,心也變得暖和了。這一些更加堅定了黃久生報答鄉親們的決心。

    感激鄉親們!報答鄉親們!怎麼感激?怎麼報答?黃久生年幼的心裏不斷地思考著這些問題。但,他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於是,小小的黃久生便立下志願:創出一條路子,幹出一番事業,拼出一定的實力,實現自己感恩的心願!

    打工的艱辛,他渴求著知識與技術

    伴著辛酸,伴著淒楚,伴著頑強,伴著抗爭,伴著鄉親們的幫助,伴著左鄰右捨得呵護,黃久生長到了18歲。

    這一年,他隻身來到信陽一個鄉的磚廠打工。想通過自己誠實的勞動掙點兒錢,支撐起這個家,同時,也報答那些曾經幫助他的鄉親們。

    在磚廠,他不惜力氣,手勤,腿快。別人搬10塊兒磚塊,他搬15塊兒,別人跑了3趟,他跑5趟。他這樣做並不是逞強,而是總想掙更多的錢,實現自己的理想。

    但,黃久生失望了,他那樣賣力氣幹活,自己還吃不飽肚子,中午一頓飯只能吃4兩米。黃久生説,當時望著白生生的大米飯,如果放開吃,他一個就能吃4份,可他還吃不起那麼多,只能多喝點水充饑。

    一年多過去了,黃久生艱苦的勞作,並沒有換來幾個錢,心中的夢想何時才能實現?

    1983年的春節到了,別人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裏。黃久生在痛苦地思索著:我的出路在何方?我該怎麼辦?

    正當他苦苦尋覓的時候,村子裏在鄭州打工的幾個小夥子回鄉了。黃久生細心的觀察到,他們的穿著都不錯,説明山外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能掙到錢。於是春節剛過,黃久生就和老鄉一道來到了鄭州。

    初來乍到,黃久生很難找到活幹。於是,他買了一輛舊自行車,賣起了大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推銷,一個家屬院一個家屬陸軍地轉悠。磨破了腳,跑疼了腿,喊啞了嗓。可是,為了心中的夢想,他從不氣餒,從不退縮。他在通過這個方式,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發掘自己的創業的潛能。

    1983年7月,在鄭州大街小巷為生計而奔波的黃久生,來到了河南航天建築公司打零工,提灰,搬磚,推車,打雜。一個月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離自己心中的夢想相差得實在太遠了。

    1984年8月,黃久生投身到中國建築第七工程局第一建築公司,想在這棵大樹的庇護下,尋找一點兒自己的發展空間。

    一個農家的孩子,要在這樣一個建築公司站住腳,談何容易?於是,黃久生又從小工幹起。

    黃久生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他幹小工幹得眼明手快:搬磚,總是隨著師父砌墻前進而前移;提灰,總是放在師父順手的地方。

    黃久生説:“我幹得這麼用心,還是為了心中的夢想:能博得師你的喜歡,討教一些知識和經驗,也邁向師你的行列。”

    黃久生想到了,做到了。也收穫到了。只要他問到的,師父的毫不保留地教給他,從支模、砌磚到看圖紙、擺線,他一一嘗試著,熟記著。慢慢地,師父的實踐經驗,已不能滿足黃久生對知識的渴望,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

    於是,他省吃儉用,買來一本本建築方面的書籍。

    談起打工期間的學習,黃久行説,有一件事特別使他難忘,那是一天深夜,在石棉瓦搭成的工棚裏,勞累了一天的工友們已熟睡,他卻借著微弱的燈光,啃讀那厚厚的建築書籍。由於過於疲勞,他迷迷糊糊地睡著了。蠟燭著完了,燒著了下面的膠合板,火苗轟地一聲躥起,他被驚醒了。這時,他的頭髮已經被燒焦了。

    就這樣,黃久生懷著改變自己人生命運的理想,抱著感恩的希望,在艱苦的打工歲月裏,孜孜追求著知識,提高著自己。

    隨後,他又系統地學習了大學工民建專業的全部課程,並取得了大專文憑。2001年9月~2004年7月,他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指揮學院建築工程系學習,取得了本科文憑。

    創業的執著,他收穫著喜悅與成功

    黃久生,對建築知識的學習,對技術的熟練掌握,使他在民工隊伍中特別出類拔萃。他通過奮鬥與拼搏,一路堅強走來,一步步被提拔為班長、工長、隊長,被中建七局第一建築公司聘為工程師、項目部經理。

    胸懷遠大理想的黃久生,憑著不懈的追求,在80年代末,組建了自己的民工隊伍。建隊之初,黃久生就提出了“創優質工程,奪國家最高建築質量獎——魯班獎”的宏偉目標。

    經過風雨的洗禮,歲月的磨練,黃久生帶領著這支隊伍迅速由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成為一支技術過硬,幹精品工程的團隊,被業界稱為“河南建築業的鐵鳥”。在中建七局的帶領下,黃久生細心經營著這支團隊,鑄造自己的品牌,使施工水平呈階梯狀步上升,他們的工程兩項奪得魯班獎。

    1997年,黃久生帶領400多人的勞務隊參與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鄭捲煙廠聯中廠房(技術二期)主體部分工程施工,他精心組織施工,提出的許多合理建議被採納,為工程贏得了時間,節約了寶貴的人力、物力資源。為了提高工程質量,他對每道工序都嚴格控制,嚴格按照工藝標準和施工規範執行,稍有不合格者,要求工人重做,他的嚴謹的工作作風贏得了業主的尊重,更滌蕩教育了全體員工,經過大家的晝夜奮戰,不辭辛苦,他們終於快速完成了施工任務。該工程榮獲1999年度國家最高建築質量獎——魯班獎。

    1999年,中建七局二公司承接了合肥市王小郢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為保證國家優質工程,二公司領導特意向局裏求援,要抽調一支技術可靠的木工隊伍參與施工,有了一次良好的經歷,局裏研究在20多支精英中選擇了“要求嚴格”著稱的黃久生。接到任務後,他立即從正在別處施工的隊伍中精心挑選了200名木工骨幹連夜趕往合肥參戰,經過4個月的艱苦奮戰,他終於高質量高速度完成氧化溝厭氧池的施工任務。這項工程被讕為2000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魯班獎。

    黃久生打造的這支團隊,不但技術過得硬,而且思想跟得上。為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中共潢川縣

    委的批復下,黃久生在他的建築隊建起了流動黨支部,他擔任黨支部書記,中共黨員由當初的幾名已發展到了今天的20多名,為黨組織增添了新鮮血液和生機。2004年,黃久生被中共潢川縣委評為優秀共産黨員。

    從農民工成長起來的黃久生,深深了解農民工兄弟對父母的牽掛,對妻兒的思念這份重要的情感以及他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望。於是,2007年春節,他抱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的農民工兄弟的父母妻兒接到了工地,為他們準備年夜飯,讓他們全家團圓。2007年的母親節,黃久生又自費把43位農民工的母親從大山裏接到鄭州,讓她們登二七紀念塔,看她們的孩子們建起的大樓;讓她們遊覽黃河,親眼看看母親河。還為他們免費休檢身體。黃久生用這種充滿感情的方式感謝著這些父母對他工作的支持,他的這種行業也深深地感動著和他一起拼搏的兄弟們和這些從未出過遠門的父母們。就是這種情,使黃久生的隊伍凝聚得像鋼鐵般一樣堅固。黃久生説,農民工在農民工的思想,也有他們的追求。於是,經常請他們看戲、看電影,讓他們從中汲取文化的營養,陶冶高尚的情操。

    黃久生正是憑著這份執著和毅力,勇往直前地奮進著,在接手的工程中,戰功卓絕,信譽頗佳,創造出30多項省、市優良工程。他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總能嚼得菜根香。2002年,獲得鄭州市第二屆“十佳”外來務工青年榮譽稱號;2004年,被評為河南省工程建設優秀項目經理;2005年,獲得河南省“實現中原崛起有突出貢獻新聞人物”稱號;2006年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作為農民工代表,他站在了中國人民大會堂領獎臺上,與國家領導人握手、合影、留念,表達農民工的心願。

    他的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河南日報》、《鄭州晚報》、鄭州電視臺、《中國財經新聞報》、《中國建築報》等媒體報道。

    公民的責任,他不斷回報社會

    黃久生在外漂泊,拼得事業的成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出人頭地,他對家鄉還有一個難忘的情結,對社會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因為,那裏有幫他打水的叔叔伯伯,那裏有他送菜的鄰居大娘,那裏有經他送衣送鞋的鄉親們,那裏裏還有他難忘的童年,還有激勵他永無止境奮發創業的歷歷情景,還有給他動力的源泉。

    1996年,黃久生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勤奮,終於賺到了一點兒錢。望著來之不易的錢,黃久生腦海裏首先親現的不是在鄭州買個窗明几淨的房子,安個舒舒適適的家,而是家鄉的親人們。

    1996年冬天,黃久生抽出時間,回到了他闊別已久的家鄉。他想看看家鄉的親人生活的咋樣,看看那些鰥寡孤獨老人的處境沒有改觀……

    他有些驚呆了:自己在外面打拼的10多年裏,家鄉的發展還異常緩慢。低矮的房屋,泥濘的道路,鄉親們木然的神情,使他的心揪緊了。有的老人甚至買不起禦寒的衣服,過年了,也買不起米、油、肉。這一情景,使他回想起缺衣少食的童年,悲感交加,心痛不已。

    他決定幫幫這些老人。10多年的打拼,心之所牽,情之所繫,夢之所繞,不就是這些嗎?

    1996年春節還沒到,黃久生便早早地把2萬元錢送到了河南省潢川縣雙柳鎮黨委書記胡國平手裏,囑咐他為鎮裏的680多戶鰥寡孤獨家庭買米、買面、買油、買肉……讓他們的春節過得更豐盛些。至今已是第十個年頭了,每年的費用都在增加。黃久生就這樣無怨無悔地默默無聞地堅持了下來。以一個打工仔的博大情懷,贍養這些非親非故的老人,承擔起這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

    1997年,黃久生聽説雙柳鎮小學由於缺乏資金買不起教具時,他慷慨解囊,先後兩交次捐款2.3萬餘元,為孩子們購買教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家鄉的教育事業。

    2005年,黃久生又捐資7萬元,支援家鄉的“村村通”工程,為家鄉的經濟發展,開闢廣闊的大道。

    2003年,黃久生當選第十一屆潢川縣人大代表。這時,黃久生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不僅僅要幹好自己的事業,還要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做出貢獻。於是,他積極為家鄉引資,跑項目,為家鄉的農民找出路。黃久生,成為農民工兄弟尊敬的經理,成為家鄉父老驕傲的兒子。1997年來,黃久生連續10年被潢川縣雙柳鎮評為“捐資助學先進個人”和“支援家鄉建設先進個人”。

    黃久生的愛是博大的,情懷是寬廣的。他把對故鄉的情結擴大到了社會。

    2005年,4月的白血病患兒黃冠被父親遺棄在醫院。患兒生命垂危,經媒體報道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黃久生得知後,心在顫抖,眼在流淚,立即籌措資金2.7萬元,送到黃冠就治的醫院。

    2006年11月,身患血癌的16歲少年陳輝,為給患類風濕病的母親治病,自己放棄治療,打工掙錢,他的孝義更是感動了社會,感動了天地。黃久生也被深深地感動著。11月23日上重,黃久生把籌措到的2.3萬元,又暖暖送到了陳輝母子手上。

    目標遠大,他將不懈追求

    面對榮譽和人們羨慕的目光,黃久生謙虛地説,他的事業還不算成功,他對社會所盡的只是一點微薄之力。

    因為,作為經理,他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希望早日與國際接軌;作為工程師,他要學習頂尖的建築技術,多出精品工程,為大地鑄造豐碑,為社會的發展多創佳績;作為農民的兒子,他要更加辛勤地工作,多為家鄉辦實事,辦好事,讓家鄉早日富裕,構建和諧。

    心底無私天地廣。黃久生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因為,世上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堅定地走下去,終有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通往直前的攀登,沒有登不上的大山,這時,就山高為人峰。

責編:陳昌娥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