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建國大業》就像一個超長的紀念品(圖)

 

CCTV.com  2009年09月18日 09:0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四川新聞網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影片總導演韓三平日前向記者表示,《建國大業》的模式不僅在中國前無古人,在世界範圍也絕對是一次大膽嘗試,多年以後,這部電影一定是電影工作者研究的經典範本。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建國大業》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悖論,而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悖論。它仿佛就是一個充滿各種矛盾的巨型機器,首先在定義上就很難界定。影片總導演韓三平説:你可以説《建國大業》是一部主旋律片,史詩片,甚至是偶像片。他自己比較認可的説法是主旋律商業大片。同時,他也認可本報提出的國民電影概念。

  事實上,在《建國大業》之前,主旋律是主旋律,商業片是商業片,主旋律與明星薄緣。誰要是説自己要拍一部主旋律商業片,可能會讓人笑掉大牙。然而就是現在,這部全明星陣容的獻禮片擺在我們面前,樹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標本,同時兼容巨大的示範意義與不可複製性。

  用一種反商業模式達到了最大的商業化;用一種娛樂形式傳達了主旋律意圖;用體制優勢進行拍攝,用商業模式進行推廣———“好萊塢都拍不出《建國大業》!”《建國大業》的模式不僅在中國前無古人,在世界範圍也絕對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建國大業》本身的悖論

  1、拍攝目的:説教還是娛樂?

  有評論認為,作為一部國家層面上的當代史正劇,《建國大業》的娛樂性是超越教育性的。事實上,《建國大業》從籌備之初,因為題材的特殊和拍攝背景的特殊,就體現了濃重的政治意味,但看完電影,人們卻不會感覺到強行灌輸的任何意識形態的概念。

  影片本身是注意了減少説教成分的:比如領袖不能臉譜化,毛澤東喝醉周恩來發火都被人津津樂道,蔣氏父子展現了溫情的一面,也讓人印象深刻;一些開會的嚴肅場景,被處理得巧妙而有趣;而在史實的藝術化處理中,也極少硬傷,甚至鼓勵觀眾重新審視我們所熟悉的那段歷史。然而,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細節上的努力,更有根本上的大膽嘗試。

  韓三平在接受採訪時説:“在以前,我們的主旋律電影做得不好,因為出來就把它當作一個宣傳片。”他認為,當你的觀念和觀眾需求發生尖銳矛盾的時候,你必須放棄你的觀念,否則你沒有出路。一旦意識到這一點,説教和娛樂兩個功能就似乎開啟了共存的可能性。

  2、操作模式:體制優勢還是市場規律?

  《建國大業》的總策劃是原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現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張和平。在確立電影主題是講述政協誕生前後的故事後,《建國大業》基本被確立為新中國60華誕的獻禮片。總導演韓三平本身是中國電影集團的董事長,執掌著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手中擁有極其豐富的電影資源。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體制上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在好萊塢發展的演員鄔君梅感慨:“斯皮爾伯格都不能做成韓總這樣!”韓三平自己也説:“《建國大業》聚集了近兩百名明星大腕的演出陣容,放到中國外任何國家似乎都絕難實現。”

  韓三平和黃建新親自帶著演員到全國各地走,電影的首映禮像商業大片一樣舉行得很隆重,各種各樣的媒體都在對主創進行大規模的、有計劃的專訪———正如韓三平所言,“其實營銷策略也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基本上是按照原來的在做,只不過是規模做得更大,做得更細。”

  3、電影內涵:簡單還是深刻?

  《建國大業》的風格矛盾性在於,它用最淺顯的電影手段,去表現最豐富的歷史時期,而且想要表達的歷史內涵也是極其豐富的。韓三平堅持認為,簡單的恰恰是最有力的。因此,在《建國大業》中,從內容到形式,都選擇了最簡單的敘述,最簡單的電影手法,最淺顯的電影手段,韓三平説:“我反對用過多的特技和技巧。”

  韓三平有信心認為,觀眾追星,一方面是追現實生活中的明星,另一方面是英雄情結,去崇拜歷史人物。“他們衝著演員進去,坐下來以後,還是會看這個整體的電影。電影是綜合藝術,因此必須具備綜合魅力。”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