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步履蹣跚卻走得堅毅、凝重 遠征軍老兵回家(圖)

 

CCTV.com  2009年06月03日 07: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年6月2日,在緬甸生活長達60多年的中國遠征軍老兵、廣安籍88歲的老人劉召回終於回到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裕民鎮陶家溝村,與家人團聚。據了解,1942年3月,在抗日戰爭最為關鍵的時刻,10萬中國遠征軍從畹町走出國門,抗日救國。戰後,有上千遠征軍留在了戰場緬甸,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異鄉生活。今年5月,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找到尚在人世的留緬中國遠征軍老兵21人,分別生活在緬甸密支那、曼德勒等城市。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84歲,最大的91歲。其中四川籍遠征軍老兵有5人。 中新社發 杜修戰 攝

  九名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老兵,五月三十日從雲南瑞麗畹町口岸踏上回鄉探親之路。六十七年前,他們從這裡走出國門抗擊日本侵略者,今天他們從這裡返鄉尋親,感受祖國的繁榮富強。當日,老兵們還參觀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及瑞麗口岸,感受了祖國的巨大的變化,當地政府高規格宴請他們。圖為老兵進入中國境內受到熱情歡迎。 中新社發 保旭 攝

    5月30日下午4:15,9名老兵在兒子、女兒或孫子的攙扶下,列隊從畹町橋回到了闊別幾十年的祖國。

    這支沉默的隊伍,儘管步履蹣跚,卻走得堅毅、凝重。60多年前,他們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浴血奮戰,卻一度被歷史無情拋棄。這次探親對他們來説,是第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

    喧囂的歡迎人群在迎面走來的這支隊伍前瞬間安靜了下來,人們被老兵們雖然衰老卻英姿尚存的氣勢所震撼。終於,有人打破沉默鼓起了掌,更多的掌聲隨之熱烈地響起。

    這是幾十年來最大的一個中國遠征軍老兵回國尋親團。

    2009年4月第15期的《瞭望東方週刊》,刊登了一組有關流落在雲南邊境或緬甸的中國遠征軍的故事,這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該組報道的主要采寫記者孫春龍決定發起一次遠征軍老兵回國尋親活動。孫春龍在緬甸尋找到24名還健在的遠征軍老兵,由於種種原因,此次回國的老兵只有9名。

    94歲的經明清淚如雨下。他22歲參軍開赴滇緬戰場一線,後來到了印度,抗戰勝利後輾轉來到緬印邊境的格力謬,70多年間他從沒有回過家鄉江蘇南京。踏上祖國土地後,經明清不停地對孫春龍説:“我弟弟病重,我要趕回去看他,明天能買到飛機票嗎?”其實經明清的弟弟多年前就去世了,老人收到弟弟病重的信是多年前寫的,老人的記憶還留在那一年。

    抗戰時,經明清是新編200師機械化部隊的裝甲兵,抗戰勝利後,他回印度取回了自己存在那裏的積蓄,在格力謬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由於害怕被抓回去,他把自己的名字“經乘國”改為“經明清”,並與一位有中國血統的緬甸女人結婚,育有兩男四女。為了養家,他捨不得用辛苦賺來的錢回家探親,“那要很多錢,這足夠給家裏添置更多的東西。”

    儘管年事已高,但探親團的老兵們都非常樂意接受採訪。曾在38師任少尉的鐘玉清總愛對記者説:“你聽我慢慢給你講,這個歷史很長。”

    原以為要回國“吃太平糧”的鐘玉清,卻獲悉部隊回國後要北上“剿匪”,於是他從部隊逃了出來,留在了緬甸曼德勒。“我不想再打仗了。為了國家,我打了8年的仗,我們把日本人打敗了,卻要回去打內戰。老百姓生活那麼艱苦,他們的眼淚還沒有幹,為什麼要這樣互相殘殺。所以我決不回去。”他説。

    記者問他:“這麼多年在國外,您覺得苦嗎?”老人嘆了口氣:“苦啊,怎麼不苦。在國外語言不通,又沒有錢,只能靠做點小生意維持生活。有時還要隱姓埋名,不能對人講自己過去的歷史。”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