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官員被女服務員刺死”:被放大的社會撕裂

 

CCTV.com  2009年05月13日 14: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作者:畢舸

    巴東縣野三關鎮政府3名工作人員在該鎮雄風賓館夢幻城消費時,與一女服務員發生爭執,該服務員用修腳刀將對方兩人刺傷,其中一人被刺傷喉部,經搶救無效死亡。據野三關鎮一位退休幹部稱,雙方爭執可能是因事發前鄧貴大向鄧某提出特殊服務要求,遭拒後,鄧貴大從懷中拿出一沓錢抽打鄧某的頭部,由此引發了命案。目前,這一説法尚未得到警方證實(長江商報5月12日報道)。

    在這一尚未獲得確證的説法面前,網友群情激奮的程度則令人有些目瞪口呆——數以萬計的留言,幾乎集中于對被刺死官員“活該”的情緒噴發,女服務員成為弱勢群體無奈自衛反抗的標符。一邊倒的情感傾向如此洶湧,似乎讓整個事件在尚未完全水落石出時就已然定性。

    這種情緒化體現並不鮮見,在這兩天的“杭州富家子弟開車撞死大學生”、“清潔工‘撿’300萬金飾”事件中:網上言論迅疾出現了旗幟分明的輿論陣營,某大型門戶網站甚至出現了300萬網友就“清潔工‘撿’300萬金飾”事件投票、九成認為非盜竊的奇觀。如果將網絡視為民意指向出口一個日益重要的參照指標,在剔除掉某些過度情緒化的意見表達後,上述現象顯然共同凝聚為一個命題——為什麼如此多的網民“仇官”、“仇富”、“挺清潔工”?

    如果我們認同,人在某種程度上是環境的産物,不同於知識技能的直接教育,人的道德品質、人格養成、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現象的認知,更多地依靠環境的感染熏陶。長期生活在寬容平等的社會氛圍裏,耳濡目染, 就將養成相對平和樂觀、理性分析等親善品質。相反,長期生活在人際關繫緊張、各階層接觸日漸減少乃至淡漠的社會氣氛中,人們形成的可能就將是缺乏信任、本位衝動等情緒産物。

    “杭州富家子弟開車撞死大學生”的民憤激昂,是類似事件之前已經多次發生,從所謂的“三環十三郎”等富家子弟飆車、到更廣泛的國內富豪過度炫耀一擲千金、對下層民眾權利蔑視乃至壓榨、以及財富原始積累階段“原罪”等形象危機,以及當下基尼系數拉大引發的貧富兩極分化,使得民眾對富豪階層的所作所為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反應,而富豪及子弟的不加節制又在加深民眾的思維定式。

    “清潔工‘撿’300萬金飾”事件,清潔工屬於社會底層的傳統身份,與“撿”到300萬鉅款的偶發機遇構成了事件的奇妙,再加上之前各類報道採訪中清潔工的自我辯護,讓不少讀者根據信息反饋判斷其無意為之的可能性大於蓄意犯罪。從人類心理學來講,人們會不自覺地將某個事件與似乎關聯的其他事件進行縱向比較——官員輕易挪用貪污數千萬從輕發落、許霆因為銀行取款機的設計缺陷獲得意外之財而獲刑過重,這些前車之“鑒”都讓人容易將“無辜”之類的認知附加在清潔工的弱勢符號上。

    “官員被女服務員刺死”中一退休幹部未經證實的説法,又製造了民眾女服務員刺死官員的“果”,來自於官員無禮在先並採取用錢抽打其頭部的野蠻之“因”,官員與服務員兩個相差懸殊的身份符號被再次抽象化,成為權力踐踏權利、人性保衛自尊的意義闡述。女服務員刺向官員的那把修腳倒,無疑也刺中了民眾情緒擠壓的軟肋,為弱者主持正義的道義感召、女服務員可能就是下一個“我”的心理暗示,掩蓋了等待真相後再加以分析的理性克制。

    這三起事件背後看似失卻客觀公正的“民意暴力”,實則是在現實生活中,民眾更多扮演沉默的大多數,只能在口水板磚中尋找心理慰籍。畢竟,直接決定社會基本框架和運行規則的,並不是道德層面的公序良俗和文化心理,而是公共司法制度和公權運作方式。這兩者直接塑造社會模式,並對民眾心理産生深遠影響。如果民眾總是從某些公共事件中得出結論——司法對於官民同一性質與程度的行為偏向於選擇性執法、富豪總能肆無忌憚地在社會各個層面擠佔民眾權利空間、權力淪落為少數人玩弄公眾權益的橡皮圖章,于制度救濟無力的憤怒就會演化了逐步拉大的社會撕裂困境,這恐怕才是上述事件所放射的最值得警惕的信號。

  相關鏈結:

責編:李秀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