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鈔票抽不讓座者:那些誇大和編造的道德衝突

 

CCTV.com  2009年03月31日 13:5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有時不得不佩服一些都市媒體,常能“抓”住一些衝突性極強、極富故事性的新聞。四川某報28日報道的這條新聞就是,光標題就足以迷死你:女孩拒給老人讓座遭男乘客鈔票抽臉。説近日青島某輛公交車上,一個坐在老幼病殘孕專座上的年輕女孩不給70多歲的殘疾老人讓座,被旁邊一憤怒中年男用100元的鈔票抽臉,邊抽邊罵:“你讓座,一百元錢就是你的,讓不讓?讓不讓……”周圍乘客一致叫好。報道稱這件事在網上引起激烈爭議,並擺出“挺抽派”和“反抽派”的觀點。

    新聞刊出後,因其激烈的衝突性、“抽”的刺激性,立即成為不少都市媒體和網站狂轉的焦點,網站也設置了觀點擂臺和網友投票——當然了,對衝突的嗅覺極其敏感的時評家也絕不會放過,肯定得雞零狗碎地抖幾句機靈的,什麼“不讓座就抽臉的道德專制”,什麼“什麼時候才明白,道德之上不是暴力”,一個個像打了雞血那麼亢奮。在媒體文化工業這個鏈條上,大家都極其亢奮地“消費”那刺激的場面,幾乎沒有人質疑這個新聞的真假。

    不幸,這又是一條假新聞。求證新聞真假的是“新聞發生地”的青島媒體,他們在調查中發現,本地根本沒發生這樣的事,“新聞”來自某論壇一則網帖,網帖所述之事的原型發生在2005年江蘇某市,網友惡作劇“移植”到了青島。四川某報的記者當新聞抄到了版面上,於是就成了大新聞。該報日前已就此表示歉意,不過辯稱“欄目不是新聞性的,只不過從網上摘抄內容進行評論”——這顯然是狡辯,一張新聞紙可以不對自己刊載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嗎?

    從各媒體轉載這條新聞的標題看,他們都對新聞真實性有所懷疑,所以他們用的標題大多是《網友曝女孩拒讓座遭男乘客鈔票抽臉》,這個“網友曝”是一個可進可退的絕妙前綴。加上這個前綴,似乎自己可不對真假負責任了——真的當然好,假的就可以把責任全部推到網絡和網友身上,把自己扮成網絡傳聞的無辜受害者。這是一種很要不得的做法,紙媒難道就這樣當網帖的傳聲筒嗎?你難道可以不對自己的報道負責任嗎?網友編造新聞,難道你可以傳播這種編造?

    一條假新聞的出籠流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當下媒體生態的浮躁和某些媒體從業者的不負責任。現在紙媒上有越來越多類似“網友曝”之類的熱點新聞,這已經形成了一條假新聞的新生産模式:網帖先造假新聞,紙媒毫不求證地以新聞的方式轉載,然後網絡再跟進炒作。假新聞來于網絡,報于都市紙媒,再熱炒于網絡。紙媒利用網絡的造假力和影響力,網絡利用紙媒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你幫我傳播,我幫你炒熱,某些都市紙媒成了信息鏈條上一種“把假的洗成真的”的仲介。網絡與紙媒在共謀中互利共贏,受傷的是媒體的公信力和輿論生態。

    有時評家會詭辯了,新聞雖然是假的,可新聞映射出的社會鏡像是真的,社會中確實存在著類似的衝突場景,所以討論一下這話題也不是全然沒有價值——就像前幾天北外香水女生事件中有人詭辯一樣,事件雖是炒作,可女生帖子中反映的英語教育問題是真的,所以也值得關注。這純粹是扯淡,建立在假事件上的是非判斷,正好像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一樣,你怎麼能建得起來?

    更有人會激動地反駁,這不算假新聞,2005年江蘇某市不是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嗎?網帖只不過移轉了時空而已。這當然也是新聞外行人的觀點,新聞5個W,編一個都不能叫真新聞,何況改了這麼多W,還不叫假新聞啊?

    再説了,就是對南京某媒體2005年報道的那則新聞,我也是持懷疑態度的,那可能來自網帖編造。即使有原型,從常識理性判斷,很可能是記者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誇大的道德衝突。日常生活中是可能發生這種衝突的,但一定有具體原因。女孩子面對眾憤堅持不給70多歲的殘疾老人讓座,現實中肯定有這種低素質的人。但我想她拒讓也許有客觀原因,比如自己身體很不舒服,比如本想讓但被一些旁觀者的惡語刺激出強烈的逆反心態。會不會出現男子用百元鈔票抽打不讓座者?也會有,不過我想這一定經過了某個爭吵的過程,口角升級情緒抬升中才有這番舉動。可在記者的敘述中,所有的這些過程和細節都沒有了,一番化簡和包裝後,只剩下了“女孩拒給老人讓座遭男乘客用鈔票抽臉”的刺激場面。道德衝突被人為誇大了。

    這個場面迎合了許多讀者對時代鏡像的一種消費需求:道德淪喪,小女生竟在眾聲譴責下堅持不給殘疾老人讓座,人心不古啊,道德潰敗啊。“一個男人的路見不平”又迎合了國人英雄主義的消費需求:挺身而出用百元大鈔狠抽她的耳光。這耳光抽得太爽了,抽得許多讀者被這種快感所征服,滋養了許多人內心畸形的道德審美。想起了宋強在《中國不高興》中對另一個“新聞故事”後傳者心態的評述:歹徒強姦女司機,除一書生站出阻止外,滿車乘客都不敢聲張,遭污辱的女司機後來途中將那書生趕下了車,將車開下了懸崖——這個網友編造的故事也被傳為新聞。兩個編造或誇大的故事,其實隱含著同樣的快感邏輯。

    一些媒體喜歡誇大生活中的那些道德衝突,比如在川地建旅遊娛樂場所,他們會描述為“在地震廢墟和死人的頭上娛樂”,就這樣按照人們心中陰暗的社會鏡像去生産新聞故事,許多假新聞就這樣産生了。誇大衝突,引起爭議,媒體從爭議中獲得眼球,烏合之眾在口水橫飛中狂歡一把,各取所需,誰也不會去關心真假。

責編:李秀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