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而市民汪女士的兒子卻不想讀書寧願去撿垃圾,為此汪女士求助本報希望能夠找到心理專家幫助兒子走出困境,本報2月18日(《高考在即他卻想去撿垃圾母親求助本報熱線,希望找到心理專家幫助兒子》)曾做報道。昨日下午,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祖光輝女士在本報的聯絡下同汪女士見面,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希望能夠幫助汪女士的兒子走出困境。
別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缺點
焦慮的母親汪女士在記者的陪同下找到了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祖光輝的工作室。祖老師也同樣是一個男孩的母親。剛一坐定,汪女士就大吐苦水:“我的孩子,心理很扭曲。”祖老師聽罷,饒有興趣地問:“為什麼你會這麼説呢?”汪女士開始列舉孩子的種種“叛逆行徑”:性格孤僻、思想叛逆、容易暴躁、厭學等等。祖老師邊點頭邊表示,其實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況。汪女士感到不解:“這些都是正常行為?可是我們感覺他太反常了,都要高考了還這麼胡來。”祖老師開始疏導汪女士的情緒:“你知道這些源於什麼嗎?是因為你對孩子過早地下了負向的判斷。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缺點。”
祖老師認為,家長往往過早給孩子的行為框好了尺度和標準,孩子的行為是對是錯?家長們認為孩子只有朝自己規定的方向去發展才是對的,事實上則不是。當家長評判孩子時不斷給其心理暗示,諸如:“你很叛逆,你很古怪,你性格很扭曲”,那麼孩子肯定只會朝著家長期望的反方向去表現和宣泄自我。
放下身段和孩子做朋友
汪女士還説起了孩子上次的“離家出走”,祖老師聽後立刻表現出了興趣,她説:“如果是我的孩子,你知道我會怎麼做嗎?是嚴厲指責他不該讓家長這樣擔心?是責罵他這樣的行為很離譜,還是?”汪女士的心被吊到了嗓子眼,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祖老師等待她的答案。“我會問他:‘那邊好不好玩啊?你身上帶了多少錢?你真厲害膽子真大,媽媽小時候也想做這樣的事,可惜都不敢。’像朋友那樣去和他溝通,然後再進行引導,讓他明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和承擔的風險,幫他樹立起是非觀。這樣的方法,效果一定比你高高在上地指責他要好得多。”
“你知道嗎?媽媽還要學會在兒子面前示弱!”祖老師又告訴汪女士這樣一個小訣竅,還講起了和兒子在異地旅遊的一個小故事:“我和兒子在外地旅遊,中途兒子內急:‘媽媽我要上廁所。’並用依賴的目光看著我。普遍家長一定會急著又是問人又是找地方,生怕孩子給憋著了。但我當時是這樣處理的,‘廁所?媽媽也想上,但我不知道在哪兒啊,要不你去問問?’兒子開始還表現得不好意思,讓我去問另一位男同志,我故意害羞地説:‘那是個男生呢,媽媽不好意思,要不你去問吧?’兒子就像小大人那樣去詢問路人了。在兒子的面前‘示弱’,能夠培養起他學會擔當。”
一直在兒子面前扮演強勢型母親的汪女士若有所思,開始回憶自己和兒子相處的點滴。“啰嗦、總愛指責我”是汪女士給小昆的印象。由於一直和孩子站在對立面,所以總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我和孩子是一夥的。”祖老師笑著説,“孩子有一次非常淘氣,惹得爺爺很氣憤打電話向我發脾氣,我在驅車前往爺爺家解決矛盾之前給孩子打了一個電話,我讓孩子無論如何在我趕到之前把爺爺哄好,‘這樣媽媽才好幫你説好話呀。’這一招讓孩子很受用。因為他感到我和他是一夥的,在幫他想辦法解決他闖的禍。”
祖老師總結説:不要給孩子高高在上的感覺,“家長”的身段讓孩子感到生硬和冰冷,而“朋友”的身份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和孩子一起成長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還容易忽略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總是和孩子討論你如何如何,卻很少把指著他的指頭指向自己。”祖老師表示,在和孩子溝通時如果總是指點孩子的行為而很少檢討自己,那麼會讓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孩子實際上是父母所作所為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祖老師説起她去上海旅遊回到貴陽後的一個小故事:“我從上海回來,感到自己的英語水平有些欠缺,我就沮喪地告訴兒子,‘兒子,媽媽看到別人的英語都那麼好,隨口説句話也帶句英文,覺得挺沒信心的’,兒子聽了,鼓勵我説‘媽媽,你挺優秀的,別擔心,大不了我們一起學啊’,我聽後內心很溫暖。和孩子一起成長,把自己當孩子的朋友其實比當他的家長要輕鬆太多了。”
聽完了祖老師的疏導,汪女士説自己頗有點“撥得雲開見月明”的感覺。高考前出現考前焦慮和厭學情緒的孩子其實還有很多。在這樣的非常時期,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祖老師給了幾點建議:1、高考前家長切忌逼孩子學習太緊,給孩子太大壓力。2、家長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做朋友。3、學校在一定時期最好展開心理輔導課程對孩子異常情緒進行疏導。金黔在線-貴州商報 (楊興 曾茜)
責編:李秀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