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破冰》第四集:民營歷程

 

————新聞調查特別節目

CCTV.com  2008年12月08日 21: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進入[新聞調查]>>

專題:新聞頻道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特別節目

    央視網消息:點擊觀看視頻>>>

     

    這裡是北京市東城區翠花衚同,衚同裏有一家名叫"悅賓"的小飯館。是一家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小飯館,不過他卻有一個任何人無法替代的特色那就是它是"中國個體餐飲第一家"。

    1980年,小飯館剛開張的時候,每天門口都排著長隊。除了顧客,還有眾多的中外記者。人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這裡的菜肴,同時還更想品嘗它作為"第一家"的意味深長的味道。當年一位外國記者在報道當中這樣描述:在中國,美味的菜肴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小衚同裏恢複元氣。

    現在這裡的餐桌已經從過去的4張變成了20多張,員工也從過去家裏六七個人緊忙活到現在變成了16個人,飯館也從過去的一家店變成了悅賓悅仙兩家店。就這樣衚同裏幽靜中增加了幾分熱鬧,而衚同外的變化更加劇烈。

    解説:1979年,國務院出臺了一項特殊的規定:"批准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閒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但不準雇工。"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第一個允許個體私人經濟發展的政策。正是有了這個政策,才有了悅賓飯店的開張。
  當時在沒有得到承認的情況下,散落在全國的個體經濟已經多達14萬戶。國務院的這份文件,使他們終於獲得了合法身份和機會。

    胡金林:我就感覺其他東西國家沒給我們安排就業,也不可能,我們那個是農村,國家也沒投資,我最好的辦法是什麼?也就是説經商。

    解説:建國以來,隨著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私營經濟幾近絕跡。雖然在沿海地區有一些民間交易仍在繼續,但已經失去合法地位。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們每向前走一步前景都難以預料。胡金林是當年的"五金大王"柳市首富,按照他自己的説法,當時能活下來就算命大了。在民營經濟發展最早的溫州柳市鎮,胡金林靠經營五金元件賺了不少錢,但隨之而來的麻煩也越來越多。

    胡金林:按我們現在才知道,我們是納稅人,應該説是很光榮,那時候不是,稅納得越多,越是投機倒把,變成是這樣。

    解説:1979年,《資本論》發行100週年。100年前,馬克思在這本書裏曾明確地劃分了"小業主"和"資本家"的界限。按他的計算,在當時,8個雇工以下,自己和工人一樣直接參與生産過程,是"介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人物,叫小業主";而超過8人,則開始"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了。在後續的有關理論闡述中,"七上八下"成為一條判定僱主是否存在剝削的鐵的界律。
  胡金林:不能説富到這裡就是投機倒把,富到哪是,當時也沒標準

    解説:感到困惑的並不僅僅是胡金林。當時聲震遐邇的傻子瓜子創始人年廣久也不明白,為什麼像他們這樣自主創業的人反而要低人一等。1980年前後,中國第一批持有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雖然取得了合法的經營地位,但是他們的經營僅限于養活自己,不能發展壯大。後來成為廠長、經理、董事長的這批人,當時最標準的稱謂是"個體戶"。

    保育鈞:這個過程是比較曲折的,從1982年到1987年,發生了關於雇工的爭論,就是當初我們黨非常謹慎,採取第一是變通,不提雇工,叫做請幫手帶學徒。第二,看,看實踐,看一看。

    〖串場〗:"家家辦工廠,人人擺地攤,誰也不靠誰,自己當老闆"。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溫州流傳的一句順口溜。當時剛剛經歷過十年浩劫,人們終於發現有一條路可以遠離貧困的時候,他們邁出的步子速度驚人。溫州的五馬街見證了這一切。這裡是改革開放之初溫州個體商戶最早雲集的地方,1981年,新的溫州市委書記就來到五馬街,他被這裡的景象所震驚,並且在內心裏暗暗地疑惑,這到底還算不算社會主義。

1/8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