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反思?
是什麼令師生如此“不共戴天”?
這已經是今年教師節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內,國內發生的第三起針對教師的兇殺案,更悲傷的是,作案者或嫌疑人均為學生。
儘管這三起案件在全國範圍也許只是孤案,但接連發生在這個10月裏,確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反思機會: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先生,原本令無數人尊敬,何時成為了像危險活的擔當者?是什麼原因令師生關繫緊張到非得兵刀相向、不共戴天的地步?
應試教育制度的“炮灰”?
有網友認為,師生關係的緊張是應試教育制度的“炮灰”,在“認為只要升學率上得去就可以,只要讀得進大學就OK”的想法影響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家長都在漠視師生關係。
網友“流光飛舞”指出,“大學熱讓無數家長急功近利,漠視了生活中還有溫良恭儉讓,使很多孩子的心靈承受無法承受之重”。網友“黑玫瑰”説,“只知道向老師索取教學成績,如此扭曲的基礎教育,怎麼敢做老師?”
此外,也有網友反思教師的責任。網友“史老師的助理”稱:“教師應用"育人"保護自己的生命,出了這樣的事情,自然是育人的工作沒有做好。”
師生以情動人更有效
儘管程春明被害一案還在調查之中,作案嫌疑人動機不明,但不少網友認為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漸變淡漠主要是因為師生的情感之門漸在關閉,以致老師體罰學生、學生謾罵老師的事件不斷發生,並引發了更深層次,乃至生命的危害。
“學生對於教師普遍缺乏信任感,更遑論愛戴之情了。”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容霞撰文稱,得不到學生信任的教師,若稍稍對學生有過於嚴厲的舉動,學生的過激反應也就容易理解了。“本來以理服人當然重要……在師生關係中,或許以情動人有時效果會更好。”
另一位叫“十年園丁”的網友則表示:“我始終都堅信教書應當是一件很輕鬆愉悅的事情,讓學生生活在潔凈的天空下,無論他們成績的好壞,都能平等地享受到這份快樂,這是我一直追尋的夢想,這個夢想如果能實現,教書不會是一件危險活兒。”
責編:孫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