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3月3日將迎來全國第9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奧運精彩——我聽到”。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省現有聽力殘疾人144.1萬名。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常委,同時兼任WHO防聾顧問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教授卜行寬告訴記者,至少一半的聽力損失是可以預防的。“我們通常採用三級預防措施預防聽力損失,一級預防如控制噪聲、聽力保護、疫苗注射和合理使用耳毒性藥物等;二級預防則針對個體疾病的預防措施,如聽力篩查、治療急、慢性中耳炎、手術干預防止聽力減退等;三級預防則是針對殘疾的預防措施,如使用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植入,特殊教育和可行的社會整合。”
談及聽力減退的原因,卜行寬教授指出,除遺傳原因外,急性感染性疾病,耳毒性藥物中毒 (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鏈黴素、小諾黴素、利尿劑、抗瘧藥和某些抗腫瘤藥等),噪聲(工業、交通、娛樂及鞭炮),人口老齡化,後天發病的遺傳性聾,聽神經病(功能同步失調),聽神經瘤和“突發性聾”都有可能造成耳聾。
卜教授提醒,一般來説聽力減退都會有明顯的特徵,成人如出現以下情況就要考慮是否聽力已經出現減退:常聽不清他人説話,尤其是婦女和兒童的説話更難聽懂,接電話困難,常把電視機或音響設備的音量開得過大,使他人受不了。而嬰幼兒則反映在新生兒對突發的大聲無驚跳或眨眼反射,3-6月嬰兒在有聲音時並不停止哭鬧或活動,9-12月的嬰兒頭仍不會轉向説話者,2歲仍不會講兩個字以上的詞語,父母就應該引起注意。
(周寧人 畢曉紅)
責編:趙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