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朝聞天下):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了,今天我們春節路線圖的最後一站,要來聊聊有關元宵節的習俗和一些故事傳説。
為什麼把正月十五稱為“元宵”?説法很多,一種解釋説是“元宵”指的是“第一個月圓之夜”,對應的是“元旦”,古時候説的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指“第一個白天”。另外一種解釋流傳也很廣,説元宵之説來自道教,因為道教有上元、中元、下元三節,其中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上元之夜就稱元宵。
元宵節的歷史
而把元宵作為一個節日,是從西漢開始的,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元宵節是越過越隆重,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經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這兩幅圖,反映的是則清代元宵節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的場景。
元宵節被看作是整個春節的最後的一天,也就是説,過了元宵之夜,這年才算過完,所以元宵節又有“小過年”之稱。
元宵節,今天依然被重視
直到現在,元宵節依然是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尤其是在農村。
正像中國青年報的這篇文章所説:農民都把元宵節看成是僅次於春節的一個重要節日,很多農民工推遲返城,就是要在家過元宵,有些農民工沒能趕回家過春節,也要趕回家去過元宵節。在有些地方,正月十五甚至比過年還熱鬧。
元宵節張燈的由來
在歷史的延展過程中,民間歡慶元宵節的活動是越來越豐富。其中有兩個習俗可以説是流傳時間最長、範圍最廣,那就是觀燈、吃元宵(湯圓)。
張燈、觀燈、賽燈是元宵節自古至今的一個主要節俗活動,所以元宵節又稱“燈節”。
元宵節為什麼要“張燈”?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這篇文章介紹説:對這個問題,學術界大致有三種説法:一説是源自道教,因為道教崇尚火;另一説主要源自佛教的“神燈佛火”;第三種説法是説元宵節張燈的習俗始自唐代,是當時的皇帝提倡的,就是為了娛樂。
元宵節張燈的傳説
而在民間,關於正月十五張燈的來歷,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説。其中一個是這樣的: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到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結果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也被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大怒,傳旨讓天兵在正月十五這天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産通通燒死。
但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就冒著生命危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後嚇得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家每戶都張燈結綵,而且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讓天帝感覺好像人間就是著火了,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就這樣,人們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産。而且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挂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燈節和燈謎
元宵節裏張燈,還延伸出了另外一項民俗活動,就是“猜燈謎”,又叫“打燈謎”。
據説,這項活動出現在宋朝。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沒想到猜謎的人很多,等到了南宋的時候,燈謎就很流行了,每逢元宵節,首都臨安都會有很多燈謎出現。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就一直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而且成了一種文化。
元宵節和團圓節
相對於“燈節”,現代人對元宵節的理解,“團圓”的意思可能更普遍一些。
元宵節的“團圓”之意,一則取自是“月圓人更圓”,另外便是緣自元宵節的另外一大民俗——吃元宵。元宵,是北方的叫法,南方叫湯圓,很多人認為它們是一種食品,只是叫法不同,其實,兩者在做法上也是不同的。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解放日報的一篇文章對湯圓與元宵的做法有一個簡單的介紹:南方的湯糰是捏好一個圓團團的面窩,留一個小嘴向裏面填餡,然後再把口捏實。
而北方的元宵不是包的,而是“滾”的:大大的扁平籮內鋪上很多雪白的面,把事先和好的餡劑子,沾上水扔進平籮,人們端起平籮不停地搖,餡劑子自然會沾上一層面。這時把沾了面的劑子再灑上水,然後再沾面、再灑水、再沾面……一直重復到沾在餡體外的面差不多有餡體那麼厚為止,一籮雪白渾圓的元宵就算做成了。
至於元宵的吃法,那就多了去了:煮著吃、蒸著吃、煎著吃、油炸了吃,甚至還能炒著吃。而好的元宵,不管怎麼做,趁熱一咬,餡汁都會像灌湯包中的湯一樣直噴出來,被燙到大人或孩子都不會鬧,而是得意地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