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聞週刊]>>
CCTV.com消息(新聞週刊7月21日播):主持人:在上一週的《新聞週刊》一開始,我表達了自己一個擔心,就是面對天災,媒體及人們的反應有些太過平靜了,這种太過平靜有可能變成隱患。一轉眼,到了本週,我想,再平靜的人們恐怕也平靜不了了,因為老天爺的脾氣變得更加不好,從重慶到濟南,大城市大雨不斷,一統計,都是百年不遇,而且遇難者人數超出人們的想象,很多人是在大雨中觸電身亡。在我身後是本週四,也就是18號全國降水量實況圖,綠色、藍色佔了一大半,也就是大半個中國都泡在水裏頭。我雖不想説,卻不得不説,在天災頻發的7月下旬、8月上旬這個時段,我們面臨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那麼,這動不動就是百年不遇,甚至115年不遇的天氣變化,是不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後果?而同時,面對每年會來的大災或小災,我們的科學家與科學的進展又是如何,我們能用更科學的研究與預防來減災嗎?《新聞週刊》在天災之中關注人的努力。
短片一
7月13日,雨。淮河正面臨一場特大洪水的考驗。前往安徽視察災情的溫家寶總理,一下飛機就冒雨趕往臨泉縣迎仙鎮慰問受災的村民,並看望奮戰在抗洪一線武警官兵。在蒙洼蓄洪區的劉郢莊臺,村民們一眼認出了溫總理,7年前,也是因為洪水,溫家寶曾經來過這裡。
溫家寶:這就是孫子啦。最大的變化就是多了個孫子。
村民郎秀芳:六年七年了。叫爺爺好。
郎秀芳 孫子:爺爺。
溫家寶:上次沒留照片嗎?
郎秀英:留了,把照片拿出來。
溫家寶:誰給我們再照一張吧。
淮河,又是大水,這已經是溫家寶總理四下蒙洼了。2000年6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曾來到蒙洼蓄洪區檢查防汛工作;2003年7月,淮河遭遇1992年以來最大洪水,溫總理更是兩度親臨蒙洼蓄洪區。時隔四年,他再次來到這裡。今年,淮河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支流堤防險情多發,沿淮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共有38萬人上堤防守,形勢異常嚴峻。
溫家寶(對抗洪武警官兵的講話):這次淮河發生的大洪水是從1954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
國家防汛辦 張志彤:今年的汛情應該説是來的早,來的猛,來的非常的突發性比較強,淮河的洪水到現在為止已經先後有三次洪峰出現,最近22號到24號又有一次比較強的降雨過程,因此有可能再發生第四次洪峰,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解説:面對暴漲的洪水,繼2003年之後,蒙洼蓄洪區再度被啟用,或許很多人還記得,四年前緊急撤離命下達時,瓢潑大雨中近兩萬蒙洼人扶老攜幼、趕著豬牛搬離家園的場景,而今年,為了抗洪大局,蒙洼蓄洪區的群眾又一次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溫總理:我這次來,一是慰問,二是感謝。對你們的犧牲,國家將按照最高標準給予補償。
羅澤旺:我們有計劃的開啟一些行蓄洪區來提高攔蓄洪水或者是分蓄洪水,這樣河道的壓力就會減輕。
7月19日本週四20時,安徽荊山湖行洪區開閘分洪,至此,淮河流域已經啟用了10個行蓄洪區。行蓄洪區,成為今年淮河防汛中出現最多的詞之一。啟動行蓄洪區等調度措施,使淮河全流域的防汛壓力得以緩解,而行蓄洪區的群眾也得到了快速的妥善安置。
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鎮長 陶振銀: 以前運用行蓄洪區,群眾的轉移安置需要一兩天時間,現在一旦接到行洪命令,我們保證在三個小時之內把群眾安全轉移。
本週,淮河第三次洪峰已經安全通過。但是淮河水位依然居高不下,長時間高水位的浸泡,淮河干流堤防已經進入險情高發期,抗洪搶險的壓力不斷加大。而在淮河流域之外,長江多條支流發生強降雨,重慶、四川近日出現暴雨和洪澇,連降雨極少的新疆哈密地區17日也連降10時大雨引發洪水。當前,全國防汛抗洪已經進入“七下八上”的關鍵時期,而高強度、大範圍降雨還將會明顯增多。
氣象局專家:22號到24號在淮河流域將會再次出現一次比較強的降水過程,這些地方,淮河流域現在還會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區可能還會有大暴雨的天氣的出現。
國家防汛辦 張志彤:從現在來説,全國正在處於防汛抗洪的關鍵時刻,因此長江,包括其他的大江大河隨時可能發生比較大的洪水,應該説從國家防總的角度,我們最近一段部署、安排,除了做好當前淮河和重慶有關地區的防汛抗洪工作以外,對其他大江大河的防洪工作絲毫沒有放鬆。
主持人:大前天在直播中,我針對重慶大雨連線在前方的記者,當看到記者是被大雨淋著的畫面時,我脫口而出,如果是在去年,你也在重慶,看到你被大雨淋著,我會非常開心,因為去年重慶大旱,百年不遇,這雨就是及時雨。但是放到今年,看到雨還在下,我的心一涼,究竟是怎麼回事?就拿重慶做例子,去年是百年不遇的大旱,大地乾裂,就是不下一滴雨,而僅僅隔了一年,卻變成115年不遇的大雨,這老天爺怎麼了,一點兒都不能平衡,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大自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難道僅僅埋怨老天爺就算完了嗎?這種極端天氣變化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電影《後天》裏的場景真會在現實中出現嗎?面對這種不同以往的天氣新面孔,各級政府又該如何面對呢?
短片二:
本週一,是中國農曆入伏的第一天,山城重慶在這一天也是艷陽高照,但是,誰也沒有料到,老天爺會突然變臉,讓重慶經歷連續三天的特大暴雨。
市民:水漲得很快,十分鐘漲一兩尺高,水又猛又急。
市民:我在陽臺一看,球場上的很深很深的水,鋪天蓋地往公路上衝過來。
市民:我的母親八九十歲,都沒有沒遇到這種情況。
面對暴雨,重慶拉響了最高級別的紅色警報,這場罕見的降雨,也刷新了重慶115年來的氣象紀錄--24小時降雨量達到266.6毫米,這相當於重慶正常年份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破紀錄的還有雷擊,16個小時內打雷竟然超過了四萬次。
77100部隊副政委 鄭道光:這個地方(沙坪壩)大概被洪水圍困的有一萬多人,絕大部分都在高樓層上,沒有多大危險,主要是舊的房屋,被水浸泡以後,容易垮塌。
武警:有人沒?有人沒?那裏那裏,有。
記者:你是從幾樓被救下來的?
小朋友:三樓
流經重慶的長江、嘉陵江、烏江三江一齊漲水,城區內交通幾乎癱瘓,行車如同行船,洪水還導致堤壩沖毀、橋梁坍塌。受災人口超過600萬,倒塌房屋3萬間,農作物絕收面積超過17500公頃,截至週六,暴雨已造成42人死亡。
記者:這裡是重慶渣滓洞的舊址,7月17日上午十點左右,兩股泥石流從歌樂山頂衝下來,將渣滓洞淹沒,我現在在渣滓洞的大門口,可以看見,大門已經整個被摧毀。
這場暴雨也使渣滓洞、白宮館、歌樂山烈士陵園等紅岩聯線景區嚴重受損,一些珍貴的文物例如江姐的部分書信等,都瞬間被山洪沖走,牢房遺址塌陷的面目全非,令人惋惜。
重慶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 廖代譽:所有責任人,技術負責人應該到崗到位,堅持職守。(今後)進一步完善我們的預案,各方面的預案,包括工程的預案,搶險的預案等等。
七月下旬和八月,重慶還將出現局部的暴雨洪災,緊崩的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極端天氣對重慶的考驗還將繼續。
這是重慶今年和去年的兩個瞬間,一張是本週市委書記汪洋在衝鋒舟上視察暴雨後的沙坪壩,而另一張則是在去年夏天重慶遭遇罕見的高溫,市長王鴻舉頂著烈日在公交車上慰問群眾。
重慶市長 王鴻舉:就是這種車沒有空調,我們應該在中間過道上放桶冰,你們看行不行?
去年此時,重慶正在與一場百年不遇的高溫乾旱搏鬥,有些地區,竟然連續三個月滴雨未下,綦江更是創下44.5度的高溫記錄。
記者:根據你們記錄的數據,降雨和蒸發什麼比例?
氣象站工作人員:伏旱以來蒸發為393.6毫米,降雨3.6毫米,相差一百倍。
2006,重慶發生百年不遇的高溫乾旱;2007,重慶又面臨著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不知道是偶然巧合還是暗含著某種規律?極端的天氣,成了這兩年重慶最大的民生,也給重慶市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考驗。
中央氣象臺工作人員:在最近幾年我們也明顯的感受到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這麼一個情況下,這種極端的天氣事件發生的強度呈現一個增強的趨勢。
極端天氣,正在越來越頻繁地影響著我們,這個時候,大家對科技給予的希望也越來越高,如何科學預警?如何快速反應?如何減小極端天氣帶來的損失?等待回答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多。
中央氣象臺工作人員:實際上來講也是一個難題,比如美國對於這種暴雨的預報準確率也只有在20%這麼一個水平,中國對暴雨預報的成功率也只是15%、16%的這麼一個狀況。
主持人:天災不可避免,甚至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大自然的面孔變得更加暴躁這種狀況似乎也會延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沒有辦法提早一點知道老天爺什麼時候變臉,我們好早做一點兒準備,我想這一點經過努力是大有可為的。去年8月10號上午7點16分,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在我們新聞頻道主持發佈了“桑美颱風”的登陸預警。由於通過媒體有了預警發佈,在桑美登陸之前,浙江已經完成了百萬人的大撤退。毫無疑問,在這種撤退之中,我們的損失大為減少,但是,在我相信科學在大自然面前會有進步的時候,我卻有另一個疑惑,在科學的面前,我們能不能用科學的態度去面對,我們肯在天災面前尊重科學的事實嗎?
和許多地區遭遇洪災不同,湖南省沿洞庭湖的22個縣市,在今年卻遭遇了罕見的鼠災,目前,已經有1000多萬畝農作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本週,湖南省有關部門召開新聞發佈會,強調天氣是本次鼠災的主要原因。近2年來,洞庭湖區水位偏低,荒灘面積擴大,造成東方田鼠大量繁殖。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知彬; 通過我們國家近十幾年的研究看來,東方田鼠的發生和氣象因素有密切關係。氣候的異常確實會影響生物的發生,鼠類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2007年的夏天,從洞庭湖的鼠災到淮河的洪水,再到剛剛經歷旱災的重慶又遭遇百年一遇的水災,我們看到,天氣似乎越來越怪了。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 董文傑: 極端事件在中國,/是很明顯地在增加,強度在增強,所以由極端事件引起的災害的程度是越來越重。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研究,在未來100年氣候繼續變暖的背景下,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很可能持續上升;包括颱風和颶風在內的熱帶氣旋可能更強。這使中國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強度和區域分佈將變得更加複雜和難以把握,所造成的災害也將更為嚴重。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波: 我們從元月份,元月28號到2月4號環洞庭湖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就發現,我們所謂的鼠密度就是捕獲率,就是100個夾子捕獲的老鼠數量,就是超過我們從1990年以來所有的冬季。
李波,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在洞庭湖研究東方田鼠生態與控制。事實上,他和他的同事早在今年3月就發表了文章,並接連四次發出預警信號。幾個月後,事實證明,他們當初的預警是正確的。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波: 我們是05年就給這個報告,今年又給了這個報告,但是為什麼結果沒有一點動靜呢,我覺得這個還是各個部門的配合工作,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是05年,那年的報告如果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可能逐漸的在洞庭湖建防鼠墻,這樣今年受損的地方也少一些。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知彬:自然災害有時候也是很難預測的,能夠提前預知它的到來,這樣的話對於減輕災害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看來對災害的控制,預防是一個最重要的手段,因為一旦災害來臨的時候,往往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可能都不夠用,主要還是放在預防這個方面。
本週,針對洞庭湖沿湖部分地區因未建防鼠墻遭受鼠害嚴重的情況,湖南省農業廳表示已下撥100萬元專門用於洞庭湖區防鼠墻的建設。
針對安徽、四川等地發生的大範圍洪水災害,近日,我國首次啟動了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利用國際衛星資源獲取災害地區的遙感數據,開展災情評估工作。目前,已獲得近20幅衛星雷達觀測圖片。
7月初,國務院還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針對如今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嚴峻災害局面 該如何進行防禦提出了十分具體的措施。顯然,從中央到地方,似乎已經開始重視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難題和挑戰。
主持人:面對今年截止到現在為止的災情,心情用“悲欣交集”來形容是準確的,一方面是吃一塹長一智,我們的確在進步,這一點集中體現在淮河的防汛方面,一切都按照提前制定好的科學數據來處理,該分洪的分洪,而分洪區內住的人與以前相比已經少了很多了,農民的莊稼被淹,相應的補償迅速跟上,這就是大災面前還多少讓人放心的一面,我們畢竟是在向前走。可是另一方面,新的擔心與憂慮又出現了,大中城市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面前,顯得有些措手不及,不管是在排水設計、意外應對等等很多方面,新的薄弱環節都一一暴露出來。但願災情過去之後,我們不要急於表彰和唱高調,而是冷靜的坐下來反思,讓欠缺的科學管理這樣的課程趕緊補上,這樣,明年的我們面對天災的時候才能從容一些,平靜一些。
責編: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