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60度]>>
專題:6.5世界環境日 CCTV新聞邀您共建綠色家園
CCTV.com消息(360度):下面繼續關注我們的環境周特別報道“環保在行動”。今天新華社發佈一條消息,從今年1月到5月短短100多天時間裏,長江幹流及河口區域共有10尾中華鱘,因人類的誤捕或被船隻螺旋槳擊打而受傷,僅有一尾中華鱘經搶救後存活。面對長江流域珍稀水生動物資源的日益衰退,國家將採取哪些對策呢?
最近,一份由中科院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共同編寫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由於過度捕撈和環境變化,目前長江整個生物資源正在面臨枯竭,其中,長江鰣魚、長江岩原鯉魚等等10種魚類已經基本滅絕。
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這兩天迎來了一個新生命,就是這個小傢伙,它成為這個所人工飼養的第6只江豚。這裡的研究人員告訴我們,雖説叫江豚,然而這只小傢伙可能一輩子不會被放歸到長江。
王丁:目前,在長江裏面,他們生存都是非常困難的
據王教授介紹,在十年前,江豚還不算長江裏最珍惜的物種,但到目前,隨著白暨豚瀕臨絕跡,江豚也僅余2000條左右,是和大熊貓一樣珍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它在十年裏驟減呢?
這裡是長江的宜昌江段,聽這裡的老漁民説,這個季節呢,是屬於長江各種魚類的産卵期,所以在20年前每到這個季節,他們就會看到大量的魚從這裡經過,然而在這幾年,這種景象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身後越來越多的船隻。
漁民:我們原先像這個月份,宜昌的魚苗正是繁殖的時候,漂到河面,我們看到很多。
記者:那你現在看到過嗎?
B:那現在沒有了。沒有看到過。
記者:原來你一天能打多少條魚?
B:每天幾十斤。
記者:現在一天打多少魚?
B:現在打不到好多魚了。
魚少了,船卻在增多。在葛州壩附近水段我們計算了一下,每半小時會有二三十艘大船駛過。而船隻的增加帶給魚類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噪聲污染。
專家 陳細華:這樣的船有2000馬力,它可以産生很大的噪音,現在聽到的噪音,還只是隔著空氣所聽到的噪音,那麼如果在水裏面直接傳播的話,它這個噪音更大了。它可以對魚可以産生比如説煩燥不安等等方面,以及生理上的變化,影響他的繁殖。
專家告訴我們,噪聲的干擾,還會給中華鱘、江豚等靠聲波定位的魚類導致殺身之禍,失去方位的魚類會直接撞到高速運轉的螺旋槳。
而比噪音更加危險的是非法的過度捕撈。在宜昌江段我們正好趕上當地漁政部門銷毀電捕魚工具,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些高電壓工具帶給魚類的可能是滅頂之災。
L:它是有兩根電極線放到水裏,有的甚至可以達到30米深的水.電擊的區域內的所有的魚,都可以電擊起來。
記者:據你們了解,一般他們每次會捕撈多少?
C:每次不等,有一百多斤的,一般都是在五六十斤以上。
在長江沿線,我們會發現很多這樣的地方,它的岸邊就是附近居民的垃圾堆,那麼不斷的會有生活污水流進江裏,我們還會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那麼這樣的水質,到底能不能適合江裏魚類的生長呢,我們現在來取一些水樣。
水樣隨後在檢測中心得出了鑒定結果。
農業部淡水魚類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檢測員甘金華:它裏面的氮磷比較高,這樣魚在水體裏面,就像人帶高原裏面感覺呼吸不暢一樣,會對魚比産生很大的影響。
除了氮磷超標,一個更可怕的污染開始威脅長江,這就是一些沿江企業對重金屬污水的排放。
農業部淡水魚類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檢測員甘金華:它會在魚體長期蓄積的話,它會有一些遺傳的毒性這樣也會造成魚類資源的減少或者説滅絕。
專家説,雖然捕撈的機械化程度和技術在不斷提高,但長江的捕魚量卻從50年前的30萬條下降到不足10萬條,而白暨豚、鰣魚等被稱為長江之寶的物種已經瀕臨滅絕。為了搶救這些生物資源,目前,長江沿線部分省市已經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擁擠的長江裏,為這些瀕危魚類劃出一塊保護區,保護區內嚴禁捕魚、禁止排放污水,同時加大人工放養的力度。
在湖北省石首市建立了一個半自然保護區,應該説這個結果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現在每年都有兩三頭小江豚的出生。
開展人工養殖和放流,是另一種有效措施。目前,我國已經突破了中華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珍稀魚種的繁殖技術,而自1983年以來,長江水産研究所和葛洲壩集團已經向長江放流了600余萬尾人工繁殖的苗種。同時,一些省市在江邊設立了救護站,一旦發現誤捕立即實施救護放生。據統計,每年對中華鱘的救助數量達5到10尾。
今天我們還了解到,對於長江口近期水生野生動物頻頻遇難的情況,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已經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今後,在長江口和杭州灣,遇到擱淺或被誤捕的鱘類、鯨豚類以及龜鱉類水生動物,管理處將加大搶救和保護的力度。同時,有關部門還將改善水底生態條件,扭轉水生動物資源衰退的趨勢。
責編: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