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75%的人説不介意于丹對原著可能解讀部分有誤,重要的是于丹怎麼説,不一定要完全忠實于原著。 |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5月16日播出):點擊觀看視頻〉〉〉
于丹的書很受歡迎
許多讀者不介意于丹的“誤讀”
于丹在《百家講壇》解讀《論語》
于丹這個名字本身就是2006年的十大文化流行語之一,一個名字成為流行語,似乎在近年來還是非常少見的,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直到2007年,于丹熱並沒有稍減勢頭,而且因為一些人反對於丹,變得更加引人關注,這些人是一群博士,他們説于丹對原著,對《孔子》、《莊子》的解讀有誤,他們要出來更正。於是,在授書的現場,這些人穿上了這樣的T恤,寫著“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出來抗議,進而又出版了直接針對於丹、批評于丹的書,這本書叫做《解“毒”于丹》。而且在他們的書裏,用了這樣極端的詞,認為孔子和莊子被于丹糟蹋了,你看,在書的封面上會有“十博士VS于丹”。看起來,顯然是要對著幹了。那麼,這樣一盆冷水澆下來,會不會給於丹熱消消火呢?
《解“毒”于丹》、《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從4月下旬開始,這些以為于丹糾錯為主要內容的書籍,開始出現在北京各大書店的新書櫃臺上。然而,在北京圖書大廈記者了解到,與抓人眼球的書名相比,這些書籍的銷售情況卻有些差強人意。
經過我們調查:75%的人説不介意于丹對原著可能解讀部分有誤,重要的是于丹怎麼説,不一定要完全忠實于原著。25%的人是介意的,因為應該要完全忠實于原著。
詳細內容:
泉靈(主持人):
于丹這個名字本身就是2006年的十大文化流行語之一,一個名字成為流行語,似乎在近年來還是非常少見的,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直到2007年,于丹熱並沒有稍減勢頭,而且因為一些人反對於丹,變得更加引人關注,這些人是一群博士,他們説于丹對原著,對《孔子》、《莊子》的解讀有誤,他們要出來更正。於是,在授書的現場,這些人穿上了這樣的T恤,寫著“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出來抗議,進而又出版了直接針對於丹、批評于丹的書,這本書叫做《解“毒”于丹》。而且在他們的書裏,用了這樣極端的詞,認為孔子和莊子被于丹糟蹋了,你看,在書的封面上會有“十博士VS于丹”。看起來,顯然是要對著幹了。那麼,這樣一盆冷水澆下來,會不會給於丹熱消消火呢?
《解“毒”于丹》、《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從4月下旬開始,這些以為于丹糾錯為主要內容的書籍,開始出現在北京各大書店的新書櫃臺上。然而,在北京圖書大廈記者了解到,與抓人眼球的書名相比,這些書籍的銷售情況卻有些差強人意。
王宜 北京圖書大廈哲社部主管:
從到貨到現在也就賣了有個二三十本,《解“毒”于丹》賣了有十五本左右,然後《孔子很著急》賣了四十多本,《莊子很生氣》賣了三十多本。
記者:
那同期《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的銷量怎麼樣?
王宜:
《論語心得》賣了2800冊,《莊子心得》賣了2400冊。
記者:
那就是説並沒有因為這些批評于丹的書,《論語心得》的銷量和《莊子心得》的銷量有所下降?
王宜:
沒有。
主持人:
按説,既然是論戰的雙方,于丹這麼火,那麼,反對於丹的書也應該是乘著春風直上,至少也應該是勢均力敵才對。但是你看,現在兩種不同的書受關注的程度要相差近百倍,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難道讀者們對於丹的解讀可能有誤毫不在意嗎?
記者:
于丹“誤讀”《論語》您介意嗎?
群眾1:
不介意。
群眾2:
不介意。
群眾3:
不介意。
群眾4:
我覺得應該不介意吧。
群眾5:
不介意,挺支持她的。
記者:字幕顯示:
為什麼不介意于丹“誤讀”《論語》?
群眾1:
中國一直講究百家爭鳴嘛,我覺得每個人對一個事務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不能強求大家都按一個思路去走。
群眾2:
于丹講的是論語心得,不是講《論語》,主要是講她看《論語》的一些心裏的想法,我覺得沒必要太過於苛求。
群眾3:
我覺得我可能想要了解的還是于丹所講的道理,如果要想真正看《論語》的話,我會再去拿原著來看。
群眾4:
原著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接觸,未必要她講出來,但要是她講得這些道理很實用,我們就覺得這可以接受。
群眾6:
她(于丹)有些想法能夠完全貼近於實際,去演繹一些對人比較有幫助的一些想法,倒不一定完全忠於原著。
群眾7:
我覺得聽她的節目可能更是接近於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就是她講到的可能和生活中相關,我們就接受,沒有必要去討論《論語》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覺得大家看于丹純粹是在看她這個人講的東西,而不是我為了去看她是不是忠實原著才看的。
主持人:
為了保持一個平衡性的報道,我們一口氣採訪了20多位讀者,但是結果好像是一邊倒,他們都説不在意。這難道是一個巧合嗎?於是,我們聯合了騰訊網和新浪網做了一個更大規模的調查,一共有10780人參加了我們的調查。
您對於丹對原著可能解讀部分有誤,你是否介意呢?
75%的人説不介意,重要的是于丹怎麼説,不一定要完全忠實于原著。25%的人是介意的,因為應該要完全忠實于原著。你看,四分之三的人其實都不介意説,于丹可能解讀原著有誤。這回到了我們可能已經討論了將近兩年的一個問題,于丹為什麼要那麼火?他們要從於丹身上得到什麼?我們繼續做了一個調查。
您關注于丹的講座和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位列前三位的是,第一位是希望從中找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出於對傳統典籍和國學的興趣,出於這個原因的只佔到了21%;還有12%的人是趕時髦,因為大家都在談于丹,如果不看于丹的書,就被時代拋棄了,所以他們要看看于丹到底説了什麼。那麼,位列第一位的確就是要找到一些人生的哲理。那他們究竟從於丹的講座裏聽到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説在有一座佛寺裏,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這裡膜拜,但是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是跟它採自同一塊山石的很多花崗岩。終於這有一天,這些臺階變得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説你看,我們本是兄弟,我們來自於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麼了不起啊,那個佛像就淡淡地對這些臺階們説了一句話,他説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千刀萬剮,終以成佛。
主持人:
您看,以上這一段是出自於于丹的《論語心得》,但是您注意到沒有,其實這一段通篇跟《論語》沒有絲毫的關係,甚至跟國學也搭不上邊,它基本上就是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但是,只要聽到的人反思一下,都會在心裏受到某種感動,這就是所謂的心靈雞湯。其實,心靈雞湯這個詞來源於上個世紀一位美國作家,這位美國作家叫做傑克 坎菲。他曾經出版了一系列的書籍,命名為《心靈雞湯》,其中有幾百個各種各樣的勵志故事。那麼,這個書籍出版之後,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1993年在中國出版,賣得也是非常得好。直到現在為止,我們採訪到了北京圖書大廈的管理員,他們説這樣的書每個月還可以賣四五百本,也就是説,是在社科類圖書的前50名裏頭,這已經是一本非常老的書,但銷量還是非常好。那在讀者的眼中,于丹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恐怕也就是中國版的心靈雞湯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問,大家是否真的需要心靈的慰籍,因為你看,只有大家覺得缺鈣的時候,鈣片才會好賣,于丹的書這麼好賣,那麼大家多大程度上需要這樣的心靈慰籍呢?
我們的調查顯示。92%的人説,在物質生活日漸充實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心靈的撫慰和指導。這是為什麼?我們來聽聽街頭的採訪。
群眾1:
有一些事情在工作單位看不開啊,或者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啊,那時候也有很多挺苦悶的、挺煩的事吧,也沒人説是幫著你解讀什麼的。
群眾2:
80年代生長的一些獨生子女吧,可能各方面自己對人生的看法不夠全面,也不夠實際,如果説有一些指導的話,少走很多彎路。
群眾3:
工作上遇到不順,有時候一些問題解決不了,尤其有時候一些事鑽牛角尖的時候,希望有些輔導,能讓我走出謎團吧。
群眾4:
可能在生活中,壓力啊、金錢啊、財富啊,給人的壓力太大,有人可能就在這當中迷失自己了,好像需要有這麼一個人給大家點一下,讓大家明白過來,跳出這個圈子。
主持人:
是啊,每個現代人生活當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和煩惱,但是我們也有很多的途徑去獲取我們心靈的慰籍,比如説父母,比如説老師、朋友、書籍。但是這樣的心靈慰籍和指導是否足夠呢?看看我們調查的結果。
在10000多人的調查當中有89%,將近90%的人説,這樣的心靈慰籍和指導是不足夠的。這樣的一個調查結果充分顯示了很多的道理,那就是為什麼現在電視臺的心理訪談類的節目會非常的火,勵志類的書籍會非常的火,于丹會非常的火。恐怕孔子也不會想到,在2000多年之後,他通過了一個叫做于丹的女人,成為了現代人的心靈雞湯。
更多精彩欄目推薦:
[時空調查]六成外國人在中國生活滿意
[時空調查]外國人:中國同事執行力強
[時空調查]外國人討厭中國的“關係”
[時空調查]老外:中國人比想象中開放
[時空調查]外國人學中文主要因工作需要
責編:嚴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