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奧運來了):
播出日期:2007年1月13日
王小節:“觀眾朋友週末好,歡迎收看《奧運來了》,我是小節。這幾年,在北京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北京的‘汽車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堵。’城市交通問題會不會成為影響08年奧運會的一個障礙呢?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歲末年初,北京市針對公共交通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選擇公交車,緩解越來越嚴峻的交通壓力。其實,北京的公交改革最近這些年一直就沒有停止過,但收效並不十分理想,公共交通仍舊離市民的出行需求相差甚遠。出行難,迫使很多人尋找公共交通之外的其它出行方式。”
一、聚焦2008----北京:為什麼不坐公交車
郭冉供職于北京一家IT公司,過去上下班一直乘坐公交車和地鐵。但最近,他決定買車了。在一家汽車銷售店,郭冉看上了一款經濟型轎車,他要求銷售人員為他仔細算算賬,看看養這樣一輛車每月究竟要花多少錢。
郭冉:“那麼均攤下來一個月也就是這麼多,也就是一個月的消耗也就是在1000塊錢之內。”
看完賬單,郭冉覺得自己“勉勉強強買得起車,緊緊張張養得起車。”
郭冉:“我一個月各種費用,打車、地鐵、公交什麼各種費用也不少,雖然説這個車現在自己養費用會高一些,但是呢省時間,因為這個現在這個工作時間還是能省時間當然就最好。”
既然手頭並不充裕,為什麼還是要堅持買車?郭冉説,這實在是因為這幾年坐公交車坐怕了。郭冉住在南三環,單位卻在北二環,兩地直線距離大約15公里,對於偌大的北京城,這樣的距離似乎不算太遠。可是,一説起每天在公交車上度過的這15公里路程,他就滿臉的滄桑,戲稱是“過五關斬六將”。
於是,我們決定跟他一起去上一次班,看看他每天到底如何“過五關斬六將”。
早晨六點半,我們在郭冉住的小區門口和他匯合。郭冉説,他每天要克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天不亮就要從床上痛苦地爬起來。緊接著要面對的第二關,是要幾乎一路小跑趕往兩公里外的公交車站。
記者:“每天都是走到公交車站嗎?”
郭冉:“步行十分鐘,對,十分鐘。有時候來不及就坐這個車(三輪車),挺方便的。其實像這些摩的、三輪平時還挺方便的,但是呢,如果真是管制起來,禁止他們跑,那麼還真沒辦法,要是有那種從小區裏面直接到這個站牌,或者是近一點到外面的車就好了。”
真正的難關還是從上了車之後才開始。雖然郭冉已經盡可能趕上了早班車,但公交車從城外一路開往城裏,一直在其它車輛的包圍裏走走停停。
郭冉:“因為它從那個南二環橋上下來,是四車道,然後到這邊路比較窄一些是兩車道,到前面這個裏口就成一個車道了,這樣的話大小車全都往這面走,所以説就比較堵,每天早上就這塊浪費時間比較多一點。”
公交車一路走走停停, 40分鐘後終於到達前門。前門站是個換乘大站,進出車輛太多,使得進站的進不來、出站的出不去,大家擰在一起,成為公交車之間展開肉搏的戰場。
郭冉:“你像這個公交站,它有時候南邊的車往這倒(換乘),然後北邊回來的車也在這是終點站循環,所以説車是一輛接一輛,沒進站的車進不來,這都上人呢,上完人了出站的車出不去,前面好幾路呢,這公交大站,但是車太多,也沒個秩序。”
顧不上歇口氣,郭冉要繼續換車趕路。在這裡,他面臨兩種選擇,可以換乘公交車,也可以換乘地鐵。
郭冉:“你看我這是公交月票卡,每個月都用不完。我上班雖然倒兩次公交都能到,但是為了節約時間,很無奈也得去做地鐵,就是為了這個把時間給贏回來。所以説你看見很多乘客有這個公交月票的都去倒地鐵去,不奇怪,就為了節約時間,多花點錢無所謂。”
郭冉決定今天換乘公交車,因為公交起點站有可能搶到座位,這比擁擠的地鐵更有吸引力。但是進入繁華的西單商業街後,他就必須要面對這天早晨的最後一道關了。看起來,上班遲到幾乎已成定局,郭冉索性跟我們聊起自己近年來的擠車心得。
郭冉:“你像這個6、7、8月份,學生也少,沒有那麼多車送孩子上學,也沒那麼多自行車,這樣的話那個路上沒那麼堵,尤其夏天天亮得早,我早上走就都是倒公交車,這樣的話還有座。早上早點天氣也涼快,還挺好。但是9月份明顯的學生一開學,路上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所以就沒法再選擇坐公交了。”
記者:“路上車多了?”
郭冉:“對對對,送孩子上學的。”
趕公交車也要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這是郭冉的經驗之談。日復一日,他終於下了決心,就是節衣縮食也要買輛自己的車。
郭冉:“你像這一天24小時,除去睡覺時間和工作時間,剩餘的時間我在公交車上就得有那麼三到五個小時,而早上上班和下班這個時間,純粹是浪費的多。”
王小節:“郭冉在這個冬天的早晨趕公交車的經歷,對千千萬萬天天乘坐公交車的人們來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雖然習慣了這樣的經歷,但那種擠車帶來的煩惱並沒有消失。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只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多數乘客邊説邊在小黑板上寫下了他們不滿意的字句)
乘客:“擠,特擠,就是站不了,站不穩,還有那種特別塊大的人,那就太擠了。然後就是那種特有力氣的人,就是一擠就給你擠邊上了。然後就是等的時間太長。”
乘客:“以前不愛坐,主要是有汽油味,比較濃,我對那個東西有點敏感。”
記者:“有汽油味是容易暈車啊?”
乘客:“想吐,有時候。”
記者:“你覺得是等的時間太長了?”
乘客:“那當然了,20分鐘了,還不來車,827來了三趟了,320還沒來。”
誰説公交車不著急,它要是急起來,能讓你後脊梁直冒冷汗。
乘客:“比如説,老頭老太太歲數大的人,上下車,他可能會緩慢,但是有的司機很著急,‘快點下去,快點下去’他肯定腿腳沒有那麼靈敏。應該是等待他下完車以後,你再關門。我覺得有一次,看見一個比較大的一個老太太,歲數比較大的,下車衣服後面都給夾住了,你説他著什麼急啊,要給人家摔倒怎麼辦啊,我覺得特別不可思議。”
乘客著急,司機更著急,要是趕上去個不太熟悉的地方,那麻煩更大了。
乘客:“從這一站到那一站的時候,你不知道在哪倒,你可能在這下了,那不對你就再走吧,就這樣。我在這一站下車了,結果這地方是那個區域,但不是我要找的這個地方。”
北京是全國人民爭相往來的首都,公交車上少不了外地人。可是,偏偏有許許多多公交司乘人員,都以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
乘客:“坐車的是個窗口形象對不對,(乘務員)一口的北京話,我們一句聽不懂。”
乘客:“一氣下來,不知道説的什麼,一點也聽不懂。”
王小節:“雖説是各有各的遭遇,各有各的煩惱,但我粗略一算,這塊小黑板上有5、6點都跟郭冉的經歷類似。那麼,公交車給人們帶來的這些煩惱到底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為此走訪了北京的一些交通專家。”
1、小區沒有車到公交大站,居民必須步行很遠才能乘車。
交通專家段裏仁教授:“你知道每一個人,你要走路,它有一個無阻抗步行距離,無阻抗步行距離你走這段距離之內,你不感到累,很自然的走過去了。我們現在到公交車站,要走好幾百米,甚至於走到一公里,一兩站路,一兩站路就超乎了我的所能承受的程度,我就感到很累,我就感到不習慣。”
專家還告訴我們,北京市各個公交公司出於成本和贏利的考慮,把眼睛都盯在部分交通幹線上,而不太願意對支線進行開發投資。
交通專家段裏仁教授:“比如説居住7000人以上的(小區),那麼多,你要開支線豈不是要增加幾百條支線,這麼大量的增加要用地多少,要用錢多少。”
正是由於幹線和支線在開發成本和效益上的差別,各家公交公司都挑選最熱門的線路,“扎堆”競爭,結果導致北京公交另外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2、線路重復率高,公交車互相擁堵。
交通專家段裏仁教授:“重復的地方是在坐公交車人很多的地方,大家都有點利益,所以造成一個中心區,就有重復性了。”
3、私家車圍堵公交車 公交優先大打折扣。
交通專家段裏仁教授:“這背後的原因,主要還是一個路權優先不明確。你也是汽車,我也是汽車,為什麼就是只準你優先呢,我就不能優先呢。這個呢,有個認識的誤區,實際上是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呢?公交車坐那麼多人,私人小汽車坐那麼一兩個人,對不對,不平等的。不平等表現在什麼?你人均用的資源,你太多了,你作為小汽車來講。”
4、中心城區道路狹窄,公交無法擁有專用道。
交通專家段裏仁教授:“我們現在北京市的這個主幹道,快速路和高速路組成的這樣一個道路交通系統,在世界上都佔有一定的(領先)位置的。可是我們的支路不行,我們的微循環不行。”
建設微循環道路需要規整的樓群佈局,但北京市以院落為單位的地面建築群分佈錯落雜亂,給道路的拉通帶來了阻礙。
交通專家段裏仁教授:“要改造就涉及到拆遷,涉及到院落,很多院落的重新佈局啊,這裡有很多問題。”
5、學生上學與上班時間重疊,高峰時段擁堵加倍
交通高峰時間段的錯峰問題爭論多年,北京一直沒找到合適的辦法。即使一些可以著手做的事情,比如實行規範的中小學校車制度,也遲遲沒有大的進展。
交通專家段裏仁教授:“我們全市,1500所小學,那麼幾乎每一所小學的門口,上下學期間,都是很擁堵的。如果我們交通管理,採用校車制度,那麼這些車輛都會大大的減少。”
為緩解路面交通壓力,吸引人們乘坐公交出行,2007年剛開年,北京市就推出新一輪公交改革措施,並對此寄予很高的期望。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劉小明:“我們近四年的時間,在疏堵工程方面,我們做了接近一千三百項這樣的一些措施,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的話,真正的根本之策,在於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調整城市交通結構。”
交通專家段裏仁教授:“如何看待公交?應該看成是一個修路一樣,我市政府可以拿錢來修路,那我一樣,我會拿錢出來辦公交,是不是啊,公交的建設與我修路一樣,應該是市政府負擔的,因為這是社會公益性事業。”
細細察看本次改革的措施,不能不説,北京這回要對公交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