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研究房地産的專家對於房産混亂的數據感到頭痛一樣,一些心理諮詢專家對於該行業的數據也頭痛不已。比如,今年9月,北京市有關部門披露,大學生的精神衛生問題十分嚴重,抑鬱症現患率相當高。
對此,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唐登華表示,這個數據如果不是媒體誤報的話,就是調查出了問題,“不可能有那麼多,如果説有20%的大學生有抑鬱情緒還是有可能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李佔江也表示,這可能是將抑鬱情緒、抑鬱障礙和抑鬱症混為一談的結果。抑鬱情緒每個人都會有;而抑鬱障礙,則是因為身體等因素導致的情緒不佳,如癌症患者患抑鬱障礙的高達60%;抑鬱症作為抑鬱障礙的一種,其病理性情緒必須超過兩個星期。
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副主任王剛則表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此方面的統計數據做得比較好,也比較規範,有新的調查數據能夠及時發佈。但我國在這些方面還比較滯後,最新的一次全國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還是在1993年進行的。某些地區雖然搞過一些調查,但調查手法、調查內容都有待提高,所以採信率並不是太高。他説,他正在申請一項抑鬱症早期識別與干預的科研項目,卻苦於沒有更新更確切的數字。
另外,對於抑鬱症産生的原因,業界也有許多不同見解。某些專家認為,就業壓力、感情困擾等導致了抑鬱症的發生。但唐登華認為,嚴重的抑鬱症,一般都是由生物因素導致的。“現在有人説,某個大學生自殺是因為失戀或者就業壓力,其實,從外在來看,這些因素可能是導致自殺的誘因,但真正導致他自殺的,是大腦中的化學物質紊亂”。他認為,人的大腦中的神經介質如果含量紊亂,就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還有專家表示,現在抑鬱症就像垃圾堆,如果誰患了心理上的不明疾病,都喜歡將之歸入抑鬱症的範疇,但實際上,不可能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抑鬱症。正因為存在著這麼多的混亂,患者也難以辨別真相。北京某高校的一位患者就表示,她覺得自己患了抑鬱症後去看醫生,結果醫生除了告訴她抑鬱症是“心靈的感冒”,教她如何辨別以外,並沒有給出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讓她覺得與其求助醫生,還不如求助朋友和家人。
有從事心理諮詢的高校教師表示,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處於初級階段,不論在專業隊伍建設、理論建設還是經費支持上,與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近些年來,頻頻發生的大學校園自殺事件,昭示著這項工作所面臨著嚴峻挑戰。與此相佐證的是,採訪的多位高校心理諮詢教師,就對現在大學生群體中患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學生比例與前些年相比是多了還是少了,仍存在分歧。可見,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未必能切實掌握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整體狀況和發展態勢。
但有一點確定無疑,隨著中國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在絕對數量上大大增加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仍然任重道遠。(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葉鐵橋)
責編:李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