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今日關注]誰在偷窺你的隱私(9月15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5日 10:27 來源:CCTV.com
進入[今日關注]>>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

  你不認識他們,他們卻對你瞭如指掌,他們知道你的姓名、手機號碼、家庭住址,他們甚至知道你剛出生孩子的性別和生日,他們是誰呢?個人隱私洩露,又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多大的隱患?稍微請看《今日關注》。

  主持人(孫寶印):

  觀眾朋友你好,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剛生完孩子,嬰兒用品的廣告已經搶先一步進了您的家門;剛買的新車,保險公司第一時間就打來電話推銷他們的保險;在路邊接受了某項市場調查,我們就會收到很多莫名其妙的促銷廣告或者是騷擾電話;甚至剛剛離婚不久,就立刻有婚介所打來電話,爭做新娘。我們也許再也無法回歸桃源鄉的清靜,在當今,文明象一張網一樣把我們罩起來的時候,我們還有多少隱私?我們如何保護這些隱私,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在進入話題之前,先來回顧一下不久以前香港演唱組合twins的遭遇。

  今年8月18號和19號,twins演唱組在馬來西亞連續舉辦了兩場演唱會,臺上勁歌熱舞,台下9成的上座率。twins組合的這次跨國演出非常成功,然而三天之後的8月23號,香港一家娛樂雜誌卻突然登出了鐘欣桐換衣服時的兩張半裸照片。內容中的照片更是把鐘欣桐後臺更衣的全過程進行了徹底暴光,之後這些照片通過網絡很快傳播開去,更有甚者趁機把鐘欣桐的頭像移花接木,製作成裸胸圖片放在網上。

  鐘欣桐(藝人):

  其實我們twins入行不是很久,只有幾年時間,但是我們很努力去經營我們的形象,我們是很多小朋友的偶像,我覺得這件事情會對我們的形象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我們見到小朋友,我都不知道該怎樣地面對他們。

  刊登鐘欣桐偷拍照片的香港雜誌,因為雜誌熱賣,竟然還進行了大量的加印,記者近日在北京街頭也發現了刊登鐘欣桐被偷拍更衣照的雜誌。

  記者:

  相對其它的來説賣得好嗎?

  雜誌銷售人員:

  賣得好。

  記者:

  為什麼賣得好呀?

  雜誌銷售人員:

  這個人都喜歡她,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我也不懂,反正就是賣得好一點兒。

  這起偷拍事件在香港演藝圈引起了極大地震動,大家對自己的私秘空間越來越不放心。

  主持人:

  好,今天請到我們演播室來的兩位嘉賓,一位是中國政法大學的教授張楚先生,你好!還有一位是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的教授周慶山的先生,剛才二位都看到了,我們介紹的是前不久香港演唱組的遭遇,她們當然是明星,是公眾人物,但是我相信公眾人物並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暴露在公眾的視線之內,那如何界定公眾隱私的問題?

  張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互聯網協會政策與資源委員會委員):

  公眾隱私比一般普通人的隱私範圍略微小一點兒,但是完全屬於他個人的一些事情,像我們今天片子裏面拍的,涉及到個人身體的這部分,這絕對是不應該隨意的暴露在公眾中的,這個做法實在是過分的,不僅從道德上應該受到譴責,法律上也是不允許的。

  主持人:

  但是在我們的社會當中,類似這樣的情況是很多的,像剛才賣雜誌的小攤主都會説大家對這個感興趣。

  周慶山(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

  對,這個也説明我們現在對於公眾人物,似乎更多強調的是對公眾人物,我們有更多的知情權,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公眾人物也是人,他也有一些基本的隱私,這些隱私也是受法律保護的。

  主持人:

  就是説這涉及到了知情權和隱私權的衝突,剛才提到偷拍者,偷拍者顯然是違法的,那麼作為雜誌登載了這樣一些涉及公眾人物隱私的內容,雜誌本身算不算侵權呢?侵犯了隱私權,或者是報刊、報紙。

  張楚:

  出版業者也有他們的行為規範,通常來講,他們對內容應該有一定的審查義務,像這樣涉及到明星的肖像,同時涉及到他的隱私,應該獲得他本人的許可,否則的話,可能因此要承擔相應的審查方面失控的一些連帶責任。

  主持人:

  其實我們剛才提到的是公眾人物,按理説,除了公眾人物以外,我們普通人也會面臨一種尷尬,就了我們隱私會不會也遭到了侵權,有這麼一個例子我們可以一起看一下,發生在上海。

  在上海市華海中路執勤的交通協管員,除了疏導交通,每天還有一項特殊的任務要完成,就是拿著數碼相機抓拍下淮海路的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違章行為。

  上海市交通協管員:

  外地的也要拍,本地的來逛街的也要拍,反正是亂穿馬路,不走斑馬線,不遵守紅綠燈的都要拍下來。

  淮海路是上海的中心商業區,寫字樓、機關密集,雖然這裡並不缺少斑馬線,可還是有不少市民每天橫穿馬路,這些交通協管員每天都要拍很多照片,這些由交通協管員拍到的照片,會被用來做幹什麼呢?原來這些照片都被交到了管轄區的文明辦,然後由文明辦篩選出來拍得比較清晰的照片,和轄區內的民警一起把照片送到各單位進行辨認。

  交警送來的照片,企業的負責人都會仔細地辨認,如果遇見有自己的員工被交通協管員拍下來,企業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對違反交通規則的員工進行口頭警告等處罰。這家公司就曾經有一名員工被交通協管員拍了下來。

  某公司部門負責人:

  他覺得就是,首先他是反應覺得挺奇怪的,但是然後他説,如果是這樣的行為,那我以後要注意一點兒。

  主持人:

  這條新聞在前不久播出以後,實際上引發了一些小小的爭議,他就是被拍的人會有一些不滿,他覺得我不希望我的橫穿馬路這些小小的交通違法行為,被我的單位或者是被我不想知道的人知道了我的行為,這種情況您認為算不算是一種對個人隱私的侵權?

  張楚:

  這種情況很早以前在廣東出現過,廣東當時是由普通市民來拍攝違法舉報,當時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當時爭論焦點是行政執法權的問題。

  主持人:

  當時拍攝照片的人是説隨便哪個人都可以?

  張楚:

  對。

  主持人:

  拍下來以後可以去舉報?

  張楚:

  後來發生了很多人拍了很多(照片)來舉報,這樣的話,很多人排隊來領取獎金。

  主持人:

  拍了照片以後還會有獎金。

  張楚:

  那當然,否則他不會有積極性,今天我們這個片子裏面講的內容,是這兩個層面,一個是協管員有沒有合法的權利來源,是不是授權能夠行政執法。另一個層面是説他拍攝的這些內容,這些照片是不是需要寄給他們的單位,由他們單位另行處罰,如果是交通違法,通常是由執法機關處罰之後,個人違法的信息是不是要在企業內部,受到雙重處罰的問題也值得探討。

  主持人:

  周先生,您認為面對這種情況,這種議論您怎麼看?

  周慶山:

  我個人認為,拍攝違章信息,最好是有一些告知,作為交通協管員進行交通的管理,他也需要通過一些比較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起到監督、規範、進行教育的作用,但是這個做法必須要有一定嚴格的程序,尊重公民的一些要求,特別是張教授剛才講的,你是不是有執法權。像廣州個人可以隨便去拍一個人的違章信息,那就是把應該執法的權利轉移到了其它的部門,作為交通協管員也是存在這個問題,這個也需要我們今後在法律上對這個方面加以明確,這樣會更好一些。

  主持人:

  説的隱私確實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包括法律方面,我們來界定一下隱私到底是怎麼回事。隱私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裏有一個解釋,它説的是不願意告人的,或者是不願意公開的個人的事是指隱私,包括的東西很多,可能指個人的一些行為,也可能是個人的一些思想。為了讓大家對這個隱私有比較形象的認識,我們的編輯事先做了一些圖版,就是我們生活中可能經常會碰到的一些例子,我們請兩位專家做一個判斷,這樣的情況算不算是個人的隱私被侵犯。

  比如説有這麼一個例子,就是説女大學生畢業了以後去找工作,面試單位説你有沒有男朋友,你的三圍是多少,你的身高是多少,類似這種情況,您認為是不是屬於侵犯個人隱私的範疇呢?

  張楚:

  問有沒有男朋友,我想這個可能跟工作沒有多大的聯絡,這些信息沒有必要披露,這個是屬於隱私的範疇,但是問她三圍的大小,看跟她的職業有沒有直接的聯絡,如果她是招聘模特,那麼三圍信息是必要的,應該説是在合理的範圍內需要要求。

  主持人:

  據我們了解,這條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是跟特定職業不沾邊的情況。

  張楚:

  那當然是涉及到個人隱私了,所謂的個人隱私是不願意披露的,為了使個人生活安寧,不受別人干擾的這樣一些信息,即便是真實的,但是不願暴露,應該劃在隱私的範圍之內。

  主持人:

  還有一個例子,我們也會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去醫院的時候,可能會接受醫生的檢查,特別是在醫科大學的附屬,這些醫院會有一些學生跟著老大夫一起診斷你的病情,然後大夫可能一邊診斷的時候,一邊跟學生介紹,這個病人的病是這麼回事,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讓病人不舒服,為什麼我的病要讓這麼多人知道,周先生,您覺得這種情況算不算是個人隱私權的侵犯?

  周慶山:

  這個我覺得涉及到個人的病清,包括醫生的檢查,醫生當然他有權去檢查病人的病情,同時,實習醫生也可以通過醫生查房的過程進行學習,但是這裡會涉及到專業倫理的問題,就是説對於檢查不應該將隱私向外界去傳播,只能是保守這個秘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

  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在一些具體條件下應該是被允許的。

  周慶山:

  對。

  主持人:

  還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一個學生在寫日記,這個情況是這樣,老師要求學生寫日記,然後學生寫的日記交給老師,老師來看,老師看學生的日記這種情況,這算不算是對學生隱私的一種侵害呢?

  張楚:

  一般而言日記是專門給自己看的,通常在隱私範圍,但是如果説老師把日記作為範本,讓大家來做作文的樣式,由學生來練習、來檢查,這個恐怕不會劃分在隱私之中,所以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通常把相關的條件都給足了,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判斷。

  主持人: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可能會偶爾碰到這樣的煩惱,他的日記可能會被父母偷看,這種情況下,他認為我的隱私權遭到侵害是有理由的嗎?

  張楚:

  這涉及到兩個權利的衝突,一個是青少年的個人隱私權,另外,他是未成年人,家長作為監護人有管教的權利。家長應該儘量的説服了解,當然如果有特別意外的,不正常的情況,為了教育子女,也是為了盡父母監護權這樣的一個責任。

  主持人:

  這個是監護權和隱私權之間的衝突,還有一個例子,可能真正有體驗的人不是特別多,比如説犯罪嫌疑人,他的圖象、影像在報紙上,在媒體上披露了以後,會不會涉及到公安方面對他個人隱私的侵害?

  周慶山:

  我認為犯罪嫌疑人儘管他可能會涉及犯罪問題,但是在沒有定罪量刑的前提條件下,如果媒體隨意的把他的影像,包括一些跟隱私有關的信息,把它報道出來,或者是披露出來,可能會涉及到侵犯隱私的問題。也許到最後經過審理和調查,認為他跟這個犯罪是沒有關係的,但是可能由於過早的把這個信息披露出來,那可能就會給他造成很大的精神損害,甚至聲譽上的損害,既然是犯罪嫌疑人,還是應該比較慎重一些,我覺得這樣可能會比較好一些。

  主持人:

  應該説,有一條新聞是印證了您的這個説法,因為7月7號的時候,在我們的法庭當中,這個法庭是公開審理犯罪嫌疑人的,在審理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法院第一次給犯罪嫌疑人套上的頭罩,這説明我們的公眾和法律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剛才我們提到了好幾個例子,都是生活當中很多人能碰到的例子,這個問題可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個人和整個社會重視起來,現在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我們的個人隱私在它的保護程度,或者是它受侵害的程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中國青年報》曾經做過一個調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中國青年報》的調查。

  2006年5月30號,《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新聞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由4003人參與的調查顯示,39.8%的人經常收到這樣一類的電話、短信或者是信件,確實是找自己的,但是自己從未給這些機構或個人留過聯絡方式,53.7%的人表示只是偶爾收到,表示從未收到過的只有6.5%。

  主持人:

  剛才提到的這個例子,我相信大部分有手機的人都給有這種體驗,明明叫的就是你,就是你的姓,但是你的的確確跟他沒有任何關係,當然這是一種,也許程度上來講是比較輕微的,但是作為侵權來説,周先生,就您了解到的例子,侵權可以嚴重到什麼程度?

  周慶山:

  我覺得過去這個隱私問題由於過去的傳播手段,信息採集手段相對還比較落後,這個問題可能還不是很突出,但是隨著我們國家通信,特別是手機、數碼相機,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侵犯個人隱私這個問題,我認為確實是達到了一種氾濫的程度,或者是失控的程度,這個直接導致了對他人尊嚴的不尊重,同時也使得我們的社會道德産生了很大的衝擊。

  主持人:

  你了解到的有什麼樣的例子嗎?

  周慶山:

  這種例子當然也是很多,我在課堂上也給同學們放了一些這方面的案例,其中有一個案例就是陜西的一位女士,她的朋友在互聯網上將她的手機號碼放在互聯網上,説她是一個應招女郎,結果她每天都會接到男士打來的莫名其妙的電話,造成她非常痛苦,苦不堪言,後來公安機關把貼這個信息的人抓到以後,僅僅罰款500元,實際上這500元根本不能夠彌補她在精神上,在名譽上受到的損害,像這樣的例子應該説舉不勝舉。

  主持人:

  剛才指的是對個人的侵害,如果對一個經濟體,或者是某一個公司,這樣的侵害可能會有很多的例子。

  張楚:

  在整個現代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所有的個人和企業都不可避免,之所以這個問題顯得特別嚴重,就是因為剛才周教授講的,信息的獲取和傳播太快了,無論是公司的機密,還是個人的隱私,空間是越來越小,所以現在應該引起全社會,乃至全球的重視。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街上有一些小攤上會賣的,一個光碟幾十萬份公司的資料,很多公司經常收到大量的垃圾郵件,這實際上和公司的機密和個人的隱私被洩露,被濫用而緊密聯絡的。

  主持人:

  正像張先生所説的,個人的隱私問題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它還涉及到一個公司,某一個集團,甚至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的問題,有關的話題我們繼續討論。

  隔場:

  竊聽聞事件考驗美國公民權利,個人陰私需要保護,國家安全同樣重要,當面對兩者的衝突時,孰輕孰重,《今日關注》繼續討論。

  2005年12月,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引發的軒然大波。這篇文章披露了過去三年裏,美國國家安全局在沒有經過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對多名美國境內人士的國際電話和電子郵件進行監控,目的是尋找與基地組織有關的證據。此聞一發,引起媒體和政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反對者普遍認為,布什超越法律界限,隨意授權國家安全局對美國國內的民眾進行竊聽,不僅違反了法律,對美國的司法制度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驗。

  布什政府利用反恐之名百般辯解,而議會和民眾則糾纏不放。這一事件愈演愈烈,美國參議院不得不在今年2月6號舉行聽證會,聽證會上美國司法部長岡薩雷斯稱,總統布什授權國家安全局秘密監控國際電話和電子郵件,屬於美國反恐戰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不違法。但民主黨和共和黨參議員不吃這套,指責布什淩駕於法律之上,要求參、眾兩院徹查,聽證會後爭吵聲並沒有停止,總統布什至今還背著違憲總統的罪名。

  主持人:

  剛才提到這個案子,實際上這個案子第一輪的審理已經結束了,在審理當中有一個結果,8月17號,底特律聯邦法庭有一個73歲的女法官,她叫泰勒,她就判定了布什總統的計劃是違憲的、違法的,應該立即停止,周先生我想問,這個女法官她以什麼樣的法律依據判定布什總統是違憲的、違法的?

  周慶山:

  在美國,早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就制定了隱私權法,同時還有信息自由法,在這些法律裏頭,都要求美國政府要保護公民的隱私權,這個也是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在這個方面這個案例也反應了在隱私權保護上有一定的法律規範,其中在這之後也制定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電信隱私發、錄像隱私法、有線通信隱私法等等一系列的相關法律,來保護個人隱私。

  主持人:

  雖然這個案子一審結果出來了,但是布什總統並不認為他的計劃是違法的,他也有他的依據。

  周慶山:

  這個是反映出政府在保護國家安全和公民個人隱私權之間的一個衝突,9.11之後,美國加強了國家安全,其中以高票通過了一個叫“愛國者法案”,這個愛國者法案賦予了政府有關部門更多的權力來監聽公民的通信。這個當然引發了很多的爭議和抗議,我想這個案例也反應出政府的權利實際上和公民的隱私權之間發生了衝突,這個案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主持人:

  所以説從剛才美國的案例當中也看出來了,在國家安全面前個人的隱私是被暴露了,實際上在現在網絡世界這麼發達的情況下,被暴露的恐怕不僅僅是個人的隱私,有的時候國家的機密真的是處於隨時被暴露的可能性當中。有一個去年開始就已經成為熱點的話題,就是google曾經有一個衛星圖片的免費服務,就是説你只要點擊某一個地圖上一點,它可以通過衛星照片,把這個地方詳細的圖給你放得很大,幾乎可以細到一米這樣一個程度,清晰度可以達到一米,這種情況導致了許多國家認為這有可能侵害到我的國家的安全問題,有關情況來看一個短片。

  2005年6月,google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google -earth的地圖工具,它讓所有的用戶都體驗到了那種震撼的感覺,通過google earth你可以瀏覽全球範圍內任何一處地點的高清晰度衛星照片,甚至還可以從中找到自家的屋頂,用戶只要在地址搜尋欄裏輸入美國、加拿大、英國的街道名,或者任何地方的經緯度數據,或者是輸入白宮、尼加拉瓜大瀑布這樣的詞彙,所查找地方的衛星圖象都能夠迅速被放大,呈現在用戶面前,而整個過程之流暢,感覺就像身處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場景之中。Google-earth的服務功能確實是非常強大,但自推出以後卻倍受爭議。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分析師列尼德.沙基恩曾尖銳地指出,恐怖分子不需對襲擊目標進行偵查,因為已經有一家美國公司在替他們工作。最近,包括印度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提出抗議,聲稱google-earth讓這些國家的政府大樓、軍事設施,以及一些敏感地點暴了光,很容易被恐怖分子利用。

  主持人:

  其實覺得自己國家的安全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片子裏提到的俄羅斯和印度,比如説以色列、韓國、泰國這些國家都曾經有過類似這樣的反應,張先生,您怎麼評價這種新的搜索功能?

  張楚:

  我本人電腦上也安裝了,也試著查過我所在的地區,這實際上涉及到一個國家的地域信息問題,從這個國家領域管轄方面應該是有相應的主權,像地圖的發佈都應該是由國家來發佈的。現在有一個私營的公司向全球推出公眾信息服務,當然這個理由也比較堂而皇之,也可能會造成其它意想不到的後果,比如可能會被恐怖分子利用等等。現在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它涉及到國際上對信息的採集、利用,需要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的規範。

  主持人:

  周先生,我們現在感覺,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我們過去都是指犯罪分子沒處躲,沒處藏,但是實際上現代文明真的像一個網絡一樣,把我們包得嚴嚴實實,在這種情況下,個人隱私的保護,還有沒有可能性,就是在保護的時候,有沒有需要謀求國與國之間的合作?

  周慶山:

  我認為這種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網絡本身就是無國界的,特別像google它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它實際上是一個世界型的圖書館,所以今後國際間怎麼樣協作,怎麼來保障隱私,應該説是今後網絡法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謝兩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二位。

  隱私的保護和對隱私的侵權可以説是一場較量,借一句老話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丈”,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實現保護隱私上的絕對安全,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更加安全。

  感謝各位收看今天的節目,再見!

  主持人:孫寶印

  策 劃 桑瑞嚴

  編 輯 王冬妮 李 萍

  製片人 張立勇

  監製:范昀

責編:趙巍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