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環球360):
曲別針變大房子
主持人:
用一顆曲別針換得了一所大房子。您一定以為我是在講一千零一夜的神話故事吧。可是加拿大一名沒有房子的年輕人真的用一顆曲別針實現了他的夢想。還是那句老話:信不信由你。
凱爾 麥克唐納是加拿大的一名送貨工,和加拿大千千萬萬的普通小青年一樣,凱爾 麥克唐納買不起房子,不過不過他有更富創意的辦法:學習原始居民,物物交換。
26歲的麥克唐納酷愛網上交易。去年7月,麥克唐納開始在一交易網上展出了自己的一枚紅色曲別針,希望能夠換回一些更大或是更好的物品。
凱爾 麥克唐納
(對於網上易物)我只是業餘愛好,是一時興起玩起來的,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在網上展示。
很快,來自英屬哥倫比亞的兩名婦女用一支魚形鋼筆換走了他的紅色曲別針。就在當天,麥克唐納又帶著那支魚形鋼筆去拜訪了藝術家安妮 羅賓斯。沒想到,交易順利達成!麥克唐納帶著一隻繪有笑臉的陶瓷門把手走出了安妮的家門。
凱爾 麥克唐納
我用一個紅色曲別針交換了一支魚型鋼筆,再交換了一個門把手,再交換了烤爐,然後是發電機。
來自弗吉尼亞州的肖恩 斯帕克斯用科爾曼牌的烤爐交換了麥克唐納的門把手,然後加州的一名軍官用發電機換得了烤爐。隨後,麥克唐納用這只發電機換了一個具有多年曆史的百威啤酒的啤酒桶。而加拿大蒙特利爾市一名電臺播音員相中了這只古典酒桶,用一輛舊的雪上汽車交換了酒桶。
與此同時,麥克唐納把每一次的交換經歷寫在了網上,他的故事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麥克唐納接受了加拿大電視臺的採訪,表示願意以前往落基山脈的旅游來交換這輛雪地車。
加拿大一家雪上汽車雜誌很快響應,願意為麥克唐納提供這次旅行。而麥克唐納又將這個機會轉讓給了一個公司經理,換取了一輛敞篷車——一輛1995年生産的泰龍敞篷車。麥克唐納隨即轉手把汽車給了一位音樂家,得到了在工作室錄製唱片的一份合同。麥克唐納把這個機會給了鳳凰城一名落魄的歌手,歌手感激涕零之餘用他的一套雙層公寓的免費居住權交換了這次錄製唱片的合同。
此時,麥克唐納距離“換來房子”的目標已經越來越近。極富想像力的麥克唐納開始了下一筆交易:用一年的租金換來了與世界知名樂隊艾麗斯 庫珀一下午的約會。隨後,他建立起自己的博客,開始記述一年來物物交換的經歷,並向點擊者透露了艾麗斯 庫珀的第一手情況。
凱爾 麥克唐納
那是這整個過程中最奇異的時候,用一顆紅色別針換得了在北達科他州的法戈跟艾麗斯 庫珀同臺共舞的機會。
至此,麥克唐納的經歷引起了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一個僅擁有人口1100人的小城---基普林城的高度關注。該城官員經協商後想出一條妙計:用小城最繁華街區的一座兩層樓房與麥克唐納作交換,代價是麥克唐納必須住在這裡,成為“紅色曲別針”的“形象大使”,並以他的經歷為依託,大力發展旅遊業。此時,正打算靜心撰寫一年來不凡經歷的麥克唐納也迫切希望能有個安靜的棲身之所,雙方一拍即合。
主持人:
現在麥克唐納考慮將自己的經歷改編成劇本和好萊塢進行又一場交換。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好萊塢也成為麥克唐納“曲別針”易物鏈上的一環。
我們分析麥克唐納成功的因素,這其中由2個關鍵點:一是他的目標一直很明確,在這一長串看似隨機的交換中,對於房子的需求一直是指引他達成最終夢想的一條隱形原則。二是他有能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用信息的能力。這就保證了他能夠從互聯網上眾多的機會裏面發現有用的信息。因此,對需求導向的分析再加上對信息刪選能力使麥克唐納夢想成真。
當記者問麥克唐納從自己的這段神奇經歷中學到什麼時,他回答道:“如果你打算做什麼事情的話,現在就開始吧,享受這個過程並以此為樂。” 如果你也對麥克唐納的經歷感興趣的話,不妨到他的個人博客上看看。
搖滾漁歌
主持人:
漁民們最親密的兩個夥伴中除了朝夕相處的漁船就是漁歌號子了,出海捕魚無聊寂寞時,一曲高亢嘹亮的漁歌無疑是釋放情緒最好的辦法,碩果纍纍收工回家時,漁民們還要用悠遠舒緩的漁歌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滿足和離家後對親人的想念。可是現在這種歷史悠久的民歌被人用搖滾的全新方式來演繹,一定會讓您對漁歌的特殊意義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年輕的漁民森田每晚都在自己的小餐廳裏演唱心愛的搖滾漁歌,他把自己打扮成古代的漁民,把父親交給他的日本傳統漁歌改編成搖滾歌曲,這個做法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所以在這個碼頭上,森田的生意總是比其他小店要好得多。
這些由日本漁民口耳相傳的傳統漁歌,歌詞內容講述了漁業對於日本這個基礎資源匱乏的島國來説是多麼重要,是魚養活了最初的日本人,所以吃生魚也是日本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森田用年輕人樂於接受的搖滾的形式讓生活在現代的年輕人們對日本的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森田 餐廳經營者:
由於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我的表演經常被認為是在開玩笑,但是我真正想通過表演來表達的是我們想要喚回日本的傳統吃文化或者説日本的吃魚文化。
主持人:
森田的做法並不是沒有緣由的,其實幾個月前他的生意,還有碼頭上其他專營生魚的餐廳的生意已經跌落到了最低點,森田絞盡腦汁的尋找原因,最後他觀察發現平時願意來吃生魚的僅有的客人都是一些年齡很大的伯伯,幾乎沒有年輕人會想要來吃日本傳統的生魚,因為年輕人們的胃口都被最近幾年大量涌入日本的洋快餐佔據著。
生魚片在日本的傳統吃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語中叫做“刺身”,而在各種魚做的生魚片中屬金槍魚的魚肉切成的魚片肉質最鮮嫩,森田家做的就是專營金槍魚生魚片,看著日本的年輕人為了追逐新銳時尚而選擇了洋快餐,而使得日本傳統飲食文化被日益被淡忘,森田十分著急,於是他想出了這個好辦法。
“你的祖先吃著生魚片生存,現在的你怎能淡忘它!?”這是森田的搖滾魚歌中的一句歌詞,據説有一次演出中,一位日本年輕人聽到這句時禁不住流下眼淚來。慢慢的,來森田的小店裏聽搖滾漁歌,享受日本傳統的生魚片重新在日本的年輕人中間成為一種時尚。
森田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非常高興,他成功的讓日本的年輕人不但不反感而且非常樂於接受和學習這種日本的傳統文化。森田下一步的計劃是把搖滾漁歌發展成為一個系列,除了改編傳統漁歌之外,他還要自己原創作詞,因為他還要用這種大家都樂於接受的搖滾的方式呼籲所有的人,不只是日本人,要減少對海水的污染,還有停止過度捕魚,這樣才能讓海洋中的魚類繼續生存,這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
森田 餐廳經營者:
如果我們繼續污染大海或者過量的捕捉魚類,我們將來就不會有魚吃,我們不能忘記感謝魚類讓我們得以生存下來。
主持人:
勇敢的年輕人森田還計劃著去世界上各個國家開演唱會,演唱自己的搖滾漁歌,也把日本的傳統魚業文化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日本在保護和發揚自己的文化時可以説是不遺餘力,森田絞盡腦汁的用搖滾漁歌來重新引起日本人對吃魚的熱愛,同時,還有一家小店的老闆市原在魚的做法上下足了功夫。
這家日本餐館的老闆市原也和森田一樣,發現了年輕的日本人對洋快餐的喜愛要大大勝過對日本傳統吃魚的喜愛,他們的做法是自己製作生魚漢堡包!
把鮮嫩的生魚片裹上麵包屑入鍋炸,市原細心的掌握火候,出鍋的時候,魚餅外面的麵包已經被炸成誘人的金黃色,可是裏面還是保持著新鮮的生的魚片。最後一道工序就是配上自己密制的醬汁兒把生魚餅夾在漢堡中,好了,大功告成了!年輕的客人們不僅對這種新鮮的生魚漢堡一見鍾情,而且還情有獨鍾呢!
小店的老闆希望把日本的傳統生魚同西方的快餐相結合,一方面變了花樣的生魚會讓被洋快餐寵壞了的日本年輕人重新接受生魚,另一方面,市原正在積極的努力讓這種東西方相結合的漢堡能走上世界上各個國家快餐店的餐桌,也讓其他國家都能夠了解日本的生魚文化。
主持人:
勤勞的市原兢兢業業的經營著這家小店,他最初希望要做生魚漢堡的時候其實是由於在一篇科學報道上看到魚和麵包夾在一起吃是最有利於相互營養吸收的吃法。後來他看到國外的快餐中漢堡的樣子,就回來模倣著作起生魚漢堡來。看到自己最初的想法和努力終於實現了讓日本的年輕人重新接受生魚,市原非常高興,他説,我終於可以讓日本傳統的生魚文化繼續得到下一代們的認可,這樣我的下一代將會把傳統的生魚片的保鮮和切魚片的刀法繼續傳承下去。現在只能説市原的目標只是實現了一半,因為他希望把東西方的餐飲特色結合起來,通過這樣的嘗試既可以讓大家重新接受生魚,更重要的是能讓世界上各個國家都了解日本的生魚文化!
鏡頭裏的老北京
主持人:
我一個朋友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一聊上老北京,他能給你滔滔不絕地侃上三天三夜:寧靜的衚同,詳合的大雜院,京腔京味兒的相聲段子,小吃.....聽他侃完我們又得感概一會兒,真想把老北京風情永遠地記著,讓子孫後代也能感受原汁原味兒的老北京。您還別説,有人已經開始做這樣的工作了,他們扛著相機走遍了老北京的邊邊角角,我們現在一起去看看鏡頭中的老北京。
北京人説:有名的衚同三千六,沒名的衚同數不清。衚同是老北京的根,要體會老北京味道,串衚同,訪四合院是必然的行程。那裏講述的是老北京的故事,承載著老北京的記憶。
在城市的變遷中,衚同和四合院正慢慢退去。
正在逐漸消失的北京衚同中間,出現了一支帶著相機的隊伍,他們每週在網上發帖相約,一起拍攝老北京。這些酷愛老北京文化的人開通了自己的網站,並初步規劃:要在網友的共同努力下,將這些衚同連接成片、成網,配以聲音和文字,在網絡上構成一個活生生的21世紀老北京衚同的虛擬世界;同時,在2007年建立起中國最大的衚同與老城鎮的變遷圖像數據庫。
張金起 中國記憶網總版主:
拍衚同上癮啊!有了第一次,你就會深陷其中。
老張有滿肚子衚同的故事,為了記錄下老北京,他辭掉了穩定的工作,全職逛衚同、拍衚同。 老張説:衚同裏的磚瓦花草,衚同裏街坊鄰里的感情對他來説都太熟悉太親切了,看著衚同不斷被拆遷,老張感到自己有責任要把北京的老衚同記錄下來:每個院落他都敲門進入,每條衚同裏的老人他都會走訪到,門樓、扶手、雕花、罩棚等細微建築構件也都一一收入鏡頭。
張金起:
我和攝影師不同,他們是哪美拍哪,而我不論好醜,更多的是全程記錄。哪怕門前挂著臭襪子、破短褲,我的鏡頭也不會避開,這種原生態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
老張説:衚同裏藏著大學問。衚同就象深藏的一本活頁書,老北京的故事都在裏面了。
張金起:
你看,這個貴州會館保留的比較完好,當年蔡鍔和小鳳仙兒經常在這裡見面。這一片是紀曉嵐經常出沒的地方。
29歲的張巍對衚同的著迷也緣起于2000年。那一年張巍一家搬離了東半壁街衚同的四合院,帶走的只有老屋的那扇有幾百多歷史的紅松窗欞。
張巍:
我當時看著它發呆,心想這麼美的東西,就這麼沒了?那一刻我決定要做點兒事兒,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點兒什麼。
從那時起,張巍便背起相機,走進老衚同、四合院,為它們的“有生之年”留下印記,在拍攝的過程中張巍碰到同樣熱愛老北京的朋友,他們一起組成了老北京拍記隊。每天衚同兒裏舉著相機的人為數不少,但像這樣“集體的個人行為”在全北京屈指可數。這支特殊的隊伍穿梭在北京現存已不多的老衚同裏,用鏡頭留住歲月和記憶,讓我們的後代將來在網上就可以逛衚同,通過圖片,文字和視頻圖象感受老北京的衚同風情。
在高樓居室中重建小自然
主持人:
我曾經讀到一篇文章説,為什麼人們喜歡旅遊,喜歡到自然的風景中享受呢,因為人類是從森林中走出來的,具有森林DNA,所以才以旅遊的名義,回歸自然。要是既能住在自然的環境裏,又不用離開高樓居室的現代化生活該多好啊。您可能會説,那就在家裏養花吧。家庭養花常常處在“一月青,二月黃,三月見閻王”的尷尬境地,而且僅僅是幾個盆景,似乎讓熱愛自然的人們還覺得不過癮。怎樣才能兩全其美呢?在北京兩位老人的小工房裏,我們就看到了一片家裏的香格里拉。
工房女主人汪俐芝為我們開門後,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生機盎然的一壁花草。葫蘆一樣可愛的豬籠草、黃色鮮艷的跳舞蘭、綠色瀑布一樣的吊蘭草……就像是身在一片南國異域的雨林風光裏。在氣候乾燥、降水不足的北方,熱帶的植物怎麼能活得這麼茂盛呢?
發明人 呂克健:
我們在這堵墻裏面製造了一個完整的熱帶雨林小生態系統,相當於去熱帶挖了一塊活土地放在家裏。
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不是簡單的陽臺花盆種花,只要每天澆澆水就行了。它需要適宜的空氣濕度、土壤含水量、太陽光照、空氣環流等等一系列條件的配合。那麼在這麼一個室內的玻璃櫃裏,怎樣實現這些條件呢?
我們看見花墻頂部一根玻璃管不斷排出煙來,莫非它就是調節整個系統的秘密所在?兩位發明人告訴我們,這根玻璃管叫噴霧管,噴出來的是霧,它可以調節空氣濕度和空氣環流。墻壁後面安裝了網狀的滴管,可以保證土壤的含水量,頂上的日光燈是模擬植物所需的太陽光照量,另外還有鄰近地面安裝的二氧化碳排放管,負責在夜晚不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排出二氧化碳。而這所有的裝置都是自動工作的,由花墻旁邊櫃子裏的這臺設備控制。
發明人 汪俐芝:白天夜晚氣溫怎樣,花房裏的溫度怎樣,什麼時候給它澆水,什麼時候給它噴灌(噴灌水量)大小都探索出來了。建立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數學模型再用微電子技術去編程序,(這設備)叫智慧生態控制儀。
這個智慧生態控制儀裏儲存了植物所需的水熱條件數據,插上電源,只需要一桶普通的礦泉水,控制噴霧、光照、滴灌的時間和水量,就能模擬出植物生長所需的水熱環境來。
兩位老人製作室內熱帶雨林的靈感來自報紙曾經介紹的一種用白紙種芽苗菜的方法。根據加濕器的原理製作一個保濕的小環境,借用氣霧裝置培養芽苗菜。這個想法給他們養花帶來了啟發。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奇花異草就生長在熱帶,兩位老人開始對比分析北京的高樓條件和熱帶雨林植物生長的條件。
熱帶雨林植物生長溫度必須在6度以上,而北京冬天天寒地凍,零度以下是常見天氣。怎麼辦呢?汪女士告訴我們,這花墻是專門種在高樓居室內的,不是戶外。北京的冬天冷,可是屋裏有暖氣暖和啊,北京室內的溫度一直保持在7—32度左右,而這個條件完全符合熱帶植物所需要的溫度。這麼説,其實溫度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主持人:
溫度的問題解決了,還有空氣濕度、土壤含水量等的問題。剛剛我們已經看見了汪女士和呂先生發明了控制器,安裝了所需的設備來解決這些問題。説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兩位發明人經過8年的實驗、積累,才讓花兒們開得如此美麗的。
一般來説營造這麼一塊垂直綠地還要它長期生長茂盛,離不開採集生態數據的各類傳感器。但是使用傳感器有很多不便。
發明人 汪俐芝:第一是傳感器貴,五六千(元)買一個而且還不止一個。像我這種上中下都要配上要一兩萬,老百姓受不了。第二個它太嬌氣,要經常伺候它,探頭必須經常恢復調零,老百姓做不到。
兩位老人繞過這個技術難關,用8年時間總結出一套生態調製算法系統,能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季節、時辰與高樓的時空關係環境,調製出花墻365天隨季節時辰變化的空氣濕度、土壤含水量等等一系列排列組合,取代了各類傳感器來了解植物需求量。而這臺智慧傳感器的花費只要三五百就行了,只要再加上每桶10元的純凈水,就能在家裏營造一個植物的天堂。
主持人:
每天在這麼一片美麗的花草中生活,親近自然,我相信連心情都會變得開朗起來。汪女士和呂先生發明了這麼一個室內生態系統也讓他們的退休生活充實而有意義。他們還告訴我,下一步的目標是要把這個貼在墻上的小生態變成可以移動的小生態,而且成本會降低到咱老百姓人人家裏也能擁有。我們拭目以待吧。
責編: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