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環球360):
手工汽車
主持人:
手工製品總是以精緻和它的獨一無二而身價倍增,比如手工的刺繡,手工的編織品等等,在這樣一個標榜個性,張揚自我的年代,與眾不同總是能吸引人們的眼球。任何東西只要打上了手工製作的標牌,就説明它獨一無二的身份,就算再按照他的模樣重新製作,也會有微小的差別,也許這就是手工的魅力。不過手工製作的汽車你聽説過嗎?
在一家老式的車庫裏,21歲的喬治正在專心致志地製作他的愛車。這輛車叫J2,車型介於跑車和迷你車之間。主體由石膏打磨而成,外表再以金屬覆蓋。而汽車的發動機則來源於老式的前蘇聯國民車代表----齊古力。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和喬治一起製作汽車的還有他的父親。從設計到製作,再到生産, 每一個細節都由父子倆精心完成。
不過父子倆所從事的行業可是和汽車業扯不上什麼關係,喬治是一名法律系的大學生,父親則是一名地理學家。憑著對五十年代老爺車的熱愛,父子倆開始在1996年動手設計他們第一輛車,經過不斷改進,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他們設計的最新式的樣板車,J2。這名字可是有來歷的,因為父子倆的姓氏都以英文字母的大寫J開頭,所以他們的手工汽車自然也就叫成J2了。
喬治 J2製造者:
這就是我的J2,這輛車可是花了我不少時間,錢財和精力呢。
手工製作的汽車,不免讓人擔心他的性能。喬治乾脆親身示範,到大街上展示了一下J2的迷人風采。現在喬治的感受只有一個,就是眾人矚目。J2的最高時速為140公里, 喬治經常駕駛著它從市中心開往五百公里以外的另一座城市。由於這輛車別致的外形,以及鮮亮的黃色車身,走到哪都是焦點。
喬治 J2製造者:
當然駕駛這樣的一輛車你有時會對人們過分的關注感到有點不高興,不過設計這輛車的真正用意就在這,那就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如果他們不喜歡他們大可以去駕駛黑色寶馬。
J2為喬治帶來了快樂和成就感, 同時還帶來一點小煩惱,那就是每次喬治開著J2上高速公路時,警察都會讓他帶上安全頭盔。
主持人:
開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車在街上行駛那是一個什麼感覺啊,現在手工造車已經不僅僅是父子倆自娛自樂、過把癮的愛好了,不久他們就要把自己的創作推向市場,為他們的第一批顧客製作這種手工汽車。
沒有什麼比得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得到他人認可更令人高興的事情了,喬治父子一時興趣所致而造出來的手工汽車得到了國內商家的青睞。今年十月,就要建立廠房,並投入生産了。不過由於汽車的生産過程都是手工製作,所以不可能像流水線車間一樣大批量生産, 每個月三十輛的訂單已經是喬治可以負荷的最大極限了。
由一個愛好引發一個新型的汽車製作行業看似純屬巧合,不過商家的投資也不無道理。十幾年前, 西方汽車在當地十分罕見,隨著經濟的發展,漸漸地,中産階級也可以負擔地起國外的汽車了。於是國外各大汽車廠商紛紛進軍當地市場,市場份額一下子增長到百分之六十。不過對於當地人來説, 一輛普普通通的外國汽車要花去他們五年的工資,相比外國車的昂貴的價格,手造汽車也許不失為一個好想法。
喬治 J2製造者:
首先這是一個很具體的理論性強的工作, 最後還要有精確的外觀創作和繪畫.這在格魯吉亞是史無前例的新型汽車工業,這將會是一個很有前景的産業,在一個高標準上來製作很實用的車輛。
主持人 :
究竟這喬治的汽車推向市場後能否成功決定權還在消費者手中,其實喜歡在汽車上動腦筋, 加點創意搞怪的不僅僅是喬治,剛剛在墨西哥結束的怪車展覽上,還有一批喬治的知音。
3500輛大小各異奇形怪狀的車最近在墨西哥展出,各種車輛在人們的巧手改裝之下, 都來了個大變身, 這輛車長了一雙”大腳”, 這輛車的車身倒是充滿了時尚的塗鴉元素,這款則是難得一見的前蘇聯豪華禮車。看著參觀者不停拍照就知道他們對這些新鮮玩意有多喜歡了。
怪車展覽參觀者:
這全都是手工製作的, 我想對於車主來説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有一輛自己親手製作的車,而不是買來的。
在這裡,參觀者可以看到各种經過改裝的經典老款車, 還有那些復古風格的車輛。當然少不喬治的J2 傑作,在這裡展出的車雖然款式各異,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和J2一樣,都由手工改裝或者製作。
主持人
從夢想到現實, 從一個單純的愛好發展為國內獨一無二的手工汽車製造行業,雖然未必人人都有喬治的這份幸運。不過創意的實現本身就是一份成功,也許它簡陋,也許它很不起眼,可是每一次小小的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我們更多的思想, 為我們帶來更新鮮的啟示,説不定哪一天就會被商家的慧眼發現,加以改進,讓小創意發揮大作用, 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創意帶來的那份震撼。
垃圾蓋教堂
主持人:
舉世聞名的巴黎聖母院,“水城”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教堂,意大利梵蒂岡城的聖彼得教堂以及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無論從外形設計還是內部裝潢,都可謂經典。不過今天我要給您説的也是一座教堂,雖然它僅僅是舉一人之力、用很低廉的成本建成的,但其壯觀程度卻毫不遜色。
精心設計的通道和房間,傳統教堂的旋轉樓梯和彩色玻璃,直指“天堂”的塔樓尖頂,甚至還有聖壇和講道壇,這座3層樓高的教堂設計得讓人無懈可擊。但不知您看沒看出來,它可全部是由垃圾建成的!
垃圾教堂建造者 文斯:這裡有六、七輛廢舊摩托車 , 還有汽車車門、廢舊錄像機、打印機等等。
説話的這位就是垃圾教堂之父——文斯,除了剛才提到的,什麼沒人要的拐杖、破玩具、不能騎的自行車等等,在他手裏搖身一變,都成了這座大教堂的一部分。不過,文斯最得意的還是教堂的採光,CD盤、汽車的輪轂罩還有自行車的反光鏡,它們之間的相互呼應使教堂的光線明亮而且多變。
説到這您一定很好奇,文斯怎麼會想到用垃圾來建房子呢?那還得從17年前開始説起。當時的文斯像很多美國男人一樣,經常在家裏的後院敲敲打打,修修柵欄,檢查檢查房屋。炎炎夏日家裏缺少一個涼臺,可買新的建築材料又不合算,文斯靈機一動,找來了一些廢舊垃圾,建造了一個既省錢、又實用的納涼之所。可誰知,自此之後,他的垃圾建築情結就一發不可收拾,每週花費在上面的時間長達20個小時。而垃圾教堂,就是在這樣的邊玩邊幹中成形的。
垃圾教堂建造者 文斯:這就像一個堡壘 ,我並不覺得修建它有多困難 。就好像是一個遊戲 ,你願意把它叫做什麼都可以。這是我的俱樂部,一個私人的地方,別的什麼都不是, 所以無論你叫它什麼我都不會介意。
垃圾教堂佔據了文斯的整個後院,而且每天都在文斯的加工下一點一滴地擴大著。然而,這麼多的垃圾建築材料都是從哪來的呢?原來,附近的人們知道他在建造“垃圾藝術”,紛紛把自家的一些垃圾送到了他的門口。
另外,文斯還在當地的垃圾回收站找到了一份臨時的工作,於是可以經常從那裏拿回一些自己需要的“零部件”。就這樣,在他的精心修建下,垃圾教堂吸引來了不少遊客,還經常舉辦單身聚會甚至婚禮,並逐漸成為當地老年人的一個好去處。
主持人:
用垃圾建一座教堂,廢物搖身變成藝術品,文斯的這個樂趣可真夠環保。現在都提倡循環型經濟,這也應該算是一種循環吧。如此説來,垃圾變身還真不止這一種方法。
沒弦,沒風箱,就用著14根廢鐵管子從長排到短,就能演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這就是廢鐵塊做成的編鐘,咱們現在趕快試試它的音兒吧。怎麼樣,這廢鐵塊的旋律和音色也挺動聽吧。
線條流暢的祥瑞意瓶,造型新穎的寶葫蘆,還有這古色古香的寶鼎香爐,構思精巧的筆筒,您猜猜它們是用什麼做的呢?別驚訝,是廢棄的核桃殼。被人丟棄的山核桃殼上自然的紋理是製作工藝品的好材料,經過鋼鋸反復切割,山核桃殼就可以拼接成蝴蝶形或花瓣形等各種形狀。這不,精美的藝術品就這樣誕生了。
接下來,咱們看看這些三寸半的樹脂盒子裝著的“珍品”:廢棄的護照舊照片,沒用了的彩票和煙頭。這些垃圾被整齊別致地放在一起,擺成各種造型,成了炙手可熱的藝術品。而且它們都經過了特殊的處理,保證不會有異味。這些都是紐約小夥朱斯頓在紐約的大街小巷精心回收的垃圾,代表著紐約的獨特風情。把這些賣給前來紐約遊覽的遊客,可謂一種別樣的紀念品。
幫助垃圾變身的還有澳大利亞的兩位女士,她們將生活垃圾收集起來,開了家名為“這些並非垃圾”的商店。來店裏挑挑撿撿的顧客大多都是藝術家,他們來這個大垃圾場更多的是來尋找----靈感!有的藝術家用垃圾製造出節日遊行的另類服飾。也有人奇思妙想,製作出別致的家居裝飾品。因為大家有一個共識:它們不是垃圾,它們還有很大的用處。
主持人:是呀,照這麼説,什麼東西都不能算真正的廢物了。換個角度看,所謂的廢品也能出彩兒。沒準您就因為多動了一下腦筋就多了個樂趣,省了不少不必要的花費,當然,也算幫了環境治理部門的一個大忙。
“花樣”自行車
主持人:自行車是一種非常方便的短程代步工具,但在很多地方自行車丟失情況非常嚴重。記得我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班每個同學基本上都買了一輛自行車,可後來到了大三,同學們基本上就都是走著去上課,不騎自行車了,為什麼?自行車全被偷了!這可不是我誇張,在我的新買了第四輛自行車之後,都恨不得把它塞進包裏隨身帶著去上課,不過現在,英國的一位發明家倒還真讓我這夢想實現了。
最近,英國一家公司研製出一種名字叫做A-BIKE的自行車,號稱是“世界上最輕的折疊式自行車”。A-BIKE只有一般自行車的四分之一大小,當你騎著它到達目的地後,可以在十秒鐘內把它折疊起來,再裝進特製的帆布包裏。不要以為拎著包會感覺很重,其實您會發現它比航空公司的手提行李還要輕,因為它的重量只有5.5公斤。
很難想象這輛只有5.5公斤重的自行車又是如何載著一個成年人到處轉悠的,事實上,A-BIKE可以承受的重量高達112公斤,而且每小時的速度也可以達到24公里。
輕便而快捷的特性源於A-BIKE採用的鎂合金材料是最輕的工程結構材料,雖然鎂合金材料的重量是鋼材重量的四分之一,但是穩定性和耐印痕性卻都比鋼材要優越。此外,這種材料也更方便回收再利用,所以A-BIKE比一般自行車更環保。
除了選擇了新材料,A-BIKE的設計師還重新設計了它所有的結構和部件,使得以前被固定的自行車結構變成了現在的可自由移動的折疊式設計。
亞歷克斯 (A-BIKE首席設計師):關鍵是我們丟掉傳統自行車每一個現有的設備,重新開始設計它(A-BIKE)的一切結構,包括輪子、輪胎、曲軸,這輛車的所有設計都是從零開始的。
把自行車折疊起來的操作方法也很簡單,A-BIKE車身採用了上下折疊的方式,只需用手捏住車架後支撐向後一拉,自行車便立即成折疊狀態。需要出門的時候,只要左手握住車把,右手向後輕拉卡鎖,然後雙手握住車把向上一提,自行車便恢復了展開狀態,而這個過程僅僅只需要幾秒鐘。
正是由於如此輕便,您可以享受到一種全新的遊走方式。您可以騎著它去上班、上學,也可以騎著它去郊遊,甚至在您到外地旅遊的時候也可以帶上它,坐飛機、坐火車的時候把它收起來,到達旅遊景點了就把它取出來,在眾人驚訝的眼光中騎上它,揚長而去。這種自行車的售價是300美元一輛,目前已經在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面市。
主持人:如果大家都能騎上這種自行車,那自行車道是不是也能變得更寬敞一點呢?甚至還能少建幾個停車棚。説到自行車和國家,我想起荷蘭也是一個“自行車王國”,人口僅僅1600萬的荷蘭居然會有1700多萬輛自行車,有“單車上的國家”之稱。當然,荷蘭人可不僅僅只是愛騎自行車,他們在自行車的樣式設計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呢!
在荷蘭,自行車這種傳統的交通工具在自行車設計師手中變得非常精彩和時尚。您要是在荷蘭街頭看到奇形怪狀的自行車,可千萬別太驚訝!這肯定又是荷蘭自行車設計師們異想天開的結果。這是專為託兒所工作人員設計的“孩子王”自行車,能夠同時攜帶8個孩子。這是為快遞工人準備的“大力神”加強型運貨自行車,能裝載數只大箱子。還有一款“不求人”自行車,可以在車前托一隻大行李箱,給喜歡旅行的人用再合適不過。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戴夫 多伊奇(“自行車工廠”創建者):我們致力於生産,您能用來做很多事情的自行車,您可以用一輛自行車載,兩個、 四個甚至八個、 九個孩子。與此同時, 您還可以做其他事情。
亨利 卡特勒是荷蘭有名的自行車設計者之一。他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自行車作坊,裏面的新式自行車可是琳瑯滿目。其中有專門為清潔工人設計的帶有垃圾桶的自行車;有安裝了冰櫃用來裝冰淇淋的自行車;也有專門用來運送寵物的自行車。怎麼樣?這麼多的新奇自行車讓您大飽眼福了吧。您別看這些自行車樣式奇怪,它們其實也是很實用的!他們的宣傳語上就寫著:最少的花費,最多的享受。
自行車作坊主 亨利 卡特勒:希望我們和其他自行車行業的人能做出榜樣,汽車並不代表現代社會,自行車才代表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
主持人:説了這麼多花樣百齣的自行車,您是不是開始想起您家那輛閒置很久的自行車了?其實,騎自行車有很多好處,不僅有益身體健康,再不必擔心平時沒有時間鍛鍊了,而且也讓您免去了堵車的煩惱,汽車能去的不能去的地方,它都能去,那“呼呼”往上竄的油價也不用咱費心了。當然,它最大的優點還在於它沒有尾氣排放,不會造成大氣污染。所以,我建議您,有事沒事,多騎騎自行車!
等離子避雷球
主持人:
前些天北京夜夜暴雨,聽説有個人在雨裏打手機還被雷霹了,這讓我想起上小學時學過的富蘭克林用鑰匙發明避雷針的故事,不過可惜他發明的避雷針只能安裝在屋頂上,保護不了屋外的人。不過不用著急,這個難題被咱民間的發明家解決了!
發明人 莊洪春:
這是我們研究的等離子避雷球,裏面是這樣的一個小球,外面這個玻璃鋼質地的圓罩起保護作用。
傳統的避雷針是將雷電吸引,從樓內引線通過再接地線將雷排到地下。而等離子避雷球則正相反,它是用同性電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將雷電避開。等離子避雷球連接一個可以放在室內的主機,在雷電即將到來的時候主機會自動檢測雲裏的正負電荷值,並向安裝在屋頂的避雷球輸送與雷電同性的電荷,這樣一來,在雷電交加的夜晚,你的屋頂始終有同性電荷的保護,就像一個保護膜一樣避開雷電的打擊。
可能你要問:雖然避雷原理不一樣,不過避雷的效果是一樣的嘛,我們屋頂上的避雷針也挺好的。其實不然。
發明人 莊洪春:
避雷針走室內的線路,打雷時對我們屋內的家電很有傷害。而避雷球完全地將雷電避開,不僅保護了人,更保護了室內的家用電器。
原來打雷下雨的晚上家裏的家用電器也在遭受著威脅!這麼看來,這個巴掌大的小球還真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它不僅可以保護屋裏的人,在雷電交加的雨天它還可以保護室外的人,怎麼保護?同樣的原理也可以被用在傘和帽子上。
發明人 莊洪春:我們製作了這種避雷材料,它裏面其實有好幾層構造。如果用它製作傘或者鋪在帽子裏,再配有一個小的主機,大概一個糖塊兒那麼大,就可以實現戶外隨身避雷了。
主持人:電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初中物理都學過。莊老師將這個小原理應用到避雷領域,就産生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實用性很強的發明。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有了等離子避雷球的啟發,幾乎什麼東西上都能避雷了,只要能設計出相應形狀的避雷裝置和足夠小的主機,飛機輪船,雨傘帽子,説不定以後還能發明出安裝在手機上的避雷裝置呢。
讓水一直這麼美
你看這麼一片水景,一條木餞彎彎曲曲穿行而過。高高的紫色花穗叢叢委蕤,蜜蜂和蝴蝶繞圈翻飛,低低的粉白睡蓮靜靜盛開,蜻蜓點水,微波盪漾,年輕人都紛紛取出相機要留下永恒的景致。不過要享受這麼美的水景可不容易,作為城市景觀水,其運營和管理成本極高。由於一般景觀水景是一個基本封閉的系統,沒有自凈能力,加上外來物質輸入,隨著時間的推移水質就會變得渾濁不堪,甚至發黑、變臭,嚴重影響了人們親水的初衷。
以往景觀水的處理方法是採用人工打撈。清潔人員駕著船用網兜打撈水面垃圾,工作非常繁重。
清潔人員:這個面積吧滿大的,撈起來吧滿辛苦的,挺難撈的這個樹枝、樹葉還能撈起來,這個漠漠是撈不起來的。
您看這片水域這麼廣闊,水質這麼清澈,要是由清潔工人來打撈垃圾,那得多費力啊。其實這夢一樣的美景全要歸功於岸邊這臺不引人注意的機器。它就是水華、水面飄浮物高效清除機。它由浮于水面的抽吸頭和放置在岸上的分離機組成。
發明人 黃建軍:這個是水華清除機的水面吸頭部分,水面吸頭在浮力作用下巧妙地隱藏在水下很淺的位置。在抽吸過程中水面垃圾及水華將被吸進去,然後通過一根管道,送到岸上的過濾器部分。
抽吸頭裏面安置有看不見的絞刀,可切碎水草、樹枝、浮游植物等,防止堵塞。而剛才清潔人員抱怨難以清洗的“漠漠”就是水華,也能被一網打盡。
發明人 黃建軍:水面垃圾和水華通過這根管子進到岸上的過濾器裏面,在過濾器裏通過一個巧妙的立網設置,垃圾與水華被截流下來進入垃圾桶,而清水還留回湖裏。
主持人:
小小的機器使清潔人員再也不用原始打撈了,從人工作業進步到機械化作業的現代水平,就象第一次發明馬路清潔車對於清潔工的解放一樣,苛刻的體力勞動變為只是操縱按鈕,拉拉電閘而已。只有水乾淨了,清澈了,活躍了,水邊的風景才能鮮活起來。
責編: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