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今日關注]“發現號”踏上回家之路(7月17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8日 14:28 來源:CCTV.com
進入[今日關注]>>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

  13天的太空之旅,“發現”號順利走過;帶著滲漏輕傷,“發現”號踏上回家之路,在“發現”的旅途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難?又完成了什麼樣的使命?“發現”號太空飛行的意義究竟在哪?稍候請看《今日關注》。

  王世林(主持人):

  你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今天我們來關注“發現”號回家。美國東部時間17日9點14分,北京時間21點14分,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安全地著陸。

  現在飛機的機艙門還沒有打開,到底航天員們的身體狀況怎麼樣?這次“發現”號的回家之路又經歷過了一個什麼樣的過程?13天的太空之旅都完成了哪些任務?這些都是今天我們所要關注的話題。

  今天在演播室,我們邀請到了三位專家來參與我們的節目:一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吳國庭先生;還有一位是《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龐之浩先生,還有一位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教授,歡迎三位來參與我們的節目。

  幾分鐘前,“發現”號剛剛著陸,現在我們先來看一下整個“發現”號著陸的全過程,結合這個畫面,請三位專家為我們做進一步的解析。

  主持人:

  三位專家,我們現在看到的畫面是在飛機上拍攝的對準跑道的畫面,現在這個高度和狀況,飛機的狀況是什麼樣的?

  龐之浩 (《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

  應該是在一兩分鐘以內著陸了,它著陸的時候先是要抬起頭。

  主持人:

  它的角度好像有20度?

  吳國庭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重要載人飛船專家組成員):

  對,是為了增加它的阻力減速,因為那時它的著陸速度大概是在300公里/小時,也就是100米/秒。

  龐之浩:

  它是後轱轆著陸,完了以後放出降落傘,之後前轱轆著陸,最後要切斷降落傘。

  焦維新:

  這次著陸又做了一次新的改進,在兩個方面:一是輪胎的承重能力增加了20%,另外輪胎承受速度的能力也增加了10%;二是在著陸的時候採用GPS全球導航定位系統,這樣得對航天飛機的定位經精度就可以大大地提高。

  龐之浩:

  降落傘已經脫掉了。

  主持人:

  這次航天飛機是帶著輕傷回來的,輕傷是“滲漏”,這次等於是對這次輕傷的一個考驗。

  龐之浩:

  是一次考驗。他們做過試驗。

  主持人:

  還是起落架的液壓系統。

  龐之浩:

  它有滴漏,但是滴漏的速度非常慢。

  主持人:

  起落架對著陸非常重要。

  焦維新:

  那當然重要。但是,它對起落架沒有影響,所以他們還是按照原計劃進行返航。

  吳國庭:

  因為它只有一點點滴漏,起落架裏面的壓力是不會降很多,如果氣壓降得很多,那起落架就不一定能打得開。

  龐之浩:

  還有一種方案,它有爆炸螺栓把起落架放下來,有備份,但是從來沒有用過。

  主持人:

  通過剛才的畫面來來,這次“發現”號是在2003年之後的第二次復飛。這一次的返回和著陸是可以用“完美”兩個字來形容?

  龐之浩:

  它整個飛行都很完美,發射前議論非常多,非議也非常多,但是從發射到飛行,到返回,都是比較完美的。

  它發射的時候掉的保溫泡沫材料大大減少了,質量也非常小了,就掉下來5片,第一次復飛掉下了25片,以前曾經掉下了100多天片,所以這次對外貯箱的改進是非常有效的。

  主持人:

  去天的時候,我們曾經直播過“發現”號返回的整個全過程。那一次直播我們一直在等待航天員打開機艙門,我們希望能夠看到它們,但是等了很長時間,今天我們是不是還需要等很長時間?

  龐之浩:

  我想這次可能比上一次要短一些。上次是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降落。

  主持人:

  上次是一個備份的機場。

  龐之浩:

  親屬也不在。

  吳國庭:

  上次飛行過程當中,許多驚險的場面比較多,所以航天員回來的時候比較緊張。記得去年航天員回來,有人問駕駛員緊張不緊張,他説是人就得緊張。我估計這次不如上次那麼緊張。

  主持人:

  我們希望能夠早日看到航天員走出機艙門。

  焦維新:

  估計一個小時左右吧。

  主持人:

  現在“發現”號已經成功地、安全地著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了。在“發現”成功地著陸以後,美國的媒體又有什麼樣的一些反應呢?我們現在通過電話連線新華社駐華盛頓的記者張忠霞,請她給我們介紹一些情況。

  主持人:

  忠霞,你好!

  張忠霞 (中央電視臺駐新華社記者):

  主持人,你好!

  美國的“發現”號航天飛機17日上午在佛羅裏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了,這一次為期13天的太空之旅算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可以説這次一次航天飛機第二次重返太空,算是交上了一份比較令人滿意的答卷,美國宇航局也頗為振奮。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切似乎都在重回正軌。美國宇航局局長格裏芬蘭説,目前美國現役的3架航天飛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在2010年全部退役之前,還要再飛15次,這樣主要的一個考慮是為了保證空間站按期建成。現在排上日程的下一個待命發射的就是“亞特蘭蒂斯”號,預定是8月底再上太空。

  不過,美國的一些航天專家仍然認為航天飛機所面臨的挑戰還沒有消失,喬治華盛頓大學航天學院院長認為美國的3架航天飛機要四年的時間裏完成計劃中的15次飛行相當困難,因為美國在擁有5架航天飛機的時候,它的平均飛行密度也不過如此。

  另外也有媒體認為此後在每次的航天飛行中可能還會遇到各種的風險、事故、推遲、取消發射等等隨時都會出現,也就是“發現”號任務的這一次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下次飛行也會同樣順利。另外一個問題是航天飛機比較高密度飛行的計劃,還有現在空間站積壓多年的建設任務需要不斷地修改設計和改造,以及以後難以預測的各種風險將成果美國以後航天飛機任務當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今年9月,即將成為國際空間站下一任指令長的美國宇航員洛佩茲-埃勒格利亞指出美國的航天飛機計劃,他們最大的挑戰還在後面。

  主持人:

  好,非常感謝忠霞在華盛頓為我們介紹美國媒體的一些反應,謝謝。

  這次“發現”號成功地返回,估計最最高興,也松了一口的是美國宇航局局長格裏芬。在這之前,他果斷地做出了讓“發現”號帶“病”升天的決定。除了格裏芬比較高興以外,這次“發現”號的成功返回,對於美國的行航天事業有什麼樣的影響?

  龐之浩:

  它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首先,“發現”號的成功為航天飛機下一步恢復正常飛行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另外,從下一次開始,美國航天飛機就可以納入國際空間站的恢復建設工程去,空間站基本上就能夠按照計劃繼續飛行了。

  主持人:

  人們對於這次“發現”號的飛行給予了很多的期待。

  龐之浩:

  對。

  主持人:

  它身上也承載著很多人的願望。

  龐之浩:

  它決定著航天飛機的未來,決定著空間站未來,甚至決定載人航天的未來,對美國以後的航天計劃也有重大的影響。

  吳國庭:

  這次飛行的成功對以後另外2架的飛行給了更大的信心。在技術上,宇航員三次出艙活動,其中有一次主要是檢查了所有的防熱瓦,看它有沒有損壞,而且它把原來預案中做的對防熱瓦破損修復方案都一一在天上作了演示,這個使它今後信心更大了。

  主持人:

  即使發射的時候有問題,但上去還可以修。

  吳國庭:

  這次儘管沒有修,但是他們修的程序都走了一遍。

  焦維新:

  在心理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原來航天飛機發射的時候,人們總是提心吊膽的,現在經過兩次發射,證明原來對航天飛機的改造是可行的,是可以進一步提高性能的,所以從心理上可以大大減輕壓力,也同時對整個航天界有一個很大的鼓舞作用。

  主持人:

  現在機艙門還是沒有打開,航天員肯定大家是非常關注的,因為大家希望看到他們走出機艙門,看到他們現在到底是一個什麼的狀況。

  這次“發現”號升空,去的時候是7位航天員,回來的時候是6位,那一位是留在了國際空間站。為了讓觀眾朋友了解整個航天員的情況,我們還是通過一個背景短片認識一下這次參與“發現”號飛行的7位勇士的情況。

  45歲的指令長史蒂夫林賽此前已經三赴太空。林賽從小就渴望成為宇航員,在他看來自己的工作與眾不同,每天都在體驗新鮮和樂趣。在沒有飛行任務的閒暇,他最喜歡和三個孩子一起滑水、騎自行車,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大的財富。

  在太空飛行中,女宇航員總是會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今年39歲的斯蒂芬尼妮威爾遜是7名機組成員中最年輕的一個,這也是她第一次執行太空任務。對於太空飛行的危險性,威爾遜説:“大多數的職業都是需要一些犧牲的,如果你熱愛這個職業犧牲,犧牲相對就變得容易一些。”

  42歲的美國海軍中校莉薩諾瓦克也是第一次上太空,不過多年來,她曾以不同的方式參與過航天項目,比如作為地面通訊員,負責和太空中的宇航員通話。諾瓦克最欽佩那些勇於探索太空的人,阿波羅飛船、航天飛機這些大傢伙都讓都曾讓她無比神往。在“發現”號升空前,諾瓦克説:“我只有興奮,沒有害怕。”

  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德國宇航員托馬斯賴特爾也是這次航天飛行的焦點人物,因為“發現”返航時只有6名宇航員,賴特爾作為第一位來自歐洲的宇航員,留在了國際空戰內,他認為太空探索總要面臨風險,但是與人類的受益相比,冒險是值得的。

  飛行員馬克凱利之前曾是美國海軍飛行員,飛行時間超過4000小時,曾375次駕駛飛機在航空母艦上降落。凱利説:“當海軍飛行員時,我一直想海洋和天空這倒是一個很不錯的組合,沒想到我人生果真也是這樣走來。”

  在這次飛行中,成功完成三次太空行走的皮爾斯塞勒斯和邁克爾福薩姆是“發現”號的任務專家。塞勒斯學會駕駛飛機比拿到汽車駕照還要早,科學和飛行是最能吸引他的兩樣東西,航天飛機讓他找到了這兩者的最完美結合。

  福薩姆已經是4個孩子的父親,對他來説,2003的“哥倫比亞”號是一個悲劇,但人們總要走出悲傷,繼續前行。

  主持人:

  這就是參與“發現”號這次飛行的7名航天員的情況,其中托馬斯是留在了空間站,他什麼時候回來?

  龐之浩:

  半年以後回來,他是一個老手了,他原來在1996年、1997年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呆了半年,還進行過兩次太空行走,他這次上去非常有意義,一是國際空間站又恢復從2人變成3人的一個長期考察組。

  主持人:

  比較正常了。

  龐之浩:

  對。另外他是第一個非美國和俄羅斯的常駐空間站的人員。

  主持人:

  這次參與“發現”號飛行的7名航天員有新面孔,也有老手,但是他們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龐之浩:

  對,機長是老手,這是他第四次太空了,他當過一次指令長,當過兩次駕駛員,這是他第二次當指令長。還有駕駛員凱利是兩次上太空。這一次機組有兩個更突出的特點:一是他們中間有3個人是1996屆美國航天局航天員訓練班的學員,“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中有四個是1996屆的,也就是他們的同學,這次的塞勒斯和2個女航天員都是1996屆的;二是回來的6個航天員當中也4個男航天員是去年“亞特蘭蒂斯”號“敢死隊”的成員,如果去年“發現”號出現問題,他們這4個敢死隊員要上去,但是上次順利返航,他們也沒上去,這次就全上太空了。

  主持人:

  可以説去年的時候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今年終於是可以顯身手了。去年“發現”號飛行的機長是一位女機長——科林斯,今年有2位女航天員。

  龐之浩:

  去年也是2位女航天員,機長是科林斯。

  主持人:

  從航天員的構成上來看,特點也是非常明顯。

  龐之浩:

  美國報道明年要上第二個女機長,這次這2個女航天員機主要負責操作機械手,有2個航天員是太空行走,還有一個是機長,還有一個是駕駛員,駕駛員凱利還負責太空行走的指揮。

  主持人:

  在太空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女性不僅能作機長,而且也能作操作機械手的操作員。

  龐之浩:

  女航天員有她自己的優勢。

  主持人:

  無論是進行指揮,還是這些比較細緻的工作,看來女性都能夠很好地完成。

  龐之浩:

  她們的心理素質和耐力都非常好。

  剛才介紹航天員的時候,有一位女航天員講到要發展航天事業,肯定是要有犧牲精神的。我想這可能都是這些航天員的一種共識。

  龐之浩:

  尤其載人航天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業,需要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從事這項事業。

  主持人:

  現在的這個機艙門還沒有打開,一般的情況下,航天員現在在機艙裏面做什麼?

  焦維新:

  因為內外都要做工作,外邊的工程人員要對航天飛機進行檢測。

  主持人:

  我記得去年回來以後有很多救火車、消防車。

  焦維新:

  航天飛機的表面非常熱,就會釋放出一些有毒的氣體。所以必須要對這些進行檢測,必須等有毒氣體的量釋放到一定程度以後,才可以打開艙門。另外因為表面非常熱,一定冷卻到一定的溫度以後,才能讓航天員順利地返回。航天員在內部可能要做各方面的檢查,包括身體各方面做一些檢查,等這些工作都準備好了以後,才能出來,這個時間大概是45分鐘到1個小時。

  去年時間比較長,我們等了好長時間沒出來。那是有一個特殊的原因,是因為有一位航天員的身體不適,所以2個小時以後才出來,估計這次可能用不了那麼長的時間。

  主持人:

  在整個返回的過程中,8點07分正式點火,到9點14分是一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在航天員返回的過程中,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大不大?

  吳國庭:

  一般在返回過程中對航天員是一個最大的考驗。

  主持人:

  它比升空的時候考驗還要大?

  吳國庭:

  對。升空的時候是一個過載。過載就是人身體承受比自己重幾倍的壓力,返回的過程中除了有這個壓力以外,另外外面在整個的返回過程中,航天飛機周圍有幾千度的高溫氣體包圍著,這在心理上對航天人員是個很重要的考驗。在整個過程中,在40公里到80公里這一段,它跟地面通訊是斷掉的。

  主持人:

  這對心理是一種考驗。

  吳國庭:

  對,因為這個時候外面的空氣溫度高到幾千度,幾千度的空氣使得空氣變成一種電離空氣,好像外面有一次導電的東西把航天飛機包圍起來,所以整個通訊就斷了,通訊斷了,又知道外面是高溫,再加上身上的過載,對航天員的心理是一個重要的考驗。

  主持人:

  最難受就是在這一段。

  龐之浩:

  溫度最高,又是黑漲,“神州”號返回的時候也有黑漲,80公里到40公里的這個階段是比較難受、比較危險的。

  主持人:

  在黑漲的時候,航天飛機裏面的通訊和地面是失去聯絡的?

  龐之浩:

  對,它有一個離子殼,空氣電離以後,相當於屏蔽了。

  主持人:

  一旦過了黑漲以後就和地面恢復了聯絡。航天員、機長一直和地面在保持著聯絡,這時候有聯絡對他們是一種非常好的安慰。

  這次“發現”號在太空是13天,而且做了很多工作,通過斷斷續續的報道我們也有所了解。今天借這個機會我們做了一個總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13天“發現”號的太空之旅都完成了哪些任務?

  由於在發射前,“發現”號外部燃料箱絕熱泡沫出現裂縫,發射過程中又有幾塊碎片脫落,“發現”號機組人員在飛行過程中就開始對機身進行長達6個多小時的徹底體檢,結果顯示基本無恙。宇航員們還是沒有完全放心,因為飛機的底部隔熱板是否受損還不清楚,於是6日,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前一個小時,宇航員們讓“發現”號進行了一次高難度的空翻——機腹朝上。與此同時,空間站上的2名宇航員對準“發現”號進行拍照檢查。

  美國東部時間6日22點52分,“發現”號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隨後7名機組人員進入國際空間站,並與站裏的2名宇航員熱烈擁抱,接著宇航員們當起了搬運工,將隨“發現”號一起運來的設備搬進空間站,他們還再次檢查隔熱板,對此前檢查中忽視的部位及高危部位查漏補缺。

  從8日到12日,宇航員接連順利完成了三次太空行走,重點維修了空間站的移動運輸機系統,測試了針對航天飛機隔熱板系統的檢查和修復技術,為空間站今後的建設以及航天飛機在軌維修受孫隔熱瓦、保證安全返航提供了難得的經驗。

  在這幾天中,從地面也傳來了好消息,美國宇航局于9日宣佈地面工程師對“發現”號航天飛機隔熱瓦細緻檢查,確定“發現”號可以安全返航,“發現”號機組人員終於長出了口氣。在完成最後的卸貨工作之後,與空間站脫離,踏上了漫漫回家路。

  主持人:

  對於這13天的“發現”號的太空之旅,你們覺得這13天中,“發現”號做的哪些工作給你們的印象比較深刻?

  吳國庭: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整個防熱瓦的徹底檢查,而且這個檢查往往是很多的事情是太空行走不能夠直接做到的,剛才講的讓航天飛機翻開個,讓肚皮衝著太空站給它照相、做體檢。中間航天出艙以後又做了多演練,對防熱瓦修復做一套演練,最後在跟國際太空站分離以前,又對整個損壞的地方做了一次檢查,確切地認為防熱瓦沒有問題的時候才回來,這是美國宇航局對安全做了一個後備的方案,如果防熱瓦有損失,航天員可以呆在太空站不出來,所以在返回以前做了徹底檢查,認為回去完全沒有問題,宇航員就登岸上面的航天飛機跟太空站脫離。

  主持人:

  之所以給您留下這麼深刻的印像是因為在你掌握的這些情況來看,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吳國庭:

  是很難的。另外今後15次3架航天飛機那麼頻繁地飛行,這就給它了一個很大的信心,格裏芬在起飛以前就講過防熱瓦的損壞的概率是1.5%,1.5%的損壞並不等於是一定要出事故。

  主持人:

  這次證明他説的話。

  吳國庭:

  對。即使有了損壞,它有一套損修補的方案,而且這次修補方案在太空上已經實習了一次,我想它今後15次的飛行是有信心來完成的。但是航天飛機總的來講,如果長期飛行,那1.5%的概率就會起作用。我覺得15次看來,他們還是信心增強了,長期飛行還是不行,所以他決定飛完這15次就退役。

  主持人:

  在這13天的飛行期間報道很多,你寫了一篇關於太空行走的文章,是不是因為太空行走給你留下印象比較深,所以才寫那篇文章?

  龐之浩:

  對,太空行走目前在載人航天活動中是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我們國家以後要突破這項技術,實現太空行走。這次美國航天員原來計劃進行兩次太空行走,後來由於航天飛機燃料有餘,又增加了一次太空行走,而且這次太空行走非常重要,就是在軌試驗航天飛機防熱瓦的維修技術,這次又比上次提高了,上次也進行過這次維修活動,上次冒的氣泡比較多,這次也冒氣泡,但是比上次要少得多,這次本來想做8項實驗,由於冒氣泡原因,就完成了其中5項,這項技術回來還要進一步地檢驗,這次太空行走採用的新技術是機械隊又連著一個15米長的延長吊桿,航天員站在吊桿上對航天飛機進行檢查,這項技術也掌握了,本來是擔心吊桿30米長,能不能行,他們在第一次太空行走中已經試驗過,已經沒有問題了,是非常成功的。

  主持人:

  不僅完成了太空行走,而且在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龐之浩

  對,取得了新的突破,這個技術重要。

  主持人:

  焦教授,您是從哪個角度來看的?

  焦維新:

  我印象最深還是把30米的一個桿作為一個工作平臺,這是很艱巨的,在地面上是不可想象的。

  主持人:

  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在太空,人的活動空間大了。

  焦維新:

  它30米的桿是可以屈伸的,這樣就可以到航天飛機各個部位,把它作為實驗平臺是2個航天員在30米桿的末端模擬各種動作,看這個平臺的穩定性怎麼樣。伸出那麼長的桿,比如攝像、修理就有活動,如果桿的振動比較大,那就影響了工作,所以通過這次試驗就可以摸索點經驗,為以後航天飛機的安全打下好一個基礎。

  主持人:

  我們現在看到的畫面是用紅外拍的。這個畫面我們是第一次看到的。

  龐之浩:

  剛才是翹起20度,慢慢降落。

  主持人:

  對,很明顯的翹角。

  焦維新:

  到5.5度左右。

  龐之浩:

  它真正返回的時候,剛開始在太空是40度。

  主持人:

  就是為了減速。

  龐之浩:

  現在是80公里以上,就是離地35分鐘的時候,離地30分鐘的時候開始4個大S轉彎。

  主持人:

  4個大S轉彎,去年我們在直播的時候也曾經談到過。它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吳國庭:

  它主要的作用還是減速,讓它在80公里真正地掉入稠密大氣層以前,航天飛機的速度已經經過了4個大S的側滑,已經減速到一定程度了。航天飛機恰恰最嚴重的是80到40公里,即便現在已經是經過了那麼大的適時的大減速以後,它還是那麼高,如果不減速,那怕它的溫度比現在還要高。

  龐之浩:

  它的速度是20倍超音速,它的速度相當於普通客機,它著陸的速度也是20倍。

  主持人:

  這個就像比如你要推個車上坡的時候,可能也得走這一段,它也能夠取一些巧勁,同時讓飛機的速度降下來。

  龐之浩:

  它策劃的時候就增加它的航程,這樣把它的速度降下來,這是第一次大S側滑,第二次大S側滑大概是在4.5公里高的時候,那個時候要進跑道了,再進一步做大S,把速度降到100米/秒。

  主持人:

  我們還是接著聊太空行走的話題。在這次太空之旅中,“發現”號哪一些給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注意到你們三位談得都是關於在太空中怎麼樣進行太空行走,在軌的時候怎麼樣去維修。實際上,通過完成這些程序是為了將來更多地、成功地發射和返回做好準備,從技術、從各個方面做好準備。

  焦維新:

  確保安全。

  主持人:

  對。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畫面就是“發現”號這次用國際空間站的攝像頭拍攝到的這個畫面。

  龐之浩:

  他們是對接以後,航天員大部分都進入空間站裏頭,它有兩個集結地,航天飛機有一個集結地,空間站還有一個集結地。太空行走不光是進行一些維修工作,以後空間站的組裝工作,很多都要通過太空行走來進行的。空間站非常複雜,它需要航天員在軌進行組裝工作。

  主持人:

  這次更多的演練是維修方面的,一些成程序。

  吳國庭:

  尤其是防熱瓦塊。

  龐之浩:

  這次太空行走還出現了一點小的問題:一個是在進行軌道維修試驗的時候,有一個刮刀掉了,飄在茫茫太空中找不著了。

  主持人:

  一松手可能就找不著了,是不是?

  龐之浩:

  對。當時宇航局還是有一點焦慮,怕刮刀碰到航天飛機;還有一位航天員的安全帶掉出來了,但是一般只有2根到3根,那樣沒事;還有一個是航天員噴氣揹包和航天服連接部位鬆動了,這時候另一個航天員福薩姆幫著塞勒斯幫他連接好了。

  主持人:

  這是很危險的,是吧?

  龐之浩:

  這是比較危險的,以後還是要注意的。在太空行走之前,要在美國中性浮力實驗室一個動作一般要練60次,在水下進行練習。

  主持人:

  這次太空行走更多是為了航天飛機發射上去如果有問題進行維修,可以説程序都已經掌握了,在未來即使出現同樣的問題,也不會存在很大的問題了。接下來在四年的時間裏還有15次發射,到底發射是怎麼安排呢?你們了不了解?計劃是什麼樣的?

  龐之浩:

  計劃是每年4到5次。

  主持人:

  對,平均每年怎麼也得發射3次多。

  龐之浩:

  下一次就是8月月28日,主要是開展空間站的建造,把空間站所需要的太陽帆板送上去。明年有一個重大的活動,就是要把歐洲的哥倫布實驗艙送上去,那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

  主持人:

  這種大的東西只能靠航天飛機,飛船是不行的。

  龐之浩:

  如果歐洲的成功了,還要把日本的“希望”號實驗艙送出上去,現在這個兩艙都已經建成,而且放在肯尼迪發射中心的倉庫裏,就等待它發射了。

  焦維新:

  這任務還很艱巨的,因為按照計劃,國際空間站完全建成以後,質量大概是450噸,但現在只有180多噸,還有一多半沒有完成。除了幾個大的艙段之外,還有那些大的橫架、太陽能電池。將來國際空戰建成以後要有6名航天員在空間站工作,這次帶去一個制氧機,這個制氧機的功能比較強,可以滿足6個航天員吸氧的需要。

  龐之浩:

  今年3月份,國際空戰站的合作國家開過會,決定2010建成,而且空間站的方案比以往有所縮水,以前航天飛機還要飛28次,現在由於縮水就減成16次,現在能保證16次已經很不容易了。

  主持人:

  所以未來的任務還是非常重的,包括“發現”號在“哥倫比亞”號之後雖然已經飛了兩次了,但是它未來可能還要飛很多次。在節目的最後再來看一下現場的畫面,因為我們一直有這個信號切到演播室裏,讓觀眾們一起再看一下。

  現在我們看到的畫面是已經成功地著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現”號第二復飛安全著陸以後的情況。現在有一輛相關的車輛,和航天飛機已經對接在一塊兒了,可能在做一些相關方面的檢查。

  龐之浩:

  航天員要在裏頭換衣服,他們把艙內航天服換下來穿便裝出來。

  主持人:

  好,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還是沒有能夠看到航天員走出機艙門,在稍候的《新聞》節目中,我們會及時地給觀眾朋友報道“發現”號的相關情況。

  今天非常感謝三位專家到演播室來和我們一起關注“發現”號回家,謝謝三位。觀眾朋友,今天的《今日關注》節目就到這裡結束,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楊繼紅

  策 劃:滕雙雙

  編 輯:董寶磊 李萍

  魯倩倩

  主持人:王世林

  監 制:王未來

  e-mail:chinanews@cctv.com

  jinriguanzhu@cctv.com

責編:趙巍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