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日前公佈了一項數字,目前80%以上的新增利潤集中在石油、電力、煤炭、有色金屬等5大行業,其他30多個行業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潤。
這的確是一個不太正常的數據,5大資源型行業創造了80%的利潤,這説明能源價格的上漲已讓其他行業的企業處於微利的邊緣。
價格只能由供需決定,能源價格的高漲只能説明對能源需求量的巨大,而這需求量有正常的,也有不正常的。對中國來説,節能降耗,減少不正常的需求是當務之急。
不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近日則表示,“十一五”20%的能耗降低目標通過新舉措有望實現,但是按照平均原則,今年降低4%的能耗則比較困難。原因在於不同地區單位GDP能耗水平相差較大,東部地區提出,本地區能耗基數已經很低,下降空間有限;中西部地區則説,依據産業空間梯度轉移的規律,未來幾年,它們將逐步承接從東部地區轉移的一大批重化工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具有高能耗的特點,可能會帶動整個地區的單位GDP能耗轉而上升,而不是下降。
可以想見,未來這些高能耗企業都將集中在中西部地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國剛剛公佈的首份能耗公報顯示,寧夏的耗能是廣東的5.24倍。
對於地方財政來説,一個高耗能企業創造的價值也許構成其收入來源的大頭,這也是高能耗的企業被淘汰進程緩慢、國家發改委將淘汰鋼鐵落後産能的時間推遲了3年的原因。
其實,有時候政府動用行政手段干預是必要的,市場和行政手段都可能有負面影響,但兩權相害取其輕,如果通過政府介入能迅速降低能耗,拉下能源價格上漲的幅度,讓其他行業利潤回歸正常,何樂而不為呢?(記者 楊雪婷 《北京現代商報》供稿)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