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東方時空]資助貧困生該不該附加條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3日 21:06 來源:
進入[東方時空(新版)]>>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前不久,有一個公司要打算做好事,就是給貧困的大學生捐款。但是這做好事不要緊,卻引發了一大堆的爭議,這爭議來自哪兒呢?這個公司捐款之外其實有兩個強制型的附加條件,這個條件是什麼,我們看一下,第一個條件就是説你在校期間,如果你接受捐款,你要本校或者社會公益機構每年做一次義工,或者畢業之後一年內從工作收入當中捐出500塊錢給希望小學,兩條做到一條就可以了。所以這個爭議就來了,支持一方説這好啊,這強制受捐助的大學生知道要回饋社會,反對的一方説你既然是愛心捐助,你就不應該有任何的附加條件,那麼到底一般性的公眾來説他們更支持哪一方的觀點呢?看看我們在街頭的調查。

  市民1:我不屬於貧困大學生,但我覺得如果是他能在上學期間接受這樣的一筆贈款,有助於他順利的完成學業,而且培養他的社會責任感,我覺得這樣可以挺好的。

  市民2:這是個反射的問題,一片陽光直射到你身上,通過你可以反射到更多的面,這樣對於個人,對於社會都是有益的。

  市民3:我在大學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班上有幾個比較困難的學生,同班同學也給過他幫助,不過他自己也做一些義務工作,我們那時不叫義工,就是在學校幫着整理一些校務,看看自行車,也有這種現象,我個人比較接受這種情況。

  市民4:我覺得可能他是更想讓自己的這個活動有一個比較好的亮點吧,然後多出來這麼一個條件,好像更具有新聞性。但本身我覺得倒是好事情,就是説我給你錢讓你去學習,然後希望你也能夠獻出一點愛心,然後一傳十,十傳百,出發點是好的。

  從街上採訪的情況來看,好像支持的人偏多,更大範圍調查結果會怎麼樣呢?看看我們在網上的調查結果:

  對該企業的做法您的看法是什麼?

  贊成,這樣促進愛心奉獻良性循環 78%

  贊成,但是附加的條件過於寬鬆了 16%

  反對,資助不應該附加條件 4%

  説不清 1%

  贊成的是絕大多數,更有意思的是有16%的人説你附加的條件過於寬鬆了,一年做一次義工,以後每年給希望小學捐500塊錢,這個條件太寬鬆了,他們應該更多的去回饋社會。

  我想這件事情之所以現在引發爭議,跟這個公司當初的想法有直接的關係,他們是怎麼想的呢?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説法。

  梁建章(捐助企業董事局主席):我覺得我們公司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也是想,我們不光是要讓這些企業,或者有錢人來做公益活動,也要發揮整個社會的參與性,尤其是現在我們整個國家在年輕人當中或者是在一般的大眾方面,對於公益活動的參與性還不是很高,所以我們想通過這個活動不光是讓這些貧窮的學生能夠完成他就學的美夢,而且確實想通過這個活動來推動整個社會,尤其是大學生對這種公益活動的參與性。

  整件事情裏可能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只有兩個字,就是“強制”,這個附加條件是強制來實行的,所以有人就説你現在是愛心捐獻,你就不應該有強制性的附加條件,但是這種強制是否有必要呢,我們先不説調查的結果,我們來讓大家回憶一個人物,這個人物是2005年的感動中國人物,她叫叢飛,叢飛是一個歌手,每場的出場費真不老少,但是他本身居然會非常的貧困,他只有一身演出服,他身患絕症的時候甚至沒有錢去醫治,但是在他一生當中他曾經捐出過300多萬塊錢,去資助178位貧困的學生,但是在這些資助的學生當中有一些人連基本的感恩都沒有做到。

  2005年5月叢飛被確診為胃癌晚期,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無法進行手術,並病重的叢飛最惦記的還是他資助的那178個貧困山區的孩子。

  叢飛:我好了第一件事就是去山裏看我的孩子們,從進醫院就牽掛這件事。

  叢飛捐助貧困孩子是從1994年的一次慈善義演開始的,在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裏他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演出收入都捐了出去。在身患重病之後,他甚至還四處借錢資助這些孩子讀書,雖然家人不理解,很多人還説他傻,但讓叢飛感到傷心的卻不是這些。

  徐華(深圳特區報記者):在他陷入這種困境的時候,他資助的一些大學生已經大學畢業,已經有很高的經濟收入的情況下,沒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2005年3月開學以後,由於身患重病,負債纍纍,叢飛沒有像往年一樣寄錢出去,有的家長竟打來電話責問他,你不是説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只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邢丹(叢飛的妻子):有一些很苦的東西只能自己咽到肚子裏吧。

  歌詞:只要你快樂,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圓上好夢,我就不辛苦。

  叢飛生前曾經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他説“如果我能有機會對中國的大學生説兩句話的話,我想跟他們談談理想,希望他們在學習的時候能記住輔助他們的老師、父母、親朋,不會感恩的人就不知道如何回報社會”。

  看完了這個事例之後,我們再看看這回調查的結果

  你贊成強制性地讓那些接受捐助的大學生去回報社會嗎?

  贊同,能夠防止有的人不知感恩圖報 73%

  不需要,關鍵靠自覺 24%

  説不清 3%

  你看還是大多數的人贊成這種強制的行為,但是你把這個事再往深入想一步,即便是強制的話,它有多大的強制力呢,一個公司發佈的這樣一個強制命令,它畢竟不具備任何的行政的執行力和法律的執行力,我們再往深了想,與其要求人們在道德上有這種感恩圖報的這種境界,你不如在資助的方式上是否能來個轉變,我們來看一下目前我們針對貧困的大學生有多少種資助的方法?獎,獎學金,貸,助學貸款,助就是勤工儉學,提供助學的機會,補,直接給予補助,減,減免學費,捐就是社會各界的捐款,我們看一下其實這四種方式,獎、補、減、捐它全部都是直接的給錢,只有這兩種方式,一個靠你日後來還款,一個你現在來找一份工作資助自己的學習,這是靠自己的,看來還是直接給錢是一個大多數,但是我們諮詢了專家,專家告訴我們説國外的情況恰恰相反。

  楊團(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上應該説他們的做法其實大部分是勤工儉學,貸款也有一部分,幾乎所有的大學生,不管你是家裏有錢的,還是沒錢的,在你上學期間都去做勤工儉學,這個勤工儉學有的是掙一點自己的零花錢,有的實際上就是掙學費和生活費。所以幾乎在學校附近的一些餐館、醫院、社區、公共社區都可以看到勤工儉學大學生的身影。而在中國我們現在的問題實際上是在這兩個渠道上都有國家包辦之嫌,而不是真正是由社會提供,而且是大學生主動自願去做的,所以我是以為在中國的大學生的助學方面,我們需要在觀念上實行轉變。

  一個考上了大學的學生卻沒有錢去上大學,這件事情的確值得讓人同情。但是這樣的貧困大學生他畢竟跟一個貧困的希望小學的學生不一樣,跟一個身患絕症沒有錢醫治的人不一樣,他存在着自我的救濟途徑,首先你是大學生,是成年人,其次你是有未來的人,所以我希望貧困的大學生能夠更多的去考慮用助學貸款的方式,或者用勤工儉學的方式來改善未來的命運。

責編:扈航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