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香港基本法 跨越回歸前最大危機

 

CCTV.com  2008年10月08日 16: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京報  

  1990年4月4日,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5年前的同一天,英國女王在香港歸還中國法案上簽字。

  1984年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英國經過多年談判後,簽署《聯合聲明》,解決了香港主權歸屬問題。其中《聲明》第三段第12條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以基本法確立香港為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保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

  從歷史的恥辱中尋找尊嚴

  我們共産黨人將如何面對一個資本主義社會?

  這是改革開放之初,面對回收香港的中英聯合談判,幾乎所有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都會提出的問題。而在那個時候,大多數香港人都不知道,一個回歸之後的香港,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在世界的東方。當我們在重讀改革開放30年這本大書的時候,香港回歸無疑是一個不應回避且無法回避的關鍵歷史命題。

  從歷史意義上説,1997年意味著一個屈辱時代的結束。收回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勝利。這一點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和魄力,至今毋庸置疑。而從現實意義上説,改革開放30年中,關於香港問題的決策可圈可點,收回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香港基本法實施11年,也是香港真正融入中華民族,逐漸探索自身的新定位,並且開始發揮作用的11年。當中國內地和香港之間,從文化到經濟、再到政治進行坦誠交流的時候,彼此之間的融合代表了我們真正從經濟、文化甚至社會心理上收回香港,將香港市民視為同胞的一個過程。甚至在經歷1997年金融危機的歷史關口,兩地民眾都相互支持、共渡難關。

  為了這個過程,我們這個民族在不斷學習妥協,學會聽取各個階層的聲音,從而也認識了中國現代化之後,社會分層的多樣性;了解了在階級與階級之間,其實除了對抗之外,有更多的管理方法和融合手段。收回香港的主權、讓香港民眾成為主人翁,這是一個主權國家徹底與歷史屈辱切割的魄力;而傾聽香港的民意,給香港更多的扶持政策,其實是在試水中央政府的決策智慧和寬容程度。

  實際上,香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其本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結構都與內地大相迥異。一方面,香港的許多命題在回歸之後還在繼續,包括香港普選在內的各種政治體制的討論,其實也代表了一種政治的多元尊重和理性決策;另一方面,香港在現代化進程中,也走在了不少內地城市的前面。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我們仍然將香港的經濟活力,視為大陸經濟載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

  因此,我們總結香港回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我們不僅僅是在對一國兩制做實踐性的探索,更是在對支撐改革的一種開放觀念和學習精神做總結,為一種民族多元共生,尊重彼此選擇的政治理性做總結。這種開放和理性,源自我們這個民族崛起的自信,也源自執政者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否則我們不可能如此坦然地面對一個曾經在教科書中“萬惡”許多年的社會形態。

  香港曾經是一個歷史的屈辱。

  當年清廷被迫割地求和的民族恥辱,在進入改革開放之後一雪了之。這當然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但是要想找回整個民族的尊嚴,不僅僅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方式收回了香港,更取決於香港的長期繁榮和進步,以及它給中國內地、兩岸三地提供的標本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説,香港的未來對於整個中國來説,要更加重要。

  □周慶安(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溫故知新

  香港

  □艾青

  像捅開了一個螞蟻窩

  一派繁忙緊張的景象

  眾多的高層建築

  重重疊疊地矗立著

  好像有爐火在烤灼

  炎熱得喘不過氣

  好像攪拌機在操作

  喧鬧得令人不安

  擁擠得出奇!

  但是

  在房子與房子的空隙處

  可以看見群山

  陽光照耀著山上的房子

  上空飛架著橋梁

  穿越雲間的電纜

  把遊客送上太平山

  而尋找歡樂的人們

  熙熙攘攘在海洋公園

  這兒原是一片海灘

  有月光下的幽靜

  漁民的小船

  停泊在蘆葦叢裏

  忽然被選中了

  成了進攻的堡壘

  於是,像奇跡似的

  出現了這個奇異的城市

  以“自由”為號召

  一切敢於冒險的

  偷渡、泅泳而來

  為金錢而疲於奔命

  商業城市

  股票市場

  像凝聚一攤污血

  凝聚在這個小島上

  你所處的時代

  你的地理位置

  以及你的奢取豪奪

  帶給你炫人耳目的繁榮

  雙層的電車

  巴士、大卡車、出租汽車

  衝鋒陷陣的摩托車

  拉長了汽笛飛馳而過的警車

  使得千千萬萬人提心吊膽

  呼吸在車輛的夾縫裏

  夜晚,霓虹燈的廣告

  燃燒著競爭與投機

  夜總會和遊樂場

  蒸發著肉的氣息

  音樂和舞蹈

  瀰漫著情慾……

  在這貧困的人間

  擺開豐盛的宴席

  而你並沒有終止———

  為了爭奪每一立方的空間

  無限地向空中升高

  為了誇耀自己的財富

  把慾望伸向海底

  然而,我要讚美的

  光芒四射的

  花一般的港灣

  幾百萬同胞生活在這裡

  工作和奮鬥在這裡

  你是祖國進出口的孔道

  你是貨物交流的場所

  你是友好往來的紐帶

  你是走向五洲四海的橋梁

  多少年來,你為祖國

  創造了難以估量的財富

  (1980年8月25日初稿1981年2月21日修改)

  ———摘編自1981年3月28日第5版

  鏈結:《世界船王包玉剛傳》記載,1981年5月12日,在與父親包兆龍進京會見鄧小平的前夕,包玉剛在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發表了一次講話,席間曾引用起艾青詩作《香港》,表達對香港前途的樂觀。後來,包玉剛為了香港順利回歸做了大量工作。有評論認為,包玉剛在判斷時局和香港前景時,艾青的詩起了重要作用。

  一日三十年4月4日

  ●1983年北京南南會議召開,來自26個國家的100名政治家、著名學者出席。

  ●1985年英國女王簽署將香港歸還中國法案。

  ●1987年著名電影藝術家司徒慧敏逝世,享年77歲。

  ●1990年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1年遺傳學家李汝棋逝世,享年97歲。

  那時流行

  錄像廳

  流行時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流行指數:★★★★☆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以錄像帶的方式傳入內地。一時之間,錄像廳在各地城市遍地開花,港産武打片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經常光顧。

  碟片取代錄像帶後,錄像廳達到輝煌的巔峰,並充斥在高校周邊,看錄像成為大學生尤其是男生的業餘必修課。片中的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等成為無數年輕人的偶像。同時,錄像廳又被人斥為盜版、媚俗、兇殺、色情的溫床,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通宵放映曾衍生出錄像廳另一功能———住宿。常有住不起旅店的人來“看”夜場,因為花三五塊錢就能在錄像廳睡到天亮,比住店便宜多了,雖然吵了點兒。

  上世紀90年代後期,VCD碟機逐漸在家庭中普及,錄像廳生意日漸慘澹,走向沒落,其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罪狀被網吧一一接去。

責編:李二慶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