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技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共享科學:公眾真的很難理解科學嗎?

CCTV.com  2007年09月07日 17:51  來源:  

  中國對公眾科學素養全國性調查共進行五次。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98%,比1996年的0.2%和2001年的1.4%有較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且,與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化相比,這一數字的增長也是相對緩慢的。

  中國公眾真的很難理解科學嗎?還是我們的科普工作有欠缺?8月28日—30日,在主題為“中國公民科學素養測評體系與科學傳播戰略研究”的第307次香山科學會議上,40多位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研討。

  “科學也能如此深入人心”

  不久前的一次乘坐出租車經歷,讓中科院數學所的林群院士受到了很大震動。

  為了參加一次學術會議,已經退休的林群,一大早出門打了一輛出租車。司機很健談,熱情地詢問老爺子是做什麼工作的,要大清早趕著出門。當他知道林先生是研究數學的,立時蹦出了一句話:“哦,0.618!”

  “你知道?”林先生很吃驚。

  “華羅庚的《優選法》嘛!”司機笑著説:“我只知道這麼多。”

  這件事引發了林群的許多思考,在香山會議上講起來依然有頗多感概:“其實用通俗的、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講解科學問題,既表現了講話人的學術水平,也表明了他的做人素養——對聽眾的尊重。”

  不少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的科研工作者不擅于、也不屑于做科普,既有政策制定的問題,也有觀念意識的問題。對於改變觀念,應該在科技界大力提倡。專家觀點:

  林群(中科院數學所院士):科學也能如此深入人心!現在看,影響最大的數學普及著作應該算是《優選法》了。總有人問數學家,你們能不能用一兩句話就讓我弄懂數學問題?華羅庚先生和吳文俊先生就有這個本事。現在的學者很少能做到。在一些研究課題立項評估會上,評審專家要求申報人用一兩句話解釋題目,很少有人能做到。

  “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基礎在校園”

  在剛剛結束的上一個學期裏,北京第四中學的科學教師趙麗娟老師有了不少成就感——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究式教學,她與初中二年級的同學們一起,製作了一組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的科普展板,並通過幻燈片的形式為其他同學和老師做了演示,效果非常好。

  應該説,這樣一個題目雖然是目前的熱點,但諸如“歷史上的氣候是怎樣的?”“既然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是自然規律,我們為什麼還要阻止地球變暖?”等問題,對於12、13歲的孩子來説還是有很大難度的。但通過老師指導,和孩子極富創造性的查詢、探究,竟也完成的漂漂亮亮。趙老師説,這都有賴於王綬?先生倡導的“校園科普活動”。

  近些年,有不少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在科普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而且在為孩子和公眾進行科普教育的行列中,大科學家往往是排頭兵。專家觀點:

  王綬?(天文學家、國家天文臺院士):人的科學素質屬一種修養。基本的表現是具有尊重科學的習慣、理解科學的能力和關心科學的感情。這種素質的培養要普及到全民,處於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最適合進行這樣的教育。為此我們與北京市的部分學校合作,設計了在初中二年級實施為期一學年的“校園科普活動”的試驗,目前這一活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並在進一步磨合與推廣。

  “科學素質教育”首先應在學校裏進行,這可以為學生們打下能夠自覺地親近科學、尊重科學、理解科學(甚至於能夠習慣地使用科學)的基礎。這單單靠科學課程是不夠的,課程儘管可以採取各種重試驗、重探究、重啟發、重興趣的教學方法,但會受到循序漸進的學習內容和應試要求的制約。修養的形成需要的是陶冶、是參與、是一種日濡月染的氣氛。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而且城鄉差別懸殊。加速縮小這種差距,需要群策群力。

  “科學教育缺失導致公民科學素養低下”

  激光通過匯聚聲波工作(錯)

  父親基因決定孩子的性別(對)

  所有的放射性都是人為的(錯)

  地球中心非常熱(對)

  宇宙産生於大爆炸(對)

  抗菌素既能殺死病毒也能殺死病菌(錯)

  電子比原子小(對)

  地球圍繞太陽轉還是太陽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

  人類從早期動物進化而來(對)

  我們生活的陸地數百萬年來一直在漂移而且未來將繼續漂移(對)

  ……

  這是一組國際上通用的測試公眾對科學觀點理解程度的題目。仔細琢磨,如果是一個完整接受了學校教育的人,大部分題目都能回答正確。然而,我國的測評結果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專家認為,正是今日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和學校科學教育的嚴重缺失導致了我國公民科學素養低,並越來越制約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目前,科學教育師源性障礙嚴重制約了科學教育的實施。

  長期以來我國師範教育止于培養中小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師資,師範院校既沒有開設科學教育專業,更沒有對在職教師進行科學素質培訓。近幾年來,雖然全國已有50多所師範院校開設了科學教育專業,但卻開不出培養合格中小學科學教師的課程。

  近十幾年來,教師的學歷、能力培訓、科學素質、科研能力問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學教師科學素質普遍低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嚴重匱乏,是導致我國科學教育嚴重落後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科學界、教育界都應該高度重視。專家觀點:

  畢誠(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現在所謂的“素質教育”沒有科學價值或科學價值微不足道。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成人職業教育,實際上幾乎處於現代科學教育體系之外。

  我國的科學素質概念極其模糊,不被國家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過程、教育評估體系所明確,也就不可能被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實踐範疇,因此科學素質始終未能作為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學校教育追求“學校化”而非“社會化”,追求“知識化”而非“能力化”。(記者 遊雪晴)

  ■新聞緣起

  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系與科學傳播戰略研究”為主題的第307次香山科學會議8月28日—30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郭傳傑研究員、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林群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湯書昆教授、安徽省科協周建強教授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到會的多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學者將圍繞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科學傳播戰略定位與實施方案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以期形成一些符合中國特殊國情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框架,儘快推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的全面提升。

  ■相關新聞

  我國缺乏合理的科學素質測評體系

  2003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98%,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國1995年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2%,歐盟1992年的比例為5%,加拿大1989年的比例為4%,日本1991年的比例為3%。

  長期從事科普研究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李大光研究員認為,這與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系有缺陷有關。目前在歐盟和美國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測度指標體系、測度所採用的問題以及指標之間的關係與我們國家的語境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採用西方國家素養指標測試題,我們被排在無法比較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從1992年至今進行了5次調查,其調查結果和數據沒有被採用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的原因。

  我們辛辛苦苦進行了這麼多年的調查,其數據不僅不能得到國際關注?我們在提高公眾的科學意識和素養的時候主要應該考慮什麼呢?是否應該根據我國的具體社會形態考慮適合中國公眾科學素養的維度和調查和研究的方法呢?對於這一課題,目前尚未有較為一致的結論。

責編:李星池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