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手“貓王”艾爾維斯 普萊斯利只活了46歲
本報綜合報道 在流行樂壇,很多歌星,特別是搖滾歌手“英年早逝”的現象非常普遍,如著名歌手“貓王”艾爾維斯 普萊斯利只活了46歲。這麼多流行音樂明星過早去世,難道僅僅是巧合?4日英國科學家發佈了一項研究結果稱,流行歌星確實是一項“危險的職業”,他們早逝的比例比普通人高兩倍。
調查1064名歌星
這項研究是由英國利物浦約翰 摩爾大學“公共衛生中心”的科學家完成的,這些科研人員在對美國和歐洲的1064名搖滾歌星和流行歌手進行跟蹤研究後發現,跟同齡的普通人相比,這些歌星早死的比例要高出兩倍。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研究》上。
這1064位歌星是從2000年出版發行的唱片集《歷代千名歌手》中選出來的,其中包括搖滾、朋克、説唱、節奏布魯斯、電子音樂等不同領域的著名歌星,同時研究人員還選出1064名歐美地區的普通人作為參照研究對象。
在1064名歌星中,有100人已經死亡,其中包括著名歌手“貓王”艾爾維斯 普萊斯利(46歲,死於1977年,死因心臟病)、大門樂隊主唱吉姆 莫裏森(27歲,死於1971年,死在浴缸裏,沒有進行屍檢,死因不明)、涅?樂隊主唱科特 寇班(27歲,死於1994年,吸毒後開槍自殺)和黑人搖滾歌星吉米 亨德里克斯(28歲,死於1970年,死因吸毒過量)。以上幾位歌星都是美國搖滾音樂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但大都因為不良生活習慣而英年早逝。
在已去世的這100位歌星裏,美國歌星的平均年齡為42歲,而歐洲歌星的平均年齡只有35歲。研究發現,這100人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有長期服用毒品或者過量飲酒的習慣。馬克 貝裏斯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他表示,很多流行歌星為他們的不良生活習慣付出了代價,其中包括濫用毒品和酗酒。
成名後5年內最危險
研究指出,明星們成名後的前5年是最危險的時間段,這一期間歌星早逝的比例比參照對象高出三倍。此外,在成名後25年之內,明星們早逝的幾率都比較高。
但是,研究者也發現了另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爺爺級”搖滾明星仍然活躍在舞臺上,他們包括前甲殼蟲樂隊成員保羅 麥卡特尼、美國鄉村音樂傳奇人物威利 尼爾森、滾石樂隊以及有搖滾詩人之稱的鮑勃 迪倫,這些老歌星們都已經超過60歲,尼爾森今年已經74歲,但他們仍保持著旺盛的精力,經常舉行現場演唱會。
高死亡率是“藝術家人格”的副産品
本報綜合報道 英國記者約翰 阿茲伍德是搖滾音樂方面的專家,他認為,“流行歌星過的是一種燒錢的生活。為了獲得大眾的認可,他們不得不選擇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實19世紀的拜倫、雪萊等人也一樣,這些大藝術家在當時也過著一種邊緣生活。”拜倫和雪萊都是英國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們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類似於今天的搖滾歌星,兩人也都英年早逝,拜倫去世的時候36歲,而雪萊只活了30歲。
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的蒂姆 威廉斯博士是研究上癮問題的精神病學專家,他認為高死亡率是“藝術家人格”的副産品之一。
貝裏斯研究報告的最後結論是,長期為盛名所累、令人精疲力竭的舞臺演出、媒體的聚焦讓明星們産生了極大的壓力,壓力又使明星們容易沉迷于毒品和酒精。
貝裏斯還提醒流行音樂産業界應該關注這一現象,其實過著“眾星捧月”般生活的大明星們,也是“弱勢群體”。不過倫敦國王學院的醫學專家弗朗西斯 基尼認為,音樂明星死亡率高的現象有可能逐漸得到緩解,“因為現代人對毒品和酗酒的認識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要深刻很多,三十年前明星可能以吸毒為榮,但現在沒人會這樣做了。”
責編:李星池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