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直通香港):
提起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推進,香港回歸十年以來,在這方面,可以説是“不遺餘力”。比如在香港城市大學,1996年校方就開始策劃中國文化課程,1997年大學教務委員會批准這個方案,從此以後,凡就讀于香港城市大學的學生,無論什麼科系,都要修滿6個學分的中國文化課程。
其實,不光是對於傳統文化,回歸十年,香港整個文化層面的回歸也是“與時俱進”的,《國際先驅導報》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香港文化回歸“與時俱進”:流行語凸顯文化認同》文章是這樣説的——今天的內地人都記得80年代流行于內地的許多詞語其實來自香港,80年代的內地人第一次從港片裏學會了感嘆“哇塞”,學會了戴上墨鏡“裝酷”;一言不合就要“擺平”你,或者是要跟你“單挑”。至於酒吧起名叫“蘭桂坊”、“銅鑼灣”更是正常的事情。這種情況今天已經發生了變化。香港文化評論家們常常用內地的流行語來評價香港的事情。從政治流行語上來看,“與時俱進”,“和諧社會”這些詞彙已經成為了香港報章的常用語。“楊利偉”則成為了孩子們的流行語。2004年,楊利偉訪問香港的時候,在孩子們中間引起了轟動,許多孩子都在香港媒體的採訪中表示,要成為香港第一個“楊利偉”。
“海歸”這個詞本來也不應該在香港流行起來。因為香港擁有海外學歷者的比例遠遠高於內地,海外留學對於香港人來説,本是一件十分尋常的事情。但是隨著如今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到內地求職,兩地人員往來越加頻繁。這個時候香港人經常説的是“In”——進入內地工作,而不是“Out”——去海外。因為畢竟在內地出現了更好的就業環境和更多的機遇。同時出現的還有CEPA這個詞。
“大款”“活雷鋒”“傻冒”則成為了香港人與人調笑時的常用詞。有許多年輕人既會唱哈狗幫的Rap,也會唱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比起10多年前香港都是本土歌星和台灣歌星的天下,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韓紅、雪村等內地知名的歌星都曾經在香港舉辦過演出,內地流行的歌,也自然地唱到了香江。
《國際先驅導報》評論説,這些詞語的背後,是文化向心力的趨同。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