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眼睛也能畫出各種類型汽車的油路、電路及重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圖;聽聽發動機的聲音,就能準確判斷故障出在哪兒;有些駕齡10多年的老士官調試不好的車輛,他不到幾分鐘時間就能“搞定”。他,就是中國第五批赴蘇丹維和醫療隊司機王志遠。入伍5年,王志遠先後兩次赴蘇丹執行維和任務,憑藉在檢修車輛方面的過硬業務,多次被中國赴蘇丹維和部隊評為“維和之星”。
3年前,王志遠第一次參加維和。一次,他同其他國家的維和隊員共同執行任務途中,一台肯尼亞維和部隊的車輛出現故障,他和同行的幾個司機查了半天也沒找出故障所在,最後只好到數十公里外請來當地的維修人員,不僅花了不少錢,還耽誤了時間。這一經歷讓王志遠暗下決心,一定要在車輛檢修方面練就過硬本領。接下來,他刻苦學習汽修理論,把車輛構造圖、配件名稱、常見故障排除等知識做成卡片,隨身攜帶學習。為儘快提高維修技能,他常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保養一身油,一個個零件反復拆裝,一種種聲音反復辨聽,摸索出了“聽、看、摸、試”故障排除法,成為一名車輛維修的“高手”。
蘇丹維和任務區常年高溫,許多地方都是沙漠,載重運輸車輛發生故障的概率要比國內高出許多,特別是發動機“燒瓦”故障,一旦出現,駕駛員就要被困在途中。有一次,印度維和部隊的一台運輸車就因發動機“燒瓦”動彈不了,幾個駕駛員搗鼓了半天也沒有修好。執行任務路過的王志遠看到後,停下車來施以援手,一搖一敲一聽音,斷定故障是發動機五、六缸“燒瓦”所致。在沒有配件的情況下,王志遠採取堵塞其油路、拆除這兩缸活塞的曲軸連桿等方法,修好了這臺車。在沙漠中拆卸故障輪胎,是令UN城的司機們頗為頭疼的一件事情,因為用普通的千斤頂根本無法在柔軟的沙漠地表裏頂起10噸左右的汽車載重。王志遠動起了心思,在千斤頂底座上焊接了一塊鐵板,以加大受力面積,然後在千斤頂的撬杠上做了個伸縮自如的套筒——這一發明被官兵們譽為“沙漠輪胎起拔器”。一次,在西加扎勒河畔的取水點,蘇丹當地一台民用拉水車因故障拋錨,邊上的幾名司機也是有心無力,幫不上忙。剛好趕到河邊拉水的王志遠看到這種情況後,從車上拿出了“沙漠輪胎起拔器”,將車體抬升起來,然後貓在狹窄的車底下,不到半小時就把故障排除了。這下子,不少前來拉水的多國“藍盔”司機都對王志遠豎起了大拇指。
王志遠的革新創造,再加上兩次維和的經歷,使他在UN城內小有名氣。巴基斯坦維和部隊有臺“趴窩”了近一年的車輛,修車技師多次會診也未找出“癥結”所在。最後,他們慕名來到中國維和部隊找到了王志遠。王志遠去了反復卸裝試驗10多次,斷定是液壓缸出了問題。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配件,王志遠就讓人找來一根鋼管,一番鑽、銑、磨之後,製成了液壓缸配件,使這臺“老病號”重新恢復了活力。從此,王志遠“鐵騎神醫”的美譽在UN城傳了開來。
責編:王騰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