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軍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遠征軍真相:所配德制裝備不適合叢林戰

 

CCTV.com  2009年04月29日 09:2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千龍網  

  有消息爆出最近熱播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中,對駐印遠征軍完全是歪曲的、誹謗的,影響極壞。這支遠征軍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又有過怎樣的坎坷經歷?本刊記者近日對雲南騰衝的部分專家學者以及倖存的遠征軍老兵進行了電話採訪,通過他們的講述來還原中國遠征軍的一段歷史真相。

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保衛滇緬公路的遠征軍

  1939年冬,日軍佔據南寧,妄圖切斷我國通往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又把目標鎖定在英國的殖民地緬甸。為此,中英兩國于1941年12月23日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聯手抵抗日軍對緬甸的侵略。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遠征軍成立了。”畢世銑,中國遠征軍研究專家、原雲南騰衝國殤墓園管理所所長,多年來一直從事遠征軍的研究。畢世銑經過查閱資料發現,當年的遠征軍是從全國各地抽調而來,其中還有不少是山東人闖關東的後裔。

  “這支遠征軍在歷史上有著很特殊的地位,這是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後第一次出國作戰,同時也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説起中國遠征軍,畢世銑顯得非常從容。最初,遠征軍的目的是保衛滇緬公路,由於當時國內的工業基礎差,急需大量的物資援助,滇緬公路就成了中國抗戰的輸血管,將物資從緬甸等地區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國內。

  西安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對張學良心存芥蒂,所以從東北調了一批原隸屬於東北軍的軍人前往緬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遼寧人,其餘則以吉林人和黑龍江人為主,還有一些南方人。畢世銑説,當時中國遠征軍第53軍就是一支以東北軍為主組建的部隊。

  “這支遼寧軍的一個特點,就是年紀偏大,但作戰經驗豐富。”相關資料顯示,當時53軍中遼寧士兵的年齡大部分在25歲至30歲之間,有著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以53軍軍長周福成(一説周福臣)為例,他就參與過西安事變、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是位久經沙場的老將。

  1944年,中國遠征軍進入反攻階段。53軍原本作為後備隊伍守在怒江東岸,不料先頭部隊因為指揮失誤被日軍打敗,日軍趁機欲渡怒江,此時53軍迎頭而上,由後備軍變成主力攻擊軍,向敵方發起了攻擊,最終擊潰了日軍。

  久經戰火洗禮的遠征軍

  1942年年初,日軍進攻緬甸,其合理的戰術使英軍一敗再敗,無奈之下只能請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畢世銑説: “不是説炮灰團嗎?其實當時遠征軍入緬就是給英軍做了擋箭牌。”據資料顯示,這支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可謂一波三折,最初由於英軍高估自己,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而且擔心中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會影響自己的統治,因此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導致遠征軍滯留在滇緬邊境。

  在戰爭中,由於英方堅持先歐後亞的策略,因此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此時中國遠征軍的作戰任務也由“保衛緬甸”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

  雖然作戰任務改變,但是中國遠征軍並沒有怨言,恰恰相反,在進入緬甸後,中國遠征軍接連打了幾場讓英國人交口稱讚的漂亮仗。“比如説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這些勝仗不但鼓舞了我軍士氣,也在外國人面前樹立起了中國軍人的威風。”畢世銑説。

  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在第一次入緬作戰結束後,日軍傷亡近4500人,英軍傷亡1萬餘人,而中國遠征軍則損失了5萬餘人。“其中大部分人是戰死在胡康河谷。”位於緬北的胡康河谷,在緬語中有“魔鬼居住地”的意思,方圓數百里無人居住,被稱為“野人山”。1941年,在掩護英軍撤退的過程中,中國遠征軍第5軍曾誤入這塊禁區,損失慘重,遺屍無數。後來在1943年的緬北會戰中,中國遠征軍奪下了胡康河谷,但是擔任主攻的新38師在胡康河谷見到最多的,就是第 5軍將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圍著槍架而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