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國集團金融峰會1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對於這次峰會,有人稱其為催生新一代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沃土;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次無疾而終的會議的翻版。
在全球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面臨洗牌的時代,各國帶著自己的利益和訴求前來,試圖重造一座“通天塔”。但這場各懷心思的大聚會要如何才能變成同心同德的“大聯歡”?從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到佈雷頓森林體系出臺,我們走了15年,那麼從這一次峰會到新的體系出臺,又該走多遠?
1944年的夏天,二戰的硝煙依然瀰漫在歐洲大陸上,遠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佈雷頓森林卻迎來了一群聲名顯赫的貴客。他們中有各個國家的元首、政客、當時最頂級的經濟學家、觀察家和記者。諾曼底登陸結束不久,他們就統統將戰爭拋在腦後,趕到這個遠離塵囂的地方。
一位記者這樣形容佈雷頓森林:“這裡群山環繞,是一座出自上帝之手的寧靜而舒服的園林。”但這群語言不通的大人物聚集在華盛頓酒店,把這裡變成了一個“瘋人院”———他們用各種語言通宵爭吵、面紅耳赤,舉著各種文件激動地走來走去,討價還價。
二十多天艱苦卓絕的談判後,一紙《佈雷頓森林協議》最終出臺,成就了世界上第一個全球性的金融貨幣體制協議,這就是之後主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30多年的“佈雷頓森林體系”,該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這個體系也被與會者喻為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通天塔”。
時過境遷,儘管佈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瓦解,但這個體系的“陰魂”依然遊蕩在世界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2008年,當新一輪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並爆發出一場比上個世紀20年代更嚴重的危機時,各國再次坐不住了。
60多年後,在談到如何解決這次金融危機時,參與討論的仍然是那群語言不通,訴求各異的大人物。
法國人試圖控制住脫韁的全球資本主義,建立新的金融監管秩序;英國人起初想要建立一個新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接著,他們又希望看到一個更加強大的IMF;以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這四個“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也希望借這個機會增加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話語權;而“肇事者”美國似乎熱情不高,對於這個野心勃勃地試圖剝奪其金融霸主地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Ⅱ”毫無興趣。
歷史何其相似,現實似乎又輪迴到了1944年的夏天。各國代表團各懷心事,聚首華盛頓。
- 資料
佈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佈雷頓森林召開有4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後決議書”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為“佈雷頓森林協定”。
佈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挂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挂鉤。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
從5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經濟衰退,各國紛紛拋出美元,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氾濫的美元,這標誌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系終於完全崩潰。
責編:馮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