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病纏身的國際貨幣體系
現有危及國際貨幣體系生存的問題有三個:第一,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有對世界發行貨幣的權利,卻沒有從全局利益出發的約束。貨幣發行國只顧自己的利益,根據自己的好惡來行使其貨幣發行權;第二,當歐元迅速擴張的時候,世界貨幣體系進入了一個“美元、歐元兩大貨幣分享統治權”、“英鎊、日元兩大次主要貨幣享受主要儲備貨幣利益”,印度、俄羅斯等國爭相將自己的貨幣推向“國際儲備貨幣”以獲得發行國際貨幣的利益的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實際上正在進入“無政府狀態”。本位貨幣的雙重化和儲備貨幣的多元化與維持國際貨幣的基本功能—價值標準—所要求的貨幣統一性相衝突,這種貨幣多元化、發行無約束,各國根據自己利益各行其是的“無政府”貨幣體系比美國一國提供國際流動性,其他國家跟隨的情況更不穩定;第三、非本位貨幣特別是其中的非儲備貨幣居於從屬地位,其國內經濟受到外來因素影響越來越大,且任何危機總是躲不過去。1997年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金融危機正在向新興市場國家蔓延,他們多數是“無辜受害”,應考慮現有貨幣體系對弱勢國家的保護機制。
認清歐美博弈的利益基礎
了解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和集團的影響深度,了解他們的利益所在,是從客觀上認清國際貨幣體系可能進行的改進及其路徑的基礎。
1.美國:等待全世界的“金援”
美元一直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具有霸主的地位,也正是美國長期濫用美元國際霸主地位的做法將美國送進了金融危機。但歐元的出現動搖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此次金融危機的迅速深化將美國逼到需要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商量如何聯手應對金融危機以及尋求外援的地步。雖然各國都同意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善,但美國、歐洲和其他國家的利益所在卻完全不同,不管其方案多麼複雜難懂,看明白了各國利益所在,對其方案大致方向的判斷就不會錯。
美國金融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長期失衡,因此其調整有兩個內容:一是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要“消腫”,也就是通過銀行和金融機構倒閉、以及資産貶值使得虛擬財富大量削減;二是重建其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前者決定著金融危機持續的深度和時間,後者決定著美國在金融危機過後的經濟調整方向以及經歷衰退的時間長度。
(1) 美國進一步“消腫”的規模
第一,房價持續下跌尚未止步。普遍估計美國平均房價還有10%-15%左右的下跌空間,房價繼續下跌意味著抵押貸款的違約率還要上升,甚至優質抵押債券也會受到波及;第二,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普遍認為這是次貸之後的另一顆重磅炸彈,目前美國信用卡貸款約為9700億美元;第三,美國5.3萬億美元的企業債的違約率正在上升。2007年初這個違約率是1.4%,現在已經躍升幾乎一倍至2.7%;第四,信用違約掉期(55萬億美元)以及利率掉期(240萬億美元)等衍生品市場的潛在威脅在增加。估計美國資産進一步縮水的高峰期是2008年底到2009年初,我們認為至少未來6個月內美國的金融市場還會面臨一個又一個的考驗。全美7500家中小型銀行以及一些金融機構必然有一些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破産。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數據,美國有倒閉風險的金融機構已經達到235家。
(2) 低息政策逼使貨幣政策接近”流動性陷阱“
美聯儲救市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降息,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已經從5.25%持續下調,目前已經降到了1%。下調空間越來越小,這意味著美國救市的市場手段已經用盡,只有依靠非市場調節手段來救市了。凱恩斯早就説過,在利息不斷降低的過程中,人們持有現金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利息越低,向下調整的餘地越小,人們對現金的持有慾望接近無限大,整個經濟掉入“流動性陷阱”。人們獲得資金更困難,信用會緊縮,危機還會持續加深。美國目前正在向”流動性陷阱“邊緣接近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了。
(3) 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將引起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和境內外美元資産迅速擴張
美國救市所需7000億-8100億美元資金的來源主要是通過境外借債,這將引起美國財政赤字進一步上升。2007年美國財政赤字已經達到5000億美元,估計明年上升至1萬億美元以上已經是板上釘釘了,這將引起美國經常項目逆差進一步增加。2007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已經達到7310億美元,估計2008年美國財政赤字會導致經常項目逆差規模更大,接近1萬億-1.5萬億美元,這就是説美國對外發行的債券還要進一步加大,刺激美國的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進一步膨脹。金融危機本來是讓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等金融資産“減記和消腫”,但現在美國的救市措施卻在進一步加劇美國境內外金融資産的膨脹,特別是境外金融資産的膨脹,這顯然是飲鴆止渴。
(4) 美國對國際金融峰會的期待以及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要利益所在
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防止美國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深化,並維持美元國際本位貨幣地位的延續。第一,美國在9月到10月末的一段時間,恐慌心理蔓延,措施出盡,對外援的渴望十分強烈。現在雖然不如兩個月前那樣恐慌,但希望得到外援支持仍然是美國對此次國際金融峰會的一個重要期待;第二,國際貨幣經濟組織是美國和歐洲利益的維護者,金融危機可能會使得該組織獲得全球金融活動監管的重要職能,鞏固和提高美國在其中的主導權必然是其所謀的一個重要利益。
2.歐洲:問題比美國更嚴重
歐洲在危機中的情況更糟,大致概括如下:
(1)歐元債券發行量正以比美元還快的速度膨脹。歐元在1999年開始實行時,在全球官方外匯總儲備中佔比不到19%,現在已經擴張到26.99%;且截至2007年,歐元未到期國際債券佔世界國際債券的49%,歐元金融資産氾濫的速度大大超出美元,且規模也不遜於美國。
(2)歐洲的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業參差不齊,許多國家的金融業抗風險能力弱于美國。統計數據表明歐洲一些銀行的杠桿比例比美國還要高,導致歐洲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損失堪比美國。例如,不久前倒閉的雷曼兄弟發行的債券居然有一半是歐洲金融機構買走的,雷曼6000億美元的壞賬,歐洲人承擔了一半。
(3)歐洲整體經濟比美國弱,且由多個經濟體組成,經濟體之間聯絡緊密相互影響不亞於美國的各個州之間的影響,但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協調性和反應敏感度遠比美國國內的整體性要差。於是,第一,歐洲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利益摩擦不斷,直接影響歐洲經濟的一體化,歐元在歐洲維持“貨幣統一性”比美國困難;第二,歐元區有5個國家GDP佔比較大,任何一個出問題都會波及整個歐元區和歐洲。整個歐元區經濟佔世界GDP的比重在25%左右,德國佔世界GDP的比例大約在6%左右,法國佔比在4.6%,意大利3.8%,西班牙2.6%,荷蘭1.4%,這5個國家任何一個都有足以影響整個歐元區和歐洲的力量。
(4)歐洲也在迅速滑向美國的經濟運行方式。歐元區中諸如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等基本上都是依靠金融服務、地産和旅遊等虛擬經濟行業或靠近虛擬經濟的其他服務業維持經濟運行。其中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其GDP佔世界0.45%)從歐元誕生之後的2000年起都是經常項目持續逆差,而且迅速擴大。意大利2000年經常項目逆差佔其GDP的比例為1%,2006年達到4%,2007年也有3%;愛爾蘭的經常項目2000年還是基本平衡,此後持續逆差,2007年其經常項目逆差已經佔到GDP的5%以上,西班牙則一直逆差,且逆差佔GDP比重由原來的4%狂漲到10%,而美國最嚴重的2006年這個比例不到7%。整個歐元區的年度經常項目逆差已經達到1500億美元以上,可以看到歐元區內部一些國家正在高速重復美元的遊戲:通過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向外輸出歐元,然後通過輸出歐元計價的債券、股票等虛擬資本回收通過經常項目逆差流出的歐元。顯然,歐元和歐元資産也正在全球迅速膨脹,歐洲經濟在次貸危機影響下迅速惡化也根源於歐元和歐元資産的過度膨脹(換句話説,歐元區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也失衡了)。歐元的表現也充分説明了目前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國家都只是通過儲備貨幣地位獲得利益,而不考慮儲備貨幣國家的義務。
(5)由於歐元區對成員國政府赤字有較嚴格的限制,因此歐元國際債券中最大的部分是公司債券,其信用較美國政府債券要差得多。所以,一旦投資者意識到歐元區的基本面問題,拋售歐元計價公司債券的速度要比拋售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的速度更快,我們估計歐洲問題絕不比美國小,歐元區的經濟在未來幾個月的金融危機波及中會受到更大的打擊。
(6)歐盟的利益所在。此次金融峰會就是法國總統薩科齊力促而成。目前歐盟內部應該已經達成一致,將此次機會看成是歐元挑戰美元霸權的一個絕好時機,至少應該有效擴大歐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的佔比。目前從歐盟領導人的講話內容可以看到他們準備重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聯合監管中的地位與作用,目前歐盟27國在IMF大約擁有31.6%的投票權,處於絕對領導地位,所以他們在此次峰會力促將IMF變為一個全球金融活動的實質監管機構,擴大IMF對金融活動的多邊監督權。我們認為,歐元區由於次貸危機引致的問題以及他們內部實體經濟的問題實際上並不比美國少,甚至可能比美國更嚴重,所以我們認為無論歐盟在此次大會中提什麼方案,最後都會流於形式,因為接下來歐洲的經濟和歐元可能要接受比美國和美元更大的考驗。
3.對最近美元匯率走強與歐元匯率下跌趨勢的分析
美元兌主要貨幣的名義匯率指數從2007年3月份的81.47下降到2008年3月份的69.96,一年內貶值幅度高達15%;此後美元自2008年7月起開始強勁反彈,美元兌主要貨幣的名義匯率指數從2008年7月份的70.98急速上升到2008年10月底的82.09,短短3個月升值幅度高達15.7%,危機最嚴重的10月份美元匯率更是走出了前所未有的強勢。其實,本次金融危機是美元資産出問題引起的,銀行和各類金融機構需要用美元現金支付到期的美元債務,用美元現金來充填美元資産貶值和違約引起的虧空。因此金融危機必然表現為美元現金支付的危機。美元資産和美元信用出問題的範圍越廣對美元現金的需求就越大。
第一,從韓國到瑞士,世界各地的銀行都有美元資産,在其出問題時美元現金就是最直接、最無爭議的支付手段。而美國境外的美元現金大約只有4000億-5000億美元,美國境外美元資産大約13萬億美元,危機一旦到來境外美元現金相對缺乏自然是相當嚴重的;第二,美國境內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中需要大量美元現金來補充自有資本,所以美國的金融機構正在全球範圍內變現高風險資産(如股票、債券等)以回收美元現金撤回國內。據美國財政部截止到2008年7月與8月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投資者這兩個月賣出的外國股票和債券比買進的多570億美元,美元資金回撤額創下歷史之最。這顯然加劇了境外美元現金的短缺,導致美元匯率走強;第三,“流動性陷阱”存在,很多投資者持有現金不再投資也加劇了美元現金短缺;第四,此次金融危機使得全球投資者都在尋求避險幣種,他們在將歐元與美元比較過程中發現,歐洲經濟基本面問題更大,加上歐元資産氾濫使投資者再次看好美元。總之,近期美元匯率上升的基本原因是大量美元資産縮水,出售,加上歐元資産更糟導致的結果。
中國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應有態度
在目前條件下,各國基本態勢是為己爭利,不會坐下來認真考慮切實可行的方案,中國有必要表明三方面的態度:一、是指出“中國特色的”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最主要的問題的認識;二、是表明針對本次金融危機的基本立場和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態度;三、是有必要透露“我們將在我們認為適當的時候實現資本市場的完全放開以及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目的是為實質性的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的可能性“投石問路”,看一下世界的反響。
1.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本判斷
中國嚴重關切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和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我們注意到:自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最初兩年,世界貨幣體系以及美元本位制給世界帶來的相對穩定和繁榮,中國對這個體制曾經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給予高度評價。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過去的近30年,國際貨幣體系也存在一些較嚴重的問題。
2.國際貨幣發行應有約束,跨國金融交易應有有效監管
國際儲備貨幣的對外發行缺乏約束,利用國際儲備貨幣創造各類金融資産的行為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對各種金融衍生物的跨境交易缺乏有效監管。這導致了金融投機活動的猖獗,甚至引起了一些國家經濟對各類金融活動和房地産價格的過度依賴。國際貨幣體系不應鼓勵發達到一定程度的國家的製造業大規模轉移,更不應鼓勵他們的“去工業化”趨勢。失去對製造業的興趣與失去對農業的興趣一樣是危險的。人類最基本的實體經濟活動應受到尊重和鼓勵。
3.不贊成各行其是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主張尊重貨幣的統一性要求
國際貨幣體系正在進入一個各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總是根據自己利益各行其是的狀態。國際社會應該能夠理解一些非本位貨幣國家對自己在發達國家引起的金融危機中總是“無辜受害”的不滿,也尊重他們爭取本幣國際化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努力。中國不贊成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以大欺小,更不贊成國際貨幣體系演變成毫無約束的各行其是的無政府狀態。利用國際貨幣體系牟利的行為已經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現在該是將責任、而不是利益放在首位的時候了。中國應該贊成具有“統一性”的國際貨幣體系,贊成通過協議約束各主要儲備貨幣組成近似一元化的本位貨幣,其他國家在參與對本位貨幣約束機制的條件下自行決定自己的貨幣政策。要秩序,更要尊重市場原則應該受到提倡。
4.要充分保護弱勢國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利益
國際貨幣體系要充分注意發展中國家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弱勢地位。要建立保護其弱勢地位的機制,而不是在危機使其瀕臨破産的時候,讓他們排隊等候救援。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利益關係平衡過程中要充分民主,在國際貨幣體系運作機制的改進上,在規則制定、機構改革中增大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
5.要加強實體經濟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支撐作用
應該看到,無論是美元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還是“可能的持續的”歐元-美元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金融資産和房地産的狀況已經代替傳統的實體經濟,成為國際貨幣的主要支撐。而金融資産和房地産越是膨脹,其虛擬性質就越強,它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縮水,也正是過度龐大的虛擬經濟將更多的不穩定因素帶給了世界貨幣體系。削弱國際貨幣體系與虛擬經濟聯絡的密切程度,加強其與實體經濟的密切程度已成當務之急。國際貨幣體系應注入更多的實體經濟因素。
6.改善或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
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顧及全球各國經濟利益,特別要顧及中小國家利益的,包容有序,有效約束國際貨幣發行,有效監管金融風險,促進世界經濟平衡健康增長的,更加有效、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
7.中國不謀求私利,不損害他人,不謀求任何形式的霸權
中國對本次危機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國永遠不利用別人的困難謀取自己的利益,但同時拒絕接受任何損害13億人民根本利益的無理要求,拒絕損害其他弱小國家的無理措施。
8.中國在適當時候放開資本市場和實行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
中國對世界的未來充滿信心,中國走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的目標不變,中國將會本著自身在認為適當的時機,完全放開資本市場,使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
弱國無貨幣外交
1.國際貨幣體系中非本位貨幣的從屬地位
非本位貨幣必須在任何時期都與大國貨幣保持一致,否則就會受到打擊。正常時期,如果小國經常項目逆差,就要借外債來度日,本幣就要貶值,債務負擔就要加重,當年的墨西哥,現在的巴基斯坦、烏克蘭、巴西等國就是如此,如果經常項目順差,本幣就不斷升值,境內積累的外匯儲備導致本幣境內擴張,産生大量經濟泡沫,同時外匯儲備還要不斷縮水,如當年的日本,現在的中國等。因此,非本位貨幣必須與本位貨幣保持一致。當危機來臨時,小國通常處於被動地位,或經歷資金大規模抽走引起的金融危機,或者本國資本市場和貨幣匯率由於大國貨幣貶值或升值出現套利機會,而被阻擊。總之,每次金融危機非本位貨幣多數總是躲不過去。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進入10月以來亞洲的巴基斯坦、韓國、印度、印尼、菲律賓、東歐的烏克蘭、俄羅斯、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及其非洲的南非都出現資金抽逃,匯率大幅波動,金融業岌岌可危且實體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2.非本位貨幣國家的利益所在
非本位貨幣國家中除去主要儲備貨幣國家日本與英國以外,多是發展中國家和所謂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當危機來臨時他們或早或遲,總是會受到嚴重的衝擊。發達國家總是指責他們應對緩慢,措施不當等等,1997年金融危機就是如此,正在對新興市場國家發威的本次金融危機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説,他們是無辜受害。替美國、歐洲銀行家的錯誤,及其政府監管的失當背負成本。因此,他們希望國際貨幣體系應考慮到非本位貨幣國家的弱勢地位,建立機制予以保護。而不是當他們已經處於破産邊緣的時候,才允許他們排隊等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援。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往往過於苛刻,發展中國家不少都認為他們是在趁火打劫,不是真的營救。(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孫時聯 南開大學虛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劉駿民 博士 張雲)
決不能輸掉“中國速度”
儘管中國至今仍對資本項目加以管制,但是隨著美元供給量的增加和全球流動性氾濫,大量投機資金還是通過經常項目渠道流入中國套利。特別是在2004年人民幣對內升息和2005年人民幣對外升值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幣原有的對美元的利率平價被打破,從而為國際投機資本流入中國投機套利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結果,在國際投機資本的衝擊下,中國的樓市與股市齊升共漲,從而導致了中國經濟的泡沫化發展,以致中國實際持有美國的次級債和其他高風險的衍生金融産品並不是很多,但是卻同樣遭遇到股市暴跌和樓市風險陡增的金融衝擊,並且正在對中國的實體經濟産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面對這樣的衝擊,中國應當如何應對才能保持經濟增長呢?
在這裡,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經濟增長的速度上中國輸不起,這是因為中國的人口還在增長,存量失業人口的規模依然十分巨大,只要沒有經濟增長,那麼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會變成人口負擔。所以,我們決不能陪著美國、歐洲與日本這些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去經歷一次本不應該由中國人民來承擔的金融危機。
在充分認識中國經濟必須保持高速增長之重要性的基礎上,大致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政策措施來緩解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中國的衝擊、並盡可能地爭取更多的增長機會:
第一,積極參與全球救市。中國之所以需要積極地參與全球救市,道理在於: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很高,依靠內需的增長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通過參與全球救市來保持世界經濟的穩定,對於維持中國的出口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中國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接近兩萬億美元,美元一旦崩潰,將會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儲備損失,因此中國積極地參與全球救市,既是利他的行為,同時也是于己有利的行為。
第二,儘快恢復人民幣匯率的利率平價、重新回到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上來。採取這樣的對策至少有以下好處:從流量角度講,可以阻止國際投機套利資本的進一步流入;從存量角度講,可以防止存量外匯儲備的進一步損失;再從實體經濟的角度來講,重新回歸固定匯率制度也有助於中國的出口增長。至於為何要選擇美元,這不僅與中國存量的外匯儲備與絕大部分對外負債是美元有關,而且也與當今世界美國的經濟基本面仍然是世界最具競爭力有關。我們説美國的基本面仍然是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理由有三:首先,美國有3000所大學,在世界前100所大學中美國的大學要佔了六成以上,從而具有巨大的知識創造和科技創新能力;其次,美國有500家世界上最為優秀的企業,他們有能力把美國大學裏的發明創造做成産品、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最後,美國具有世界上最具有激勵效應的知識創新體制,那就是所有權激勵和知識産權的激勵,從而保證了從美國的大學到企業的連續性的創新活動。因為美國擁有以上3項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國家競爭力,所以美國的基本面比歐洲和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的基本面不知要好多少倍,所以,假如中國放棄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的策略取向,那就會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
第三,穩定國內的資産價格,包括樓價與股價。只要資産價格還在下跌,那麼人們已經趨於平衡的資産負債表就會不斷地被打破,從而也就會不斷地有新的行為當事人處於資不抵債的境地,如果事態如此繼續下去,那麼危機就不會見底,經濟就會陷於崩潰。為了穩定國內的資産價格,政府救市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政府救市只是為了恢復市場信心,而不是為了替代市場機制。因此,政府在救市的同時還能促使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那麼就再好不過了。
第四,按照保增長的目標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及其組合。為達此目的,貨幣政策必須由從緊的變為擴張的,與此同時,財政政策也應做更為積極的調整。在國際石油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快速下降的情況下,中國過去幾年中由外部輸入的通貨膨脹的警報已經解除,中國未來需要面對的很可能是由於增長下降所帶來的通貨收縮,因此變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時不我待。考慮到保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於保企業,因為只有企業是生産性的、並且真正能夠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的也只能是企業,所以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應當優先考慮減免企業稅收,包括增值稅和出口退稅等。增加政府支出來防止經濟衰退的做法只有當政府的公共投資可以進入企業生産函數的範圍內才是可以接受的。此外,暫時停止某些過於脫離實際和社會承受能力的勞動和社會政策也是必須的。俗話説“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於一個國家來説,企業就是“青山”,因此任何有助於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政策都是應當加以考慮和推行的。
第五,抓住國際金融大危機的機會,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在這裡,我們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這樣兩點:其一,與國際社會合作,要求美國政府承擔國際責任,有效地限制美元的供給,方法就是形成國際壓力,迫使美國政府將其財政赤字控制在一個不能濫發美元的範圍內,最終達到確保美元是一種有效的國際貨幣,而非美國政府可以任意謀私的造幣工具的目標。毫無疑問,在今日世界尚沒有可以替代美元的國際貨幣誕生的情況下,採取這種做法應當説是理性的;其二,在中國美元儲備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應當增加對外投資、擴大進口來平衡入超的外匯。汲取歷次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最為有效的對外投資應當是持有發達國家最具國際競爭力、最少受到世界經濟波動影響的非金融類跨國大公司的股權,因為只有這樣的國外凈資産才能帶來穩定的投資收益,並通過其分紅所得來平滑國內的消費。考慮到中國目前仍是世界主要製造大國,經濟增長恰好處在高能耗發展階段的事實,在國際石油價格與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的情況下,增加這類商品的進口和儲備,將會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産生十分積極的影響。
中國人喜歡把危機理解為危險與機會的並存,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問題在於我們能否真正把握住危險中隱藏著的巨大機會,這真的需要有正確應對危機的智慧和方法。(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華民)
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三階段
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戰後到1971年的第一階段是黃金尚能約束美元境外發行的階段;從1971年到2002年的30餘年是美元失去對外發行約束,卻又保持著國際儲備貨幣霸權地位的階段。
這兩個階段美元的霸主地位客觀上起到了維持國際貨幣統一性的作用,其他貨幣只能從屬於美元,跟隨美元的變動而變動,否則就會招致投機甚至金融危機的打擊。但是美聯儲有世界中央銀行的權利,卻毫不兼顧世界其他國家利益的做法導致了美元資産在境內外的迅速膨脹,導致美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嚴重失衡,為後來的金融危機埋下禍根。
第三個階段是自2002年以後至今,歐元資産迅速膨脹,美元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世界貨幣的統一性遭到破壞,美國的金融危機使美元霸主地位進一步動搖,各國爭相將自己的貨幣推入國際儲備貨幣的努力進一步加劇了世界貨幣體系的動蕩,世界貨幣體系進入了一個更加不穩定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