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今年以來樓市降價潮的四處蔓延,近一個時期,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推出刺激樓市回暖的優惠政策:購房入戶、減免契稅、降低首付款……其中尤以西安市政府新出臺的“居民購房、政府補貼”做法所掀波瀾最大。
從前幾年的房價一路狂飆,到如今樓市的低迷,中國的房地産市場開始進入高位調整期。一些地方政府此時出臺“暖市”措施時機是否恰當?誰是真正的受益者?圍繞這些焦點問題社會各界議論紛紛。
實惠購房者
還是替開發商托市
9月4日,西安市政府出臺了《關於恢復房地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按照規定,西安市民在2008年9月4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間,購買商品房均可在辦理房産證時獲得購房款總額0.5%至1.5%的政府補貼。其中,購買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或購買144平方米以下二手住房的,購房戶按購房款總額的1.5%享受政府財政補貼;購買90平方米至144平方米商品住房,享受1%的政府財政補貼;購買144平方米以上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的,享受0.5%的政府財政補貼。
“雖然劃分了不同面積,補貼金額也不算太高,但卻是‘全覆蓋’式,也就是只要買房的人就能享受補貼,地方政府希望此舉激活樓市交易的意願明顯。”有業內人士對此評價説。
當然,政策也“考慮”到了開發商:意見規定,對於商品房項目,在2009年6月30日前,房地産開發企業按期開工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在每平方米150元基礎上減免35元。
“以財政補貼給購房者,好像是幫了老百姓,其實是替房地産商托市,與其對購房進行補貼,不如讓高房價在市場調整中下跌。”市民的一些反對聲音也是不絕於耳。一些網民則認為,地方政府拿納稅人的錢刺激購房需求,實質是抑止房價下跌,與國家調控政策背道而馳。
對於出臺購房補貼等優惠措施引發的爭議,西安市政府副秘書長肖爭光對記者表示,西安市作為在四川地震中受災較為嚴重的地區,“救市”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市民恐慌心理,恢復受地震影響的房地産行業。
“暖市”措施傳遞何種信號
對於一些媒體將類似的“暖市”政策解讀為政府出手“救市”的信號,肖爭光解釋説:“房地産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其發展出現問題,政府有義務幫助解決。除了象徵性的補貼之外,這次出臺的還有一系列優惠政策,目的在於恢復整個房地産行業,而不是像外界所説那樣‘托市’或是給房地産開發商輸送利益。”
西安市政府的購房補貼措施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層浪,與2008年以來中國樓市出現的新變化有關。今年以來,一度只漲不跌的中國城市房價漲幅出現回落,加之開發商資金鏈緊張,一向紅火的土地交易市場流拍現象此起彼伏,這導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減少,而在一些房地産開發量大的城市,土地出讓金要佔到當地財政收入的40%甚至一半以上。與此同時,各地一、二手房交易量開始出現全線低迷的情況。
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房地産市場下滑,一些地方政府紛紛推出旨在“激活”房地産市場的新舉措。8月份,瀋陽市政府宣佈了一系列“暖市”方案,包括將重啟購房補貼政策、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年限和限額等。河南省政府規定,自9月1日起,河南省居民購買商品房可減免房地産交易契稅、降低首付房款、延長貸款期限等,同時可享受到商業銀行所提供的房貸最優惠利率。今年下半年以來,廈門、長沙、成都等地也相繼出臺包括購房入戶、免稅降稅、購房補貼等購房優惠措施,希望刺激房地産市場消費,挽回樓市的頹勢。
一些政府部門負責人表示,必須辯證地看待地方政府對房地産市場的調控行為,簡單講就是要防止“大起大落”。一方面,房地産市場過熱,房價過高時需要調控;另一方面,房地産市場低迷,房價降得過低,也會損害許多行業和市民的利益,那麼地方政府就有責任保持房地産市場健康、穩定的狀態。
地方政府如何作為
陜西省房地産研究會會長王聖學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出於經濟減速的憂慮“促銷救市”,在當前房價遠未回歸理性之時,顯得有些草率,與國家當前整個的宏觀調控政策也不符,這其中一個深層次原因就在於房地産行業是地方投資和稅收的重要來源,其持續低迷將對地方經濟造成一定打擊,造成GDP增長減速,這是地方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指出,相對於政府的補貼,民眾其實更需要來自制度層面的利好。中央確定了大的調控思路,但具體落實還要靠地方,地方的利益驅動在所難免。一些地方政府“坐不住”的原因就在於,擔心房地産市場轉冷,地方政府的GDP、財政收入會受到影響,而不是真正的“讓利於民”。
相關鏈結:
責編: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