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就在"救市"傳言不斷瀰漫的氛圍中,廣州、深圳等地主要的基金公司、券商以及保險公司等機構的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深交所,參加深交所每季度一次的形勢分析座談會。
4000點下方是否是A股的安全區域?市場接連暴跌之後,2008年以來華南地區首次大型機構的市場形勢分析座談會顯得格外引人關注。
3月21日下午,就在"救市"傳言不斷瀰漫的氛圍中,廣州、深圳等地主要的基金公司、券商以及保險公司等機構的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深交所,參加深交所每季度一次的形勢分析座談會。
上任之後一直行事低調的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也出席了該次會議。
"會議主要是為了聽取機構對國內國際宏觀形勢、美國的次按危機、A股市場等問題的看法,這一會議主要是收集意見並向上反映,交易所並沒有發表任何看法。"參會人士告訴記者。
"會上對於市場的看法出現比較大的分歧,有看法偏樂觀的機構,也有機構相對偏悲觀。但是對於市場下跌的原因,大家都認為'大小非'和再融資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希望主管部門對於這兩個問題有明確的説法,希望監管部門對於'大小非'減持要出臺一些措施,比如改進交易方式等,減少'大小非'對於二級市場的影響;至於再融資,則希望要有所限制。"與會人士表示,"此外,會上降低印花稅(印花稅吧)的呼聲也很高。"
眾機構提議:
限制"大小非"與再融資
"大小非"減持和再融資成為會上眾多機構討論踴躍的焦點問題。
"這一輪下跌主要的觸發因素是美國次貸危機和 中國平安(行情 股吧)的再融資,平安的再融資給投資者的感覺是'圈錢'太厲害了,因為它的融資目的和融資之後給股東來説的利弊等等中國平安都沒有説清楚,逼着大家用腳投票。"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認為。
對於鉅額再融資,大部分與會機構均認為應該進行限制,這解決辦法相對簡單,而比較而言,"大小非"的解決方法則要考驗監管部門的智慧。
"'大小非'股東的獲利非常大,所以一旦解禁之後,股東出售的願望很強烈,特別是在市場急跌的行情中,'大小非'股東對於股價的預期改變,這也增加了他們減持的動力。"一位參會券商的負責人認為監管部門應該正視"大小非"帶來的問題,甚至有與會機構提出要給"大小非"設限。
但也有與會人士認為,給"大小非"直接設限並非合適的做法,因為股改的對價已經支付了,因此,"大小非"股東要賣出不應受到限制。
但"大小非"給市場帶來的壓力顯然必須重視。
南方基金投資總監王宏遠指出,股改的上半場已經結束,股改紅利已進入一個拐點,在此階段,廣大的産業資本、大小非解禁所增加的供給對當前流通市值的比例之大,在全球的股票市場都是史無前例的。王宏遠認為,大小非減持可以制度化,或者是通過新的途徑,比如明確預期、向社保基金劃撥等。
除了解禁股減持壓力外,上市公司主要股東正在進行的"套利"行為也使得眾多機構感到擔憂。
王宏遠認為,目前市場的下跌其實是産業資本和股市存量資本的一種博弈,而國內對於主要股東的競爭行為沒有進行約束。王認為,在國外,主要股東出售原有的公司之後,會有一些限制性條款,就是該股東在若干年之內不得再涉足這一行業。"但是在國內,上市公司股東在二級市場套現後,可以再成立一個新公司,由此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原上市公司失去了主要管理團隊後,開始走下坡路,而新公司則紅紅火火地做起來了,然後再運作上市,就這樣産業資本就完成了他們的套利操作。"
産業資本的套利行為不但沒有達到股改時大家期盼的大小股東利益一致,反而造就了産業資本和投資者之間新的對立,而此時,二級市場投資者仍然處於劣勢地位,由此帶來的必然是市場信心的喪失。
"現在市場上下跌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在市場上漲的時候政府增加了印花稅,但是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卻看不到有來自政府層面的政策進行支持。"一位機構負責人會後對記者表示。
雖然進入3月以來,每週批准幾隻新基金髮行已成為慣例,但這並不能夠使市場重拾升勢。
"放開新基金的發行實際上是並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並沒有切中問題的要害,資金並不是導致市場下跌的原因,因此,放開新基金髮行不能從解決上根本問題,現在市場資金實際上還是很充裕的,但是這些資金已經排在市場之外,不願意進場,其中根本原因在於市場信心的喪失。因此,會上大家都呼籲監管部門表態限制再融資和為'大小非'減持找更好的方式。"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南派北派:機構分歧
對於市場走勢的判斷也是會議的一個主要內容。
"我覺得市場現在有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大小非'的問題,一個是通脹還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如果通脹不控制,企業的盈利就會受到影響。"一位參會機構人士認為。
對通脹問題嚴峻性看法雖然已經趨於一致,但是機構的分歧則在於其分析問題的角度。
博時基金的一季度策略報告代表着主流的分析方法,"短期來看,中國乃至全球生産率的提升已經遇到瓶頸,結果可能是經濟增長放緩和企業盈利前景下降。"
其理由是"全球通脹的威脅日益嚴重,這説明生産率提升的速度已經不足以抵消各類成本上升後對價格産生的壓力,此外,新興市場的興起以及全球經濟力量對比格局的變化反過來引發了一系列新的衝突,全球化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
此外,"就中國經濟本身來説,一方面在經歷了2000年以後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順利升級後,其增長效應已接近釋放完畢,又將面臨向創新型和服務型産業結構的升級,而這一步的艱難程度將遠超前者;另一方面,中國過快的城市化和重工業化又帶來了嚴重環境和資源問題,勞工成本也迅速提升,最近出臺的新<勞動法>更使得中國製造業在價格方面的競爭力受到抑制。"
雖然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得出上述的結論,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對於通脹問題卻又有着不一樣的解釋。
典型的觀點就是業內流傳的"沃爾瑪效應":全球通脹使得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弱,由此導致人們的消費能力降低,並且更多到便宜的沃爾瑪連鎖購買東西,而沃爾馬所銷售的産品中有超過一半是從中國進口,因此,全球通脹反而對於中國出口有好處,會導致中國産品需求的增加。
除了沃爾瑪效應外,相對"務實"的觀點則是盯着A股的估值水平。
某大型機構的投研部門負責人認為"現在的估值水平動態計算大概是市盈率20-21倍,如果中國經濟沒有出現大幅度下滑,比如跌到增速5%以下,我覺得現在的估值水平還是有吸引力的,如果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能夠維持8%-9%的話,現在的估值水平已經是非常有吸引力了"。
"如果要出現反轉的行情,的確需要宏觀經濟因素進行配合,但是跌到這個位置,相對估值已經比較安全的,向下的可能性也很小。"上述人士表示。
分歧也體現在機構操作手法上,"南北分歧"、"上海砸盤"等等説法在基金業內不脛而走。
"南北分歧"是指,業內盛傳以深圳為代表的基金公司總體而言倉位維持比較高的水平,而以北京為主的基金則將倉位降至較低水平,而"上海砸盤"則是指由於前期上海基金倉位一直維持較高水平,近期終於"放棄抵抗",降低倉位。
"傳言有着明顯的區域色彩,其實這並不確切,深圳廣州這一地區的基金中有些大公司旗下的基金倉位都接近最低水平,也有些大基金一直維持高倉位的,但是機構的分歧還是很大的,甚至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也有很大的分歧。"深圳某基金人士告訴記者。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責編: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