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別在國學面前熱昏了頭

CCTV.com  2007年09月06日 12: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學是越來越“熱”了。北京黃城根小學,利用暑假,在河南的一個夫子廟前,讓學生穿上漢服,接受成童禮,唱的歌,竟然是“着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我願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中國青年報》8月24日);南京夫子廟小學開學,讓一年級新生到明德堂行“開筆禮”,穿明朝樣式的服裝,由老師為孩子在額上點硃砂,發放《論語》,齊聲朗讀《三字經》(《現代快報》9月3日);廣州先烈中路小學,一年級的開學典禮是在誦讀《三字經》中開始的,一年級的新生拿着小紙條,居然能把《三字經》磕磕碰碰地讀下去(《新快報》9月4日)……

  從北京,到南京,再到廣州,縱貫整個中國了;從穿的服裝,到行的禮儀,再到讀的書、唱的歌,算是徹頭徹尾的了。

  這樣的國學教育,如果盛行起來,那會是什麼樣的效果呢?最理想的境界,莫過於“重回漢唐”。但就算這“漢唐”是很值得“重回”的,你想重回,是否就真的能重回得了呢?恐怕未必。因為“漢唐”的輝煌,是建立在除了“漢唐”,這個世界普遍不“輝煌”的基礎之上。你要重溫“漢唐”的輝煌,還得取決於這個世界是否有人願意陪你回到“漢唐”去。

  不知道熱衷於國學教育的人們,怎麼解釋這樣一個悖論:當年的中國,可到處是夫子廟,人人穿漢服,學生無不會背《三字經》,科舉考的就是《論語》,結果怎麼樣?還不是照樣衰敗了,挨打了,沉淪了?如果説,中國現在總算掙回了一點面子,又有了立足之地,可以開奧運會、世博會了,但那肯定不是靠夫子廟、漢服、《三字經》、《論語》掙來的,在一定意義上,不恰恰是矯“國學”之枉而得來的嗎?當年國學鋪天蓋地的時候,都不曾救得了中國;現在要讓國學再像當年那麼鋪天蓋地,恐怕是沒有希望的了,還要指望它來救世,豈非天真得可笑!

  當然,現在是遭遇了不少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否就能通過傳統文化來療救呢?這恐怕是未經證實的。人生沒有回程車,歷史也未必就有回頭路。現在人們推崇起不丹來了,這個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窮國,它的幸福指數能連續兩年高居全球第8位,這無疑是個奇蹟。在它的幸福之術裏,確實有堅守傳統文化的一面,70多萬人口的國家,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流行着自己的服裝,而且還自覺地與文明世界保持着距離。但它的歷史、地理條件,有許多是我們不可比的。而且,以後不丹的發展,估計也會走出傳統,雖然慢一點,趨勢改不了。不信,你看現在的不丹,同樣沒有抵擋得了網絡和手機,游客數量從3年前的每年6千人,增加到目前的每年1萬多人。天下大勢,無人能逆。

  學點傳統經典,無疑是必要的;要依仗國學救世,則恐怕是荒謬的。在以《三字經》和《論語》為代表的國學裏,更多的是愚昧,而不是科學;更多的是專制,而不是民主;更多的是禁錮,而不是自由;更多的是守舊,而不是創新。素質教育,決不能等同於國學教育。在熱得有些邪乎的國學面前,教育還是清醒一點好。

責編:樊靜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