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仍然立足於國內生産的加工貿易企業,面對出口退稅、目錄限制等等一系列的産業政策調整,採取了向高附加值産品線改造的應對方案。 而有一批企業,則搭乘政府開動的集體出海之船,到海外尋求新的加工貿易機遇。
8月23日,國家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頒布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正式實施,本次公佈的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包括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其中1853個為2007年新增。
新增商品類別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製品、紡織紗線、布匹、傢具、金屬粗加工産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佔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這使得加工貿易製造業面臨新一輪“衝擊波”,抑制外貿出口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根據公告內容所稱,在出口受到限制的加工貿易産品時,中國的貿易企業將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
“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行‘實轉’管理,是指今後如果企業開展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在合同備案時須繳納臺賬保證金。在規定期限內加工成品出口、辦理核銷結案手續後,保證金及利息予以退還。以前,來料加工的部分企業將原料進口後,只做登記而不用繳納保證金。”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谷克鑒對本刊解釋説。
商務部産業司司長王琴華對媒體表示:這些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涉及30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額,企業為繳納保證金所形成的財務負擔約為6億元人民幣。
對於是否會對工貿易企業造成“致命打擊”,王琴華認為,“不能一概而論”。
根據公告,此次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政策調整將對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實行差別政策。中西部地區還保留原來“空轉”的政策,東部地區的企業的確感到了壓力。
這項為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而出臺的措施,令中國的加工製造企業感到“難受”,也意味著一部分從事加工貿易的中小企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中國製造”困境
近年來,“中國製造”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商務部2006年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國內600種主要商品中,供過於求的商品446種,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54種。
分析師指出,在五金、紡織、家電以及很多輕工製造品行業中,國內已出現大量過剩産能。這迫使中國的製造業不得不“走出國門”求發展。
緊迫的是,中國目前保有的鉅額貿易順差(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排世界第二,截至今年6月份,我國外貿順差衝高至1125.3億美元,大大超過去年同期614.5億美元的規模),使其外貿出口形勢頗為嚴峻。
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不斷遭遇反傾銷、反補貼、337調查、安全壁壘等貿易摩擦,且呈有增無減之勢。而大量出口給國內所帶來的外匯儲備猛漲,已經隱然成為中國流動性氾濫的禍根。
其實,在此次限制類目錄出臺之前,自去年以來,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外貿調整措施。2006年9月,財政部曾會同有關部門發佈了《關於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的通知》,對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作了調整。
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再次與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等發佈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再次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
而對於以鋼材為代表的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産品的出口退稅率下調,早從2003年已有前例。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谷克鑒認為:“這些政策的出臺,是前所未有的,意味著我國貿易政策的重大變化。”
過去中國的政策都是鼓勵出口,而近期這些政策出臺,其目的是為了抑制外貿出口的過快增長,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産品的出口——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佔對外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佔全國的90%以上,而這次限制類目錄所調整的也主要是針對這些産品。
就地改造
但從今年1月至6月的數據看,目前國內加工貿易在總體上佔外貿出口的比重,雖比去年下降了2.6個百分點,依然佔據了54%的比重。顯然,此前的一系列看似針對性明確的政策,並沒有對現有加工貿易産業造成實質影響。
蘇州博元紡織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紡、染、織、製造各類針織、機織、鉤編、雪尼爾披肩及毯子為主的一條龍生産企業,産品主要銷往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該公司外貿部一位恭姓小姐,甚至沒有聽説過關於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的政策,“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與去年相比,我們的出口額也沒有減少。”她對記者談到。
與博元紡織一樣,一些東部地區依託于一些加工企業代工生産做小額貿易的企業,政策的出臺對其影響也不大。但對於浪莎襪業這樣的大型出口企業來説,影響卻不一般。在去年,浪莎接了沃爾瑪250余萬美元的訂單,而在今年降到了220萬美元。截至7月末,浪莎全部完成了沃爾瑪的訂單後,便沒有接新訂單。從5年前為了開拓美國市場,而接下沃爾瑪的訂單後,沃爾瑪給浪莎的利潤空間只有2%~5%,而在針織産品的出口退稅率從7月1日開始再下調2%後,浪莎在沃爾瑪幾乎是無利可圖甚至會小幅虧損。
浪莎襪業外貿部經理曹國盛告訴記者,由於人民幣匯率上升、針織行業的出口退稅率下降、原材料價格上漲5%、工人工資上漲20%,這些都是很透明的行業性漲價,意味著出口産品的價格要提升12%以上,生産企業才能維持利潤水平。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增加的成本,都是由生産廠家、代理商(採購商)、零售終端三個環節共同分擔。
在拒絕沃爾瑪之後,浪莎直接與歐洲銷售商合作,設立研發機構,開發抗菌除臭、運動系列等高附加值産品。這些新産品實現的利潤,可能達到“沃爾瑪”訂貨利潤的2到3倍,浪莎集團外貿部經理曹國順告訴本刊。
出海尋路
浪莎這類仍然立足於國內生産的加工貿易企業,面對出口退稅、目錄限制等等一系列的産業政策調整,採取了向高附加值産品線改造的應對方案。而有一批企業,則搭乘政府開動的集體出海之船,到海外尋求新的加工貿易機遇。
鄭秀康起初並沒有想到,他的企業為規避“反傾銷”在俄羅斯建立工業園的做法,竟然會獲得商務部的資金支持,而他領導的康奈集團,也成為了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樣本。
2006年春節期間,康奈集團接到了浙江省外經貿廳和溫州市外經貿局的通知:有意進行境外投資的企業可以參加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的投標。正有此打算的康奈集團迅速遞交了“申報表”,與其他60家企業一起參加了商務部的投標,康奈是最後中標的8家企業之一。
本刊記者從商務部獲悉,這些中標的企業在境外建立經貿合作區,將獲得國家最高為2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支持,以及按30%的比例對符合規定的各項實際支出予以資助。這些內容都寫在了商務部等11部委制訂的《關於推進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的意見(徵求意見稿)》裏,此意見稿將和《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一起,擬由國務院于近期轉發。
除了“真金白銀”之外,本刊了解到,近期內商務部還將出臺支持中小企業集群式“走出國門”的配套政策。這些政策包含財政、金融、保險、出入境、稅收等各個方面。
在7月27日商務部召開的“全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工作會議”上,已大致確定了包括財政補貼、金融貸款、雙邊高層定期磋商等十二條內容。“這些配套政策目前正在各部委會簽。” 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外經處處長夏林紅對本刊記者説,他正時刻關注著溫州中小企業所能獲得的“機會”。
“通過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方式讓中國企業‘走出去’,將有利於規避反傾銷、反補貼、安全壁壘等貿易摩擦對中國企業造成的傷害,是緩解貿易順差的重要舉措。”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對本刊表示。而政府之所以願意花鉅資將中國企業集體“送出國門”,原因也在於此。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在“誠信企業家大會”上表示,中國將建立50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以應對日益擴大的貿易摩擦,實施外貿轉型。
政府主導“集體出海”
“政府的保駕護航,表明國家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今後將會有大量企業在政策的引導下去境外建經貿合作區、到境外園區投資建廠。”專門從事外經貿政策研究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馬宇,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經營模式最早是由企業首創,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境外經貿合作區由民營企業開始推動,可卻一直未形成規模。
早在2005年年底,商務部就提出了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對外投資舉措,而這項工作在2006年初得到了確定。一位商務部官員説,當時,商務部內部工作會上提出了商務領域的12項重點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在境外建立經濟貿易合作區。
2006年6月,商務部開始實施有關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計劃,鼓勵企業“走出國門”。此時,正是中國的對外貿易摩擦頻發之時,因此,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成了商務部2006年啟動的一項重點工作:商務部正式啟動了扶助對象的申報和評標工作,同時,確定政府將出面,根據投資環境、市場容量及貿易安排等,選定一些國家,與東道國政府商談,努力為企業爭取當地優惠政策。
商務部的積極推動,標誌著園區建設由企業行為向國家意志轉化,中國製造業由此拉開了于全球範圍進行産業轉移的序幕。
“與之前企業‘單打獨鬥’在境外成立公司相比,‘集體出海’由於能形成完整的産業配套,所以成本相對較低;而且當地政府給予的支持也會更多。”帶領溫州企業集體“走出去”的夏林紅説。
目前,政府已率先動用“政府攻關”在俄羅斯、讚比亞、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國設立了境外經貿合作區。
加工貿易的新“出口”
“第一批參加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投標的61家企業中,中標的只有8家,其中6家獲得驗收,溫州民企佔了2家。”夏林紅告訴本刊記者。但獲得驗收的6家中,正式掛牌的目前卻只有海爾巴基斯坦園區和中國有色金屬集團讚比亞園區。
據悉,申報園區建設的企業想要獲得商務部的財政資金和貸款支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經過嚴格的考評。比如未來招標項目質量的審核、評估工作將由商務部聘請的幾個專家組完成,分別就投資環境和産業發展來考評。
而通過建立園區,商務部希望國內生産能力較大、競爭優勢較強的行業,如紡織、服裝、鞋帽、箱包、家電、建材、冶金、塑料、有色、石化、醫藥及農副産品加工等逐步“走出去”,進入境外經貿合作區。這些大都是出口比重大、易受貿易摩擦影響或國內市場基本飽和的産業。 這些企業進入對外經貿合作區後,所獲取的“實惠”是可以計算的。比如,康奈的做法是將半成品的鞋子運入園區完成最後組裝(以正規通關計算,一雙半成品鞋出口關稅為5%,而成品鞋的關稅則達到了15%),這樣就可以標著“俄羅斯製造”銷往購買力極強的俄羅斯以至歐盟市場,根本不需要擔心“灰色清關”以及貿易壁壘問題。關稅最起碼減少70%,而入園其他各企業平均關稅要減少50%。
“目前合作區已有國內6家企業入駐,包括四家鞋企、一家木材加工廠和一個傢具廠。預計到明年入區企業將達到20家。”康奈集團副總裁鄭萊莉表示。
據悉,第二批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投標申報工作,正在商務部的主導下進行,這種“集群式”的“出海”策略,無疑將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口”。 (趙磊 王娜)
責編:李興存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