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道説,目前房地産市場存在的問題:一是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戶型住房需佔總面積的70%以上的調整目標沒有實現;二是中小戶型供應量僅有二三成。為什麼開發商都做大戶型,不喜歡做小戶型?我想原因之一是大戶型利潤肯定比小戶型高。這就跟造汽車一樣,在美國,做小車,1.5升以下的,每賣一輛,大概收入2000美元利潤;做大的SUV,每一輛的純利潤就達7000美元;碰到一些品牌車利潤更是高達上萬美元。做住宅也是如此。
做房子第一成本就是地,然後是營造成本、建材成本,規劃和設計這些其實相對便宜得很。這個算術很容易做:把地價、設計費用、營造費用、營銷費用全部加起來,按照面積攤到住宅的每平方米裏面去就是住宅的基本單價。其中,營造成本提高得有限,何況現在建材價格越來越透明。設計費用,除了找超級大師來操刀,也有限。因此,造成樓盤價格上升的幾個因素中,土地價格、開發商索取的利潤比例是最大的兩個因素。
土地價格越來越高,是控制土地的政府部門在土地越來越稀缺的前提下提的。除非政府本身建造的項目(比如水庫、公路、機場之類)要動遷,政府會批出廉價土地建造搬遷住宅之外,土地價格基本沒有下跌的可能。
那麼剩下來影響到房地産價格的要素,就是開發商的利潤空間了。利潤率有多高?沒有一個標準的指標。上海“湯臣一品”賣到10萬元/平方米,利潤泡沫化嚴重。不過,現在開發的過程越來越透明,客戶也越來越清楚樓盤的合理價格是多少,所以開發商需要用做“豪宅”等一些方法來提高利潤的空間。
如果70%的住宅産品都在90平方米以下,第一沒有辦法用“大戶型”的面積賣出價格;第二是因為戶型偏小,設計投入太大不值得,因此設計往往趨向實用性為主;第三是考慮到土地成本,這類樓盤往往不會在位置非常好、價格非常昂貴的地方開發,地點上一般都在比較不是那麼理想的位置。如果地方政府要求必須在所有盤裏達到這個指標,就算是不得已,方法就往往是把這類小戶型做成高層,把容積率在高層化解,留出地來做戶型比較大的聯排別墅、洋房,把利潤從那裏賺回來。而做法則往往先做後面這些貴的,利用貴的刺激高層、小戶型的價格,再圖利潤。
其實,這種情況在西方國家近十多年來已經屢見不鮮了,原因倒不是西方也有這樣的政策,而是他們認為戶型單一的社區缺乏生命力,沒有社區氛圍,因此提倡“新都市主義”。具體來説,就是在同一個盤裏面,有大、中、小不同的戶型,有高層、中層、底層、洋房結合。這樣,一個住宅區就如同一個小社會,各種人都有。
因此,我們開發商中一些用來對付90/70的方法,是歪打正著地對了國際開發的時尚了。(王受之)
責編:李興存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