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
|
內容速覽:中國加入整五年,五年前,人們擔心的是狼來了怎麼辦,五年過去了,人們驚喜地發現,不但狼沒有來,中國企業也鳥槍換炮,造船出海了。五年間,中國企業走出去發生了怎樣的驚人變化? |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
嘉賓:
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司長吳喜林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的所長張燕生
主持人(王世林):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繼續關注中國入世五週年。
大家都知道2006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五週年,2006年底已經到了,這一年很快就要過去了,中國的都忙些什麼呢?我們了解了一下,中興通訊正在忙著跟印度一家電信公司簽一份大單;中國銀行正在競購新加坡的一家飛機租賃公司;而百度公司則在最近宣佈明年將在日本設立一個公司,開始它的海外計劃。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企業正在忙著走出去。所以有人説,中國入世五週年最大的收穫就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五年過去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就是今天我們要關注的話題。
演播室請到了兩位嘉賓來參與討論,一位是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司長吳喜林先生,你好吳司長;還有一位是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的所長張燕生先生,歡迎兩位到演播室來參與我們的節目。
今天的節目從一幅照片開始説起,這幅照片是在五年前12月11日晚上拍攝的,當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代表石廣生先生和國際貿易組織總幹事在簽協議書,這個歷史的瞬間被記錄下來了。據我了解,吳司長當時也在現場,您當時在什麼位置?這上面能找到您嗎?
吳喜林(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司長):
很遺憾,在這個照片上找不到我,正好被這位大哥擋住了,當時簽字的時候,我站在他後面。
主持人:
但是您見證了這個歷史的瞬間?
吳喜林:
對,我見證了。
主持人:
現在五年過去了,今天您又坐在這裡回顧這五年,你有什麼特殊的感慨?
吳喜林:
我感覺到入世五年,中國的經濟變化很大,特別是中國企業的“走出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管從規模上、形式上,還是層次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主持人:
您看又一張照片出現了,這是當時大家在簽字儀式以後在這上面簽字。您可肯定也在這上面簽字了?
吳喜林:
對。這就是我正在簽字。
主持人:
從側面看真的不太看出來。在當時簽字儀式現場,是不是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吳喜林:
我很有幸見證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事件,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兩件事情,一是在世貿組織部長會議通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一瞬間,比我想象要簡單得多,要快捷得多。就是我們努力十幾年的談判……
主持人:
是不是那個儀式應該複雜一點?
吳喜林:
應該説是隆重一點,複雜一點,有好多的過程,實際上這個過程相當簡單。
主持人:
就是一簽字就完了。
吳喜林:
不,一宣佈一通過就完了。在第二天簽字的時候,我們的團長石廣生部長用了好幾支筆簽署了這個文件。
主持人:
為什麼用好幾支筆?
吳喜林:
是為了滿足收藏的需要。我當時很奇怪,我在後面看著,為什麼簽一個字就要換一支筆?
主持人:
要把這支筆收藏。
吳喜林:
把幾支筆分給好幾個人收藏。
主持人:
這也是挺有意思的。您剛才也談到了回顧這五年,您感受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更多的中國企業在“走出去”。五年以前,那個時候中國可以説是一個全球製造業的加工基地,但是這五年時間,我們發現中國的企業成長起來了,而且很多企業都在“走出去”,在海外投資設廠,甚至還有的在海外建立了工業園區。我們知道剛剛中國首個在境外經貿區——海爾-魯巴經濟區在巴基斯坦成立了,我們先從這個案例談起,看一下背景。
11月26日,正在巴基斯坦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巴基斯坦總理阿齊茲共同為巴基斯坦中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暨巴基斯坦海爾-魯巴經濟區揭牌,這是中國在境外正式掛牌的第一個經濟貿易合作區。它是以現有的巴基斯坦海爾工業園為基礎進行擴建,海爾集團與巴基斯坦魯巴集團合資建設,中方佔股份55%。總投資約2.5億美元。雙方均以現金方式出資,共同購買土地,進行園區建設。合作區規劃面積為1.03平方公里,將在五年內分三期建設。合作區的産業定位以家電産品為主,包括相關配套産業和營銷網絡,吸引優秀家電企業入駐,形成品牌家電産業集群。
主持人:
好,我想觀眾朋友看過我們這個案例,肯定知道今天我們要談的第一個變化就是從中國製造到全球製造,這是今天要談的三個變化之一。
説到變化,我們要從製造業開始談起,為什麼要從製造業開始談起呢?因為中國企業從這五年觀察看,變化最大的一個方面。那麼,為什麼中國企業要到海外去設立境外的經貿區?這種模式是怎麼産生的?吳司長。
吳喜林:
從今年開始,我們國家開始推行到國外建立經濟貿易合作區。為什麼要産生這個動因呢?因為我們現在好多加工業的産能相當巨大,現在比如紡織服裝業,産能是全球第一,比如家電業,産能是全球第三,我們恐怕還有一百多個産品在全球的産能都是最大的。我們完全有這個能力走向世界,到國外去生存,讓我們的企業能夠更加貼近市場。企業有這種“走出去”的動因,有到國外市場的願望,我們想通過建立經濟貿易合作區,為他們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更加容易、更加便捷地走出市場。
主持人:
實際上你們是為企業搭平臺,不光是海爾可以進入海爾-魯巴經濟區,很多企業都可以進入?
吳喜林:
是全中國的企業都可以進入。
主持人:
只是它這個名字叫海爾-魯巴?
吳喜林:
對。
但是我們知道這五年有很多企業還是在國外投資設廠。張所長,您比較一下,投資設廠和建立這樣的經貿區,它們之間有什麼優勢上的不同?
張燕生(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
我想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還是以海爾舉例子,因為海爾和聯想在中國家電和電子信息産業中唯一的兩個營業額超過千億的企業,但即使是海爾和聯想走出去以後,你會發現往往有的時候會在發達市場,有的時候會在發展中市場。發展中市場的基礎設施往往比較差,因此建立園區的基礎設施會比作發展中市場大面地改善水、電的條件好;第二,空間集聚,也就是説總機廠和零部件廠在一起的話,這樣一來會形成一個配套的體系;第三,還是有利益中國的過剩産能,這個産業鏈走出去。因此,它比單個廠走出去的條件要優越得多。
主持人:
除了剛才講的,如海爾這樣的大企業走出去以外,實際上現在很多企業無論是通過建立工業園區也好,或者設廠也好,都在國外發展了。我們再來看一個相關的背景。
中國入世五年來,製造業發展很快,紡織、服裝、家電、輕工等行業的企業競爭力有了明顯提高,初步具備了走出去投資設廠的能力。 境外設廠成了多數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選擇。以彩電業為例,廈華在德國和法國設有兩個加工廠,海信在意大利、法國擁有工廠,長虹、創維、海爾、TCL集團等也在墨西哥、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波蘭、比利時等國建立眾多的海外彩電生産基地和合資公司。截至2006年6月底,經商務部核準和備案的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就達到800多家,在境外形成了1700萬台家用電器、260萬輛摩托車、140萬輛自行車、55萬棉紡錠、1.1億件服裝、4000萬雙鞋的生産能力等。這些企業每年帶動國內設備和零部件出口超過60億美元。
主持人:
這是很多企業已經走出去的,我想有很多企業看了我們節目以後,可能也想如果要到海外去設廠的話,能不能從政府那兒得到一些支持呢?
吳喜林:
那當然是能了。現在“走出去”戰略是國家鼓勵的戰略,作為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主持人:
哪些支持?
吳喜林:
比如第一,財産和人員安全方面的保障。現在中國政府跟國外一百多個國家的政府簽訂定了《投資保護協定》,還有好多國家簽定了《免除雙重稅協定》。
主持人:
從法律上……
吳喜林:
就是從法律上來保證我們的利益。而且我們的駐外使館還負擔著對中國企業財産和人員安全的保護。比如有一個企業在某一個國家,前幾年取得一個開礦的權利,但後來由於當地的利益發生了一些衝突,政府要收回他的産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對外政府就要進行交涉,這就是為了保護中國的合法權益,這是一個方面的幫助。
第二,信息方面,政府的有關部門和駐地使館都有責任來為願意“走出去”的企業提供相關的信息支持,因為國內的企業。外國試管丟責任為願意走出去的企業提供相關的信息支持。因為國內的企業剛剛走出國門,對好多情況不是很了解,有些信息會誤導他。比如我碰到一個企業來問,説在某某國家有一個很大的項目,可以獲很多利,我説你要問我,我可能不會講得很清楚,我請您通過使館經商處來調查這個情況。
主持人:
就是您這兒是一個&&的?
吳喜林:
對,&&的。
主持人:
企業要走出去的話,找您這兒是找對了?
吳喜林:
對,找對了。然後我就引導駐外使館的經商處來證實這件事的真偽。最後得知這個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有一些中間商在炒作這種沒有的項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給跟他講。這是信息上的支持,讓他少走彎路。
主持人:
有沒有出錢?
吳喜林:
第三,我們當然會對他們進行資金支持。現在支持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方面,對他們的貸款進行貼息。
主持人:
貼息貸款。
吳喜林
貸款他們可以到銀行貸款,但是一些是由政府來補貼;第二個方面,要成功一個項目,前期的費用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前期費用的部分由政府來報銷。目前主要是這三個方面。
主持人:
我想有政府的支持的話,很多企業走出去會更放心,也會更自信了。這是我們剛才談到的第一個變化,就是中國從中國製造到全球製造。
今天我們要談的第二個變化,實際上在這些年也非常突出,就是從分包到總包,因為前幾年的時候,或者五年以前,那個時候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分包,一些大的跨國可能是總包,我們給別人打工,但是現在我們發現總包是主流了,而且很多中國企業還帶資金去總包。我們先來看一個典型的案例。
今年5月16日下午4時,阿爾及利亞政府正式向中信集團&&的中信-中鐵建聯營體發出中標通知書,並對外公告:該聯合體以技術、商務綜合評分第一,中標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中、西兩個標段工程。辦公室裏,負責投標工作的中信建設國華公司員工,在十幾天漫長的等待之後,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中信集團副總經理 李士林:這是連接非洲五國的一條經濟大動脈,那麼從我們國家來講,工程公路承包商,我們所中的標也是到目前為止標的最大。它的合同總額在62億(美元), 實際上這條公路就我們推算,完成以後大概要在70億美元左右。
當時,和中信一道參與這個項目角逐的是來自全世界至少64家頂尖級工程公司組成的7家投標聯營體。中信是憑什麼勝出的呢?阿爾及利亞業主表示,他們尤其看重的是中信投標文件中明確承諾,將培訓當地工人,提供當地就業機會,幫助提高當地公司項目實施的能力。
中信集團前董事長 王軍:
這是我們一貫的做法,不光是對阿爾及利亞,從最早80年代末期,開始在國外搞工程的時候,一直是這麼做的。我們不能做一個工程背一個包袱,我們也看到不少國家,西方國家援助他們,等人走了,設備就成了一堆廢鐵了。所以一直堅持培養當地的技術工人和勞動力。使他們能夠成為熟練工人。
主持人:
吳司長,據説中信集團能夠拿下這個大單,也得到過您的點撥。您當時是怎麼跟他們説的?
吳喜林:
因為我在02年的時候,曾經代駐到阿爾及利亞去考察市場,當我發現阿爾及利亞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出於三的方面考慮:第一,它的基礎設施相當落後,需要大量建設;第二,它當時有大量的石油美元的進入,它的貿易順差巨大;第三,阿爾及利亞是我們一個傳統的友好國家,它們對中國公司有一種信任感,當時中信公司也處於“走出去”的時候,他問我應該往哪個市場走,我説你可以選擇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在這幾年中一定有大項目,他們果然跑到那兒去,經過幾年的奮鬥,拿下這個大項目,這個大項目在對外承包的歷史上是一個里程碑。
主持人:
這個信息的傳遞很重要,很有價值。張所長,作為一個大的公司來講,要做國際大工程的總承包商,中信集團應該説是很有能力的,但是其它的一些大型集團,如果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工作,它們應該怎麼去準備?或者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張燕生:
剛才吳司長已經講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們在非洲有另外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就是安哥拉模式。因為安哥拉模式也就是在我們的有關部門,比如商務部的總攬下,由國家進出口銀行提供資金,提供了20億美元的資金,在這個地方,中國作為一個總運作商來提供融資,提供物流配送,提供工程的建設,以及它的技術力量。這20億美元的項目對於安哥拉的重建是非常重要的。在商務部的總攬下,我們國家從融資、技術、配送,而這些項目都是和當地的建設直接相關,像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這種能夠體現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在海外從分包到總包的這種綜合全球綜合運作能力的提升。
主持人:
您剛才講的這個模式有點像商務部像一個總承包商,大項目的模式,20億美元也好,它可以組織很多中國公司去做,也不見得一個公司一定要拿下這樣一個項目。所以説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我們談到的第二個變化,就是從分包到總包。
今天我們要談到的第三個變化就是從綠地投資到跨國並購。也可以説,這也是這些年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一個比較典型的新現象。“綠地投資”意思就是這兒原來是一片地,我要在這兒投資、設廠,從一個空地上建起一個工廠;但是跨國並購就不需要,不需要再投資設工廠,直接出錢,把現成的企業、現成的銷售渠道、現成的技術拿過去就行了。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還是來看一個典型的案例。
2005年5月1日,聯想正式宣佈以十七億五千萬美元的價格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包括IBM全球的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全部業務的研發、採購、生産和銷售。聯想完全獲得“Think”商標和相關技術。新聯想五年內可以使用IBM品牌。
中方股東,聯想控股,擁有聯想集團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擁有聯想集團18.5%左右的股份。IBM和聯想結成了獨特的營銷和服務聯盟。聯想的PC則通過IBM遍佈世界的分銷網絡進行銷售。新聯想成為IBM首選的個人電腦供應商。
本次收購完成後,聯想集團將總部搬到了美國紐約。員工總數達到19000人,主要生産基地仍在中國。新聯想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進出世界五百強企業,成為中國首個進入世界五百強的民營企業。
主持人:
吳司長,和綠地投資相比,就是我建一個工廠,兩者相比,跨國並購的優勢在哪兒?
吳喜林:
跨國並購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快,要快速地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綠地投資總有一個過程,要從規劃到建設,到後來投産,形成生産規模,到銷售。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是有時間的跨度,如果並購,那就很快,只要並購的手續辦妥了,馬上就可以實現自己並購、投資的戰略意圖。
主持人:
對。但是這塊你得有雄厚的資金才行。
張所長,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如果採取跨國並購這種模式,它有什麼風險?
張燕生:
我們在對中國一些大跨國公司的調研過程中,對中國企業來講,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跨國並購不僅僅是在資産上並購,更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並購怎麼能在企業文化、企業家的心裏、精神上並購。這一點對我們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主持人:
就是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
張燕生:
也就是説怎麼能夠讓你的企業文化國際化、規範化、專業化,從你的精神和文化上真正具備國際一流公司的水準。
主持人:
前面我們放了一個聯想集團並購IBM的PC業務案例。實際上在入世五年間,中國的跨國並購案還是很多的。我們做一個總結,大家還是再來看一下。
五年前 中國加入WTO
五年間 不斷傳出中國企業收購外國企業的消息
跨國並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主流
解説:
2003年,華能集團斥資2.3億美元,分別收購澳大利亞兩家電廠各26.85%的股份和25%的股份。
2004年,聯想集團斥資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
2005年,中石油斥資41.8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PK公司。中國網通公司斥資10億美元,收購香港電訊盈科公司20%的股份。上汽集團斥資5.9億美元,收購韓國雙龍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份。中國化工集團斥資1.8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藍星集團斥資4.4億美元,收購法國安迪蘇項目。京東方斥資4.5億美元,收購韓國某技術株式會社。
2006年,中石化收購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96.86%的股份,收購價為35.6億美元。中海油在尼日利亞收購海上石油開採許可證OML13045%的工作權益,收購價為22.7億美元;同年,中石化又收購安哥拉海上某區塊50%的權益,收購價為13.6億美元。
主持人:
我們了解這麼多的案例,在節目最後,我想請兩位總結一下。首先請吳司長給我們總結一下,跨國並購幾年間,中國的企業“走出去”,用這種模式,都有哪些經驗值得推廣?
吳喜林:
主要經驗體現這麼幾個方面:第一點,要進行跨國並購,必須要制定好並購的戰略,通過並購,你想幹什麼,你能夠幹什麼,然後你怎麼實現它;第二點,一定要控制好並購的成本,並購完了以後還得整合,整合的成本要充分地估算到,並購是一個成本,整合是另外一個成本;第三點,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差異、背景,一定要融合到當地的文化中間去。
主持人:
就是把風險充分地估計到。張所長,請您給我們總結一下有哪些教訓?
張燕生:
我個人覺得對中國企業來講,尤其是一些優秀的大企業,最應該汲取的就是跨國並購不僅僅是做生意,更重要的是就是我們要融入當地的政治、社會、文化,不僅僅是中國的跨國企業,而且成為當地優秀的本地企業。像海爾有三部曲,一部叫走出去,一部叫走進去,一部叫走上去,也就是説你要成為當地的主流市場、主流品牌、主流企業,這個對企業來講,一定要注意經濟以外的很多重要方面。
主持人:
好,今天我們關注的是中國入世五週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變化,我們只總結了三個變化,實際上變化很多,而且未來的變化也可能還會很多,我們再繼續關注。
好,非常感謝兩位參與我們的節目,謝謝。觀眾朋友,今天的《今日關注》關注入世五週年就到這裡結束了,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陶躍慶
策 劃:王冬妮
編 輯:劉維紅 董寶磊
記 者:王冬妮 全曉通 華 巍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