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大三學生高明參軍引發熱議的新聞,對於這個“高明現象”,質疑聲此起彼伏,“為了入黨?為了考學?為了在部隊提幹?為了就業?為了減免學費……”在一個個猜測被否定後,質疑者找到了一個“決定性的理由”——“那他有病啊?!”
為何社會對於高明參軍的事件喜歡用“慣性思維”解讀?高明參軍到底挑動了社會的哪根“神經”,會引起如此大的波瀾?一言以蔽之,高明大膽地顛覆了傳統的工具理性,並試圖用自己的理念——“男兒意氣,無關富貴”——去實踐價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對效率的追求,是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而服務。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裹挾下,工具理性向縱深程度發展,儼然成為社會的“主導”。
在這種語境下,我們似乎不難理解對於高明參軍質疑為何如此之多。其實,社會上被這種“慣性思維”解讀的並非高明一人,“攜妹求學”的洪戰輝、“中國最美的女記者”曹愛文等,他們的事跡一經報道,引發的大都是社會的質疑之聲,人們似乎都在思忖他們:這次“炒作”背後又有何貓兒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按理説,作為一種義務,高明參軍是一種正常且正當的舉動,並沒有什麼所謂“利益預謀”。但是,就是在現代社會工具理性思想的指導下,人們不願從“正當角度”看待並認識問題。其實,高明無非是顛覆工具理性,踐行價值理性的又一人。報道中説,針對大家的質疑,高明的回答是,“當兵就是盡義務,沒有那麼多為什麼”。
工業革命以來,工具理性以其效率功能帶給人類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也讓人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工具理性成為對人進行全面控制、操縱和統治的深層基礎,人們慣性地從“經濟人”的角度思考認識問題。
高明的行動和言語在他自己看來很普通,由此引發的“高明現象”也“沒想到”,但客觀上他又一次充當了衝擊“工具理性”的顛覆者,他向世人展示:“男兒意氣,無關富貴”。
“高明現象”折射出價值理性的尷尬窘境。一方面價值理性作為抵禦工具理性肆虐的盾牌,是倡導公民責任的理論武器,另一方面它也在一次次的類似事件中飽受“非議”,處於弱勢。但無論如何,在“觀點自由市場”上,價值理性也會以其強大的感召力和説服力感動多數人。要知道,國家公民的意義不僅僅是享受特定的權利,甚至不僅僅是履行一定的義務,而且是主動去尋求、擔當公共生活中的責任。
我們特別應該給那些在個人的選擇中,足夠重視甚至優先考慮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人以應有的榮譽和尊敬。真希望社會上類似“高明”的人越來越多,這樣價值理性也能在一次次的鬥爭中搶佔失地,取得主動權。(周立順)
責編:趙旋璇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