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6日 20:02 來源:新民晚報
“沉迷的一代”,是我們在調查過程中,對於這個群體的特定稱呼——他們大多是20歲上下的青少年,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陷入網絡遊戲、視頻聊天無法自拔。
做這項調查的起因,緣于記者不久前得知一位大學生在某網吧猝死。那是一位21歲的網絡遊戲玩家,午夜時分,打了個瞌睡,卻再也沒醒過來。沉迷得如此“徹底”,讓我們感到了沉重。
昨天開始,新聞出版總署等八部委聯合發文要求“防沉迷系統”在全國所有網絡遊戲中“上馬”,但這一措施,能否真正有效,還有疑問。
一個星期以來,記者走訪了許多網吧、網吧老闆、家長、社工、心理學家、中學生、大學生和打工仔。
三大群體
案例一 中學生
上週五下午,放學後。上海市靜安區某網吧內來了不少中學生。記者的身邊,就坐著兩位附近某重點中學的初三學生,他們正沉浸在“魔獸”世界中。“我們一般很少來網吧,上學時很少玩的。”一位學生説道,今天放學早,所以來玩一會兒。
這兩個中學生面臨著升學壓力,還算有自製力,也沒有“網癮”,“練不練級無所謂,到頂就是60級,主要是組隊一起做任務,享受打到高級裝備時候的快樂。”但是,説起班裏另外一位同學,兩人相視一笑,“他家裏條件好,反正無所謂,天天玩,很入迷的。”據兩位中學生説,每個班幾乎都有一兩個整天沉浸于網絡遊戲的同學。
案例二 大學生
大學周圍,網吧最密集,而這裡又以來自外地的大學生居多。一位大學生説:“網吧裏的電腦速度快、配置好,比寢室裏好,另外,一群人可以在網吧聯機打遊戲。”
並不是所有人都把網絡遊戲僅僅當成消遣和娛樂,也有一些大學生沉浸其中,染上了“網癮”。某名牌大學的學生小王就經常去其中一家網吧,那裏大多數是小王的校友。一開始,小王是偶爾玩玩,到了大三,他完全沉迷了進去,逃課、通宵,直到成績單上第一次出現了“F”(不及格)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保送研究生這下是沒指望了。”小王的父母經常到網吧來找他,這讓他覺得沒有面子,家裏還從經濟上控制他,並要求他每天回家“報到”,不準住校。
案例三 打工仔
網吧裏,隨處可見打工仔的身影,玩遊戲、看電影、聊天交友……平均1000元的月收入,兩元一小時的收費,10元就可以通宵上網,對打工仔來説,實在價廉物美的娛樂。
30歲的老劉是清潔工,趁著午休時間,他竟坐在網吧一角睡起覺來。在那裏,還有幾位和他一樣的人,“沒地方去啊,這裡環境還可以,就過來休息休息。”而網管們對此似乎已經司空見慣,老劉説:“晚上就來看一部電影,然後回去睡覺。”
記者遇到小鄧和小葉時,這兩個矮矮瘦瘦的安徽小夥子,正沉浸在遊戲的廝殺中。剛滿19歲的他們,接觸網絡一年多的工夫,卻已經成了級數很高的“高手”。自從接觸了網絡遊戲後,他們幾乎每天都來這個網吧,“收費的遊戲玩不起,所以就專挑免費的,上次一個遊戲的賬號被盜了,就換了現在這個遊戲。”談起遊戲裏的練級,2個小夥子似乎底氣足了不少,並直接把自己定義為了“沉迷”一族。
來自江蘇的小張,在上海待了5年,網齡超過3年,算是老“網蟲”了。“那會兒車間‘老師傅’經常談網絡,我覺得很有意思,下班後跟著老師傅們去了工廠旁邊的網吧,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了。基本上天天去,在QQ上和新認識的網友聊上四五個鐘頭,總覺得有説不完的話題。”當新鮮感慢慢褪去時,小張也變得理性起來,“現在自己有了電腦,在上海的宿舍也通了寬帶,雖然習慣性地打開電腦,挂上各種聊天工具,但早已經不那麼‘沉迷’了。”
三個特點
玩家多是年輕人
放眼望去,網吧裏都是稚嫩的面孔。青少年學生是主要人群,而那些沒有工作的社會人員,大多也是剛從職校、中專畢業,網吧的吳老闆説,偶爾才會有30多歲的人來上網,他們都會覺得很奇怪。
網吧裏男孩佔據了絕大部分。每天晚上,網吧內通常都有60%的通宵客。女孩子大多是看電影、聊天、玩休閒類遊戲,因此,女孩並不容易沉迷在網絡遊戲中。
興趣決定沉迷程度
小張曾經也是網絡遊戲的發燒友,每天都要玩五六個小時。不過,當他把遊戲“打通關”後,就對遊戲沒有了興趣。華師大的心理專家陳默女士也發現,那些有網癮的孩子,往往在把遊戲玩到頂級後才發現,“其實一點意思都沒有。”
而那些沉迷其中的孩子,往往還在“半山腰”,為遊戲所著迷,但是,現在的某些遊戲設計,一環套一環,似乎玩不到盡頭,也讓孩子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地點鎖定玩家人群
據記者調查,大學附近的網吧大多被學生佔領,城鄉結合部的網吧中,打工仔居多。其他地區的網吧成分複雜,附近寫字樓的白領、三校生、打工仔、社會閒散人員都有。
一位家長很奇怪,“為什麼我去‘抓’了很多次,孩子總在那一家網吧?”這是由於一方面網吧大多辦理會員卡,而在會員卡預充值後,上網費可以便宜一半左右,這對缺乏經濟能力的青少年來説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網絡遊戲對於電腦的配置要求較高,沉迷其中的玩家習慣之後,不大願意改變環境。
相關看法
網吧老闆吳先生:我這裡有150台機器,每晚通宵使用的大概有60%。現在網吧很多,競爭激烈,生意難做。什麼副本、法術、收點……那些人的“黑話”,我都聽不懂。我自己也從來不玩網絡遊戲,幾個網管,也只是學習後教教顧客,他們自己也不喜歡玩。
家長楊先生:在我看來,沉迷于網吧的年輕人,要麼性格內向沉悶,要麼就是調皮搗蛋鬼,而那些性格沉悶的人容易上癮,反倒是調皮搗蛋的人,他們只是去網吧消遣。
家長劉先生:孩子沉迷于網絡,使家長憂心如焚,承受著巨大壓力。我們希望有社會上的第三方力量,幫助孩子擺脫網癮,不管怎麼樣,家庭和睦是最重要的。
社工錢先生:某種意義上,網吧成為了一些青少年的“避風港”,學習、生活和就業的種種壓力,找不到發泄口,虛擬的網絡世界就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我們一直説要給青少年創造活動空間,可是你看看,籃球場、足球場越來越少,或者收費越來越貴。一方面,我們要預防孩子沉迷網絡,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反思,該為孩子們做點什麼。
心理專家陳女士:孩子沉迷網絡,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而根源就在於家庭教育。孩子怎麼可能不玩遊戲,生活在這個時代,不僅要玩,而且要玩好,他們本身並沒有錯。倒是家長應該反思一下,不要覺得遊戲就是“魔鬼”。
遊戲玩家張先生:通常來説,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的人,往往喜歡網絡遊戲,因為虛擬社會裏能讓他找到成就感。我最瘋狂的時候,每天要打到天亮。但後來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比網絡遊戲裏的幫會、裝備要重要得多,比如父母、家人、愛人、事業。要讓我玩遊戲,而不是遊戲玩我。(金恒)
責編: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