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創新少年為何被拒大學門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3日 13:56 來源:新華網
專題:2006體驗高考

  新華網山東頻道7月23日電:一位獲得國際中學生創新成果大獎的學生,今年高考以379分的成績被淘汰出局。這種結果在現行高考制度下似乎是公平的,然而許多人為他感到惋惜,18歲的山東考生潘立群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

  人們有理由懷疑,眼下社會比較認同的高考制度,如何體現對創新發明價值的認同?"一考定終生"的人才選拔模式,會不會將更多潘立群這樣的創新少年拒之門外?

  "鼓勵創新"不應該成為口號

  2006年4月20日,丹麥。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學生潘立群帶著他的發明,與其他的國內選手一同參加國際中學生創新成果展。

  潘立群的項目令人眼前一亮,被授予最高獎"最佳國際優秀項目獎",成為本屆創新賽中獲此殊榮的唯一的中國選手。

  這是一個可以解決色覺障礙的交通道路信號燈的發明。2005年4月,馬上就要升入高三的潘立群,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了解到全國色障患者有近6500萬,因為色障,他們不能考取駕駛執照,有的甚至連過馬路也成問題。

  能不能發明一種交通道路信號燈解決色障者的識別問題?就是這個偶然的發現,點燃了潘立群創造的火花。在得到學校指導老師的認可後,潘立群正式開始攻關。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到馬路上研究各種信號燈的閃爍規律,上網搜尋國外相關的研究報告,後來,又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去了解色障者和常人的異同。半年後,潘立群終於拿出了設計産品:他通過改變電路,在紅燈中加入"X"圖形,在黃燈中加入"-"圖形,綠燈保持不變。這樣,紅燈亮時"X"同時閃爍表示禁行,黃燈亮時"-"同時閃爍表示等待,綠燈不變表示通行。這使得色障者也可以通過燈的閃爍和圖形識別來看到"紅綠燈"。

  潘立群的發明得到專家的高度讚賞:這個看似簡單的發明,不是難在電路設計上,而是難在設計思路的創新上。首先,它符合各國信號燈的使用慣例和有關的國家標準,而且不需要增加成本;其次,它既不影響大多數人的使用,同時又能滿足色障者的識別需要。項目有廣泛的實用性並具備推廣價值。  

  為了這一發明,潘立群花費了大量時間,這對即將衝刺高考的學生來説,可以説是一次冒險。果然,創新的快樂很快被沉重的心情所代替??潘立群高考落榜了。

  不甘心的潘立群,嘗試著向北京、天津、江蘇、廣東等地一些進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推薦自己,但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多在每年三四月份就結束了,儘管他的發明引起了一些高校的興趣,最終因為各種規章制度,沒有一所學校敢破格錄取他。

  潘立群的爸爸無奈地對記者説:"兒子為搞這個發明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社會對於創新的冷漠令人寒心。"

  獎勵發明的科技創新大賽變味了

  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部長尹傳瑜介紹説,現在學生從小學就接受應試教育,科技創新意識普遍薄弱,每年一次的全國、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只有少數學校、少數學生參加,成果水平普遍不高,讓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更少。

  據了解,我國的高考制度對發明創新能力突出的學生也有所考慮,例如,按有關規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二等獎獲得者可以獲得免試上大學的資格。可是這一政策限制條件多、涉及面很小,一般只適用於在高一或高二搞出發明成果的學生。

  儘管潘立群在今年4月獲得國際獎項之前,已經獲得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但因為全國比賽是在八月份舉行,屆時已經高中畢業的潘立群,不可能獲得保送機會。

  潘立群十分堅定地告訴記者,他開始著手搞發明時,就已經知道不可能獲得保送資格,但他認為這個發明能給別人帶來幫助,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不後悔,如果只為了獲得上大學的機會而死讀書,那會很壓抑。"

  據知情人士透露,從2001年開始科技創新大賽與高考挂鉤,大賽本來是為了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搞發明創新,但是為了獲獎得到免試上大學的資格,有的家長花錢請教授指導,有的花10萬、20萬買項目,千方百計把科技創新大賽當作跳板。曾有高二學生的家長願意出錢,要求挂名潘立群的發明。

  "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慢功夫,最好不與高考挂鉤。這種應試型的創新已經違背了初衷,出不了發明家。教育部曾經規定省級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加20分,在山東加20分就會前進10萬個名次。由於部分省評出的一等獎數量太多,今年教育部取消了這項政策。"這位知情者説。

  潘立群的爸爸深有感觸地説,鼓勵青少年創新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而當前的激勵政策已將創新功利化。應當由國家成立一個獨立的評審委員會,科學公正地評審學生的創新成果,大學根據評審結果進行自主招生,以避免創新中的腐敗現象。

  如何為創新少年打開"綠色通道"?

  在大力提倡創新精神的今天,富有創新能力的山東學子潘立群,僅僅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被大學拒之門外。這一現象引起了教育專家的憂慮。

  "這是一種對人才評價標準的誤導。高考成績只是一次考試的發揮而已,並不能夠代表整體素質有多高。一個敢想敢做、創新能力強的學生要比高分學生更有培養前途,對社會的貢獻更大。" 山東省淄博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耕祥説。

  學生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善於思考,有的長于動手,但是目前的高考流水線只能接受標準件。在學生能力多樣化、社會人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高考制度的"瓶頸"特點日益凸顯。國家督學李希貴説:"用分數這一把尺子衡量個性各異的人才是不公平的,就像讓舉重運動員參加長跑比賽一樣。高考制度不改革,我們民族的創新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鼓勵。"

  在西方發達國家,考大學並非一錘定音。一直關注高考制度改革的李希貴舉例説,美國華盛頓州半島學區一名高中生,在學校老師和社區技師的指導下製作了一駕滑翔機模型,因為對這一專業有濃厚興趣,就被美國最好的一家滑翔學院錄取了。

  "首先要有興趣才能有成就,這是西方的教育理念;國際上大凡一流大學,沒有一所不是自主招生的,而我們在選拔人才時制度設計過於冰冷僵硬。"李希貴説。

  不完善的高考制度,容易壓抑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導致基礎教育的畸形。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魏耕祥對此深感無奈。他説,"不拘一格招人才"曾是北大、清華等一些高校的良好口碑,高校應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應該為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打開一個"綠色通道"。

責編:趙巍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