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首次構建“微波月亮”展示新的“月球視角”

 

CCTV.com  2009年10月03日 08:0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2009年中秋節紀念專題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浩瀚的太空中,月球與地球“長相廝守”。為了解這顆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脾氣”,人類採取了多種方式對月球進行探測和研究。其中,我國“嫦娥一號”首次對全月球進行微波探測並構建了“微波月亮”,在國際探月活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介紹,自從有了太空技術以來,人類通過發送探測器就近對月球進行觀測,或從地球上對月球進行觀測,這些手段主要是採用可見光和紅外技術,國際上已經建立了“可見月亮”(Visible Moon)和“紅外月亮”(Infrared Moon)。但在我國的“嫦娥一號”衛星微波探測儀繞月探測之前,還從來沒有從月球軌道上對全月球進行微波探測的活動。

  我國“嫦娥一號”衛星從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至2009年3月成功撞月、在軌運行一年多時間內,獲得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數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根據“嫦娥一號”衛星微波探測儀(CELMS)多次覆蓋全月表面所獲得的探測數據,在世界上首次獲取全月微波亮度溫度圖,構建了“微波月亮”(Microwave Moon)。

  目前,我國科研人員已分別就“微波月亮”的內涵及意義、全月球微波亮溫的算法及影響因素、全月球微波介電特性及其分佈、全月球月壤厚度分佈圖和氦3資源量評估、月球兩極微波特徵、若干特殊區和點的微波輻射特徵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獲得了一些新的結果和與以往探月結果不同的新的理論和假設。相關研究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科學》上。

  姜景山院士指出,月球的微波亮溫,反映了月球表面的物理特性、內部過程和月球外部各種因素對月球的影響以及月球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與能量的交換。“微波月亮”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新的“月球視角”,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有可能更接近其真實自然,在國際探月活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沒有大氣層保護的月球,是一個完全“暴露”在太空中的小型天體。幾十億年來,月球內部的能量、結構等都發生了重要變化,月球的地質時鐘也幾乎停留在近幾十億年前;而且在這幾十億年間,月球還不斷地受到宇宙物質流、太陽風等來自外部的各種影響,這些“外來客”也都會在月球上留下了很多痕跡;發生在月球上的這些內、外作用與變化很多都可以在亮溫異常中反映出來。

  科學家認為,我國首次提出並構建的“微波月亮”,不僅對今後幾十年月球探測工程和實地科學探測具有實際的支撐和應用價值,還將為月球科學、太陽系科學、地球科學的研究提供從未有過的豐富信息,具有深遠意義。(記者張建松)

  相關鏈結:

責編:閆彬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