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發展再發展 西部在騰飛

 

CCTV.com  2009年09月22日 11:4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西部地區發展。

  國家在“一五”、“二五”以及“三線”建設時期,在西部地區佈局和建設了一批重點項目,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世紀之交,我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地區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十年來,西部地區GDP年均增長11.42%,高於全國9.64%的年均值。

  西部地區國民經濟不僅增長速度快,而且持續時間長、穩定性好,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均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克服不利因素影響 發展迅速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西部地區克服了區位劣勢和非均衡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影響,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人民收入迅速提高。

  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分析指出,整個西部經濟發展可概括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在1953~1962年的兩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央政府把當時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694個限額以上的建設項目中的相當大部分放于西部地區。從1965年開始長達15年的“三線”建設工程,歷經3個五年計劃,範圍涉及11省、區,其中西部地區佔了絕大部分。

  從1952~1978年,西部地區GDP增長了5.72倍,年均增長6.94%,佔全國GDP的比重提高到20.63%;工業生産總值由38.24億元增加到681.78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由11.13%增加到16.04%。

  第二階段:1979~1998年。這一階段是西部地區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面轉型時期,人們經濟發展的熱情得到激發。20年間,西部地區的GDP年均實際增長9.45%,名義GDP在1998年達到14647.38億元,比1978年增加了19.5倍;人均GDP增長了15.86倍,達到4122.6元;財政收入增加了6.49倍,達到946.24億元;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西部各省、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此期間分別增長8~14倍,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長9~16倍。

  第三階段:1999~2008年,西部大開發全面啟動。10年來,西部經濟在克服宏觀經濟波動、生産成本上漲以及非典疫情、罕見的冰災與大地震的不利影響的基礎上,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實際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1.42%,佔國內GDP的比重提高到17.80%。2008年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36894.62億元,比1998年多31847.82億元,10年間總和達到158663.1億元,年平均增長22%。1998年到2007年,西部地區人均GDP由4122.6元提高到13186.44元,凈增加2.2倍。

  西部的路:四通八達

  “長期以來,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制約著西部地區的發展。”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姚慧琴説,新中國成立60年來,西部交通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發展,為我國西部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8年,寶成鐵路正式通車,從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成為了歷史。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車。如今,在我國西部,高速公路縱橫交錯、鐵路四通八達。近10年來,西部地區新增公路里程85萬公里以上,新增鐵路營業里程超過8500公里;同時,“油路到鄉”、“公路到村”的農村公路建設也在有序地展開。

  除了鐵路和公路,西部的民航和水運也有很大發展。西部地區的民航機場已經超過70個,內河通航的航道里程達到6.5萬公里。

  創造奇跡的,除了人走的路,還有輸送能源的“路”。

  2002年啟動,2004年10月全線建成投産的西氣東輸工程,是長江三峽工程後我國的又一重大投資項目,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建設工程。目前年供氣能力迄今已逾120億立方米,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2008年年初,世界最長的跨國天然氣管道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將國內外天然氣輸送到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為東部地區提供清潔能源。

  從西氣東輸工程立項到西氣東輸二線的開工,短短幾年,我國天然氣工業迅猛發展,兩條橫貫東西的能源大動脈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環境改善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

  民生保障全面覆蓋

  實施西部大開發以後,隨著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西部地區的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等發展迅速,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

  來自《西部藍皮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9)》的數據顯示,2007年各類教育經費支出達到1990.45億元,比1998年的582.71億元多1371.74億元,佔全國教育經費支出的比重也由11.67%提高到18.74%;2008年高等教育在校學生達到401.90萬人,比1998年增加328.60萬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數達到3627.86萬人,比1998年增加291.19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數665.6萬人,比1998年增加445.86萬人;普通初中在校生數7728.9萬人,比1998年增加457.26萬人;“兩基”人口實現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由1998年442.3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447.76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了廣覆蓋,到2007年,重慶、四川、廣西、貴州、寧夏、新疆農民參合率分別達到77%、88.3%、77.35%、84.91%、85%、87%,陜西省則成為全國第三個提前一年實現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的省份。

  城鄉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實惠;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

  城鄉居民收入連年保持快速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1998~2008年,西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迅速,各省、市、區收入年均增長率均在6%以上,有8個省、市、區的年均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值的增速(9.7%)。

  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快速增長。1999年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 1578.2元,到2007年達到了3004.2元,增加了1426元,年均增長率為10%,年均增長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

  民族地區成就輝煌

  西部地區地處祖國內陸,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尊重和維護少數民族各項權益,不斷增強民族地區經濟實力。經過長期努力,5個自治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各族群眾得到的實惠之多前所未有。2008年,民族地區固定資産投資達到18453億元;興邊富民行動補助資金由2000年的1500萬元增加3.6億元,受扶持的邊境縣增加到120個。

  2008年,民族地區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684億元,是1978年的51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與30年前、60年前相比,均有數十倍、上百倍的增長。農牧業比重明顯下降,工業和服務業比重顯著上升,實現了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轉變。

  此外,少數民族文化迎來了大發展。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中,少數民族項目佔30%。2005年,國家把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和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作為國家法定活動;2009年6月,召開全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會,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已深入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群眾心中。

  本報北京9月21日電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