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9月15日播出):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持續推動生態建設和保護,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記者:“凡是到過山西陽泉的人,對我身後這種矸石山都不會陌生,由於矸山自燃,也被當地人稱做‘火焰山’”。
山西陽泉市環保局局長王良義:“由於(矸石中)硫的燃點比較低,在長期堆積氧化的作用下,形成矸山自燃,二氧化硫大量排放,造成區域環境的嚴重污染。”
長期的煤炭開採在陽泉市形成了26座矸石山,堆存達到2億多噸,1998年監測,矸山釋放的有毒有害氣體含量超過國家標準10倍以上。
2006年開始,陽泉市提出向矸石山宣戰,要在120多度高溫的土地上種樹綠化,首先就要滅火,治理的成本每畝在5萬元以上,陽泉市投入1.2億,從140多個樹種篩選了十幾個抗旱品種,在矸石山上一種就是三年。
山西陽泉市市委書記白雲:“經過治理,4000多畝的矸石山全部覆綠,全市的森林覆蓋率也由建國前的1.8%提高到現在的23.1%。”
60年來,幾代人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山區、沙區、礦區植樹造林,林業改革使農民造林積極性空前提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在2005年沙化土地還首次實現凈減少。
60年來,和環境質量一起改善的還有每一個人的生活,在浙江安吉縣的農村幾乎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有這樣一個小花園,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微型的生活污水處理廠,運用人工濕地的方法對污水進行植物吸附。
浙江安吉縣縣長單錦炎:“它的優點就是一次性投資比較低,第二個就是幾乎不需要日常的運行費用。”
如今在安吉,70%的山區農村都用上了這種處理設施,農村環境優美了,安吉人開起了農家樂,僅此一項安吉縣財政收入就達到了3個億,2008年安吉縣不僅頂住了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重創,還實現了國民經濟15%的增幅。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的環保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制訂生態功能區劃到三區推進,提出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政策,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60年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從8.6%上升到18.21%,人工造林面積居世界第一。
我國已經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531個,佔國土面積的15.2%。
我國已有14個省區市進行生態省建設,47個城市獲得環保模範城市稱號。
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