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CCTV.com  2009年09月14日 09: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經濟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9月1日,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大飛機C919項目正式開工製造機頭工程樣機,這標誌著大飛機研製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工程樣機是飛機設計中總體、結構和系統各專業先進設計理念的檢驗平臺,也是改進飛機設計的試驗平臺,被視為大飛機一次性成功的一個關鍵項目。據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關方面介紹,這項機頭工程樣機的研製工作正按計劃推進,預計10月中旬進行部件開鉚,12月底交付,國産大飛機翱翔藍天將指日可待。

    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的標誌,是國民經濟的母機行業,也是經濟拉動能力最強的産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裝備製造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産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特別是《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裝備製造業發展明顯加快,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部分産品技術水平和市場佔有率躍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産機組已達80%以上;年産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設備,國産化率達90%……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外市場裝備需求急劇萎縮,裝備製造業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勢頭明顯趨緩,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面對嚴峻形勢,今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應對危機,確保裝備製造業平穩發展。

    規劃確立的指導思想是,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通過加快企業兼併重組和産品更新換代,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産業競爭力,努力推進裝備製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規劃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裝備製造業的企穩回升,特別是規劃中明確提出的鋼鐵、汽車、石化、船舶、輕工業、紡織、有色金屬、電子信息、國防軍工9大重點産業的裝備自主化目標,對裝備行業的生産和需求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極大地激發了裝備製造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在國家政策導向和扶持下,我國裝備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日益增強,重大技術裝備研製捷報頻傳。         

    7月13日,經過近3年的攻關,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重工公司自主研製的世界首套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成功完成熱調試,擠出第一根合格的厚壁無縫鋼管。此舉標誌著我國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製造技術獲得重大突破,使中國第一次進入世界耐高溫高壓厚壁成型材料的“極端製造”領域。該擠壓機最大制管管徑可達1300毫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裝備製造業16個重點項目中立項最早、進度最快、率先建成投産並實現批量生産的項目。該項目批量生産後,每年僅替代進口就可節省5億美元。

    8月15日,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1.6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以及250噸/630噸米鍛造操作機和450噸電渣重熔爐,在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全面投入運用,標誌著我國大型鍛件極端製造能力躋身世界一流水平。它的設計製造和正式投産,為上海乃至全國裝備製造業提升大型鑄鍛件的製造能級,突破相關技術瓶頸,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裝備條件。

    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為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拉動了行業整體的平穩增長。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表示,裝備製造業受投資和政策等因素拉動,表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今年前7個月,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其中7月份增長15.9%,連續3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在1.6升及以下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汽車下鄉”、“汽車以舊換新”等政策作用下,前7個月,生産汽車710萬輛,銷售汽車71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0.2%和23.4%,産銷量連續5個月超過100 萬輛。起重機械、輸送機械、壓實機械、混凝土機械産量同比分別增長9.9%、12%、9.5%和30.6%,水泥、煉化、糧食、飼料、印刷等專用設備産量同比增長15%至31.9%。機床行業加速向高端和大型化方向發展,上半年金屬加工機床數控化率達到53.7%,同比提高7.7個百分點。

    規劃實施短短4個月,我國裝備製造業就取得了多項喜人的自主創新成果,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但也應看到,我國裝備製造業整體實力仍較弱,內部發展不均衡,在高精尖技術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表示,我國在電力設備、重型礦山設備等領域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低檔數控機床、中低檔大型工程機械等也已接近國際水平,但大型石化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高檔大型工程機械等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蔡惟慈認為,當前需要在裝備自主化相對緩慢的領域加大政府協調力度,加速石化裝備、自動化控制系統、科學測試儀器等自主創新。同時,要鼓勵基礎産品的自主創新,對用戶指定進口特定配套件和材料的做法則應加以限制。 本報記者 劉 瑾

1/7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